高二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閱讀理解練習
多做些課內的閱讀訓練可以提高語文能力。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中國文學經典之“道”觀
文學經典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概念,其經典作品的確立是一個動態衍變的歷程,然而透視經典生成和變化的歷史痕跡,不難發現總有一些潛在的核心在這種變化中化為一種準則與正規化,這就是文學經典之“道”,猶如自然之道,萬物之母。正因為有了文學經典之“道”的潛移默化、導向與規範,所以至今很多經典能夠穿越時空依舊存在。中國文學經典之“道”,實際就是內化於中國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傳統的儒家之仁義、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學思想,使中國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業的理想與抱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理念使中國文學史上出現了很多愛國題材的作品,並一直被譽為經典,如屈原的《離騷》、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又如講述英雄造反起義的《水滸傳》,其核心也都是塑造、歌頌忠君愛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報效朝廷的思想最終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旨歸。
傳統道家主張的“無為而無不為”、崇尚自然的哲學思想,使中國文人遠離廟堂而退隱山林,迴歸自然,這為中國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園。入世之不得,壯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處,獲得精神的寄託與愉悅。這就導致中國文人注重對自然山水風光的描寫,從而出現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王安石的《石鐘山記》等,然而這些對自然的優美 描寫之中卻也隱含了歸隱之鬱郁不得志的無奈與苦悶。
無論是儒家源於好學、行仁和人群的和諧;還是道家重個體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遙自在、無拘無礙、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都對歷來的文人在建構審美人格境界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對審美人格理想與境界的追求,逐漸成為文學經典審美理想與境界的追求,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文學經典這種審美意識成為沉澱在個人心靈之中的無意識,甚至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傳統的無意識。這些審美意識的積 澱,對中國文學作品的立意、構思、用語、用情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文學經典作品的創作、接受與評判,意義非凡。這種審美意識成為一個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結,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完美的人格,表現積極樂觀的精神與自 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對情感的審美與追求,包含了對人倫之情與對自然之情的理解與追求。這種尺度就是歷史文化的水平線,它自動履行起評定經典裁判的職責。這種尺度動態地平衡於歷史的發展過程之中。在中國文學史上,只有那些在這種尺度之下建構起來的、所描繪的世界、所表現的情感,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得到讀者的認同併產生心理與情感共鳴的作品,最終才可能成為文學經典作品。
1.下列對“中國文學經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文學經典之“道”,即文學經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學經典能夠穿越時空依舊存在,是因為有了文學經典之“道”的導向與規範。
C.文學經典之“道 ”就是自然之道,萬物之母。
D.文學經典之“道”,就是經典生成和變化過程中由潛在的核心變化成的一種準則與正規化。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使中國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業的理想與抱負,也有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
B.《歸園田居》《小石潭記》《石鐘山記》等經典作品體現了傳統道家主張“無為而無不為”、崇尚自然的哲學思想。
C.中國曆來的文人在建構審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學、行仁和人群和諧思想的深厚影響。
D.中國傳統道家思想,通過長期潛移默化沉澱為文學經典的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意識成為一個不可逾越的尺度。
3.下列選項不符合文中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
A.注重對自然山水風光描寫的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成為文學經典,體現了文學經典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概念。
B.文學經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潛在地左右著評判標準的歷史變動是不同的時代裡文人們所處的地位與際遇。
C.在中國文學史上,最終成為文學經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審美意識尺度之下建構起來的、所描繪的世界、所表現的情感,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得到讀者的認同併產生心理與情感共鳴的作品。
D.中國文學經典之“道”,具有歷史的、文化的、民族審美的特質。
二、課內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報:報復。
C.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信:忠信。
D.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並:一同。
5.下列語句不能分別表現“始皇之強”和“陳涉之弱”的一項是*** ***。
6.下列有關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用五句話寫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著又以“百越”“俯首”,北卻匈奴的事例,寫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又擴充套件了版圖,鞏固了邊疆,國力強大之極。
B.“廢道焚書”“隳城殺傑”,迅速把秦的統治置於同人民敵對的地位。秦始皇窮兵黷武,想憑藉險要的地勢,來實現自己的統治,奠定“子孫帝王萬世之業”。
C.作者又調轉筆頭,把整個文章轉到反面。先寫陳涉的出身,次寫才能,再寫人力, 後寫物力,接著,寫由陳涉起義引起的巨大反響。
D.這兩段文字從內容上看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對比中對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進行總結,並 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鑑,施行仁義,以免蹈秦朝的覆轍。
三、課外文言文閱讀***2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題。
勸 學
先王之教,莫榮於孝,莫顯於忠。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願也。然而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願,此生於不知理義。不知理義,生於不學。
學者師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為聖人。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
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於道。其人苟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於得聖人。聖人生於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
凡說者,兌之也①,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同“縋”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
故為師之務,在於勝***同“循”***理,在於 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驕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故師必勝理行義 然後尊。
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師者可知也。夫無父而無師者,餘若夫何哉!”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曾點使曾參 ,過期而不至,人皆見曾點曰:“無乃畏邪?”曾點曰:“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於匡,顏淵後,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顏回之於孔子也,猶曾參之事父也。古之賢者,與其尊師若此,故師盡智竭道以教。
***選自《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
注:①說:說教。兌:悅。②堇***jǐn***:毒草,根有劇毒。③遇合:師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無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7.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 彰:彰顯、顯著。
B.聖人生於疾學 疾:痛恨,厭惡。
C.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 益:更加,越來越。
D.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 釋:丟棄、拋棄。
8.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①先王之教,莫榮於孝
②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B.①師尊則言信矣
②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C.①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慚
②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D.①故師盡智竭道以教
②作《師說》以貽之
9.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說明“勸學”和“勸師”的一組是*** ***。***3分***
A.①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
②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
B.①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 嘗有也
②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
C.①故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
②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
D.①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
②凡說者,兌之也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國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顯榮”,而要實現這些,只有通過學習。
B.作者認為,學習的關鍵在於尊敬老師。“師尊”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勝理”“行義”是做老師的要務。
C.文章稱頌“忠孝”“顯榮”,並把曾點、顏淵和孔子作為尊師的楷模,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聖人生於疾學”,這無疑 是對聖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給唐代韓愈作《師說》以借鑑。
11.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4分***
***2***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3分***
***3***夫無父而無師者,餘若夫何哉!***3分***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檢測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