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語言出彩技巧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一、反問藝術的運用
運用反問句式,可以加強表達的肯定語氣。而優秀的高考作文在這一點上都做得比較好。
例1、共和國元帥***曾說:“‘茄子不開虛花,小孩子不說假話。’難道我們大人還不如小孩子嗎?”的確,我們從“人之初性本善”的童年所帶來的那份淳樸的誠實,應該好好把握,怎能任歲月“雨打風吹去”,而洗掉了誠實的本色呢?(《把握誠信》)
先用“難道……嗎”的反問句式,再加上彭總的那句稱讚小孩子“誠信”“誠實”的話,表明我們大人確實應該比小孩子更能講“誠信”;再用“怎能……呢”的句式進一步強調我們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守住自己的“誠信”的大門。整段話讀來意味無窮,全仗兩個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例2、喊著“狼來了”的孩子在兩次“成功”的欺騙後嚐到了苦果;連一道淺淺的劃痕都不放過的“賓士”汽車公司以信譽換來了盈利……這些難道不足以告誡我們要好好把握住自己的誠信嗎?(《把握誠信》)
先從反面講“狼來了”的不誠實的故事,再從正面說“賓士”公司為信譽而誠信的事,最後再用“難道……嗎”的反問句式,讓人明白了我們必須把握住自己的誠信。
例3、無所謂“人性本善”,也無所謂“人性本惡”,當面臨選擇時,我們需要的不光是果斷,還要有也許是一樁小事所體現的人性。在面臨選擇時,據說,螞蟻被火圍困的時候,會迅速抱成團滾出火堆,以犧牲最外層的螞蟻來保證種族的延續。“螻蟻如此,人何以堪?”(何俊潔《面臨選擇》)
先用議論性的語言點出當面臨選擇時不光是果斷,還要有人性,強調了人性。再舉螞蟻遇火時抱成團滾出火堆以保證種族延續,亦是強調動物的“人”性。最後用“螻蟻如此,人何以堪”表示反問,別人動物都能做到在選擇時擁有“人”性,而我們人類呢?作者舉螞蟻採取迂迴戰術,繞一個彎子還是回到主題上來:在選擇時人應比動物更有人性才行。
例4、“美麗”者,外表也,古人早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訓誡,若為“美麗”而棄“誠信”,豈不是以“敗絮其中”來換“金玉其外”?小生真乃糊塗也。《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鐘人可謂醜至極,然而他美麗的心靈彌補了他外表的缺陷,使他的形象光輝千古。(《豈可棄我——“誠信”自述》)
作者採用自述的口吻,先講將“美麗”定在“外表”上,雖不十分準確,但作者後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訓誡來自圓其說,並用一個反問說明如果只為“美麗”而拋棄“我”(誠信)的話,其結果是用“敗絮其中”來換“金玉其外”,顯得不明智,所以說“小生真乃糊塗也”。而最後又從正面舉了敲鐘人雖醜,但心靈是美的,從而使其流傳千古。
二、設問藝術的運用
設問也是一種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好的修辭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定當收到非常好的表達效果。
例5、可是,我仍想問,風到底是什麼?地理老師鏡片下的眼睛閃著壑智的光,他一字一頓地解釋著:“風麼,就是高低氣壓層的不同引起的,……風的種類也可多著呢,有什麼熱帶季風,海洋季風……有的風,帶來寒流的訊息,有的風……”噢,原來是這麼回事,風是自然的產物,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我終於知道風是什麼啦! “不全對。”哲學老師脫口而出。我愣了。她接著解釋:“風是一種物質,它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古人言有風婆婆的說法唯心的……”啊?帶著滿腦子的問號,我碰到了文學老師。她正品茗吟詞呢。啜一口清茶,她略帶文化的憂鬱,緩緩而道:“風是一種文化,對的,一種文化。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有什麼桃花文化,青銅文化,風,也是一種文化。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從漢高祖劉邦到李煜、王安石,風無不是一種永恆的文化。譬如,‘大風起兮雲飛揚’、‘山雨欲來風滿樓’,還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春風又綠江南岸’等待。”哦,我明白了,風還是一種深沉妙不可言的文化。可是,我不敢再問了,也許,歷史老師會說風是一種歷史,迎著歷史長風……(《風是什麼?》)
先提出“風是什麼”這個問題,然後通過地理老師、哲學老師和語文老師三人之口分別說出了 “風”這個意象在他們心中的答案。地理老師用純地理的眼光來分析了“風”的形成原因、種類和相關資訊;哲學老師以一個哲學家的口吻闡釋了“風”的哲學內函,讀來意味十足;語文老師則用文學家的眼光來品讀“風”,把它理解成一種“文化”,並列舉了從《詩經》以來許多與“風”相關的詩句,無一處不顯示出“風”的文化氣氛。最後作者說“不敢再問了”,因為歷史老師有歷史老師對“風”的理解,化學、物理、生物、外語等老師他們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從而揭示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主題。
例6、誠信是什麼?才學說:“誠信是一種虛偽。我可以無所憐惜地拋棄它。”誠信說:“當老師的誠信化為空中樓閣,那麼才學也不復延續。”於是才學凝滯了。(《誠信是什麼?》)
本例與其他例子又不同:先設問“誠信是什麼”,然後用“才學”和“誠信”兩個本無生命無法對話的抽象概念來對話,從而揭示“誠信”不能丟這個主題的。
例7、你知道10減1等於幾嗎?9。對,可也不完全對。
如果是樹上10只鳥,被槍打掉1只,這裡的10減1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1只鳥也沒有。
如果是魚缸裡的10條金魚,死了1條,問還剩幾條金魚,那麼10減1還是等於10。
如果是夜裡點燃的10支蠟燭,被風吹滅了1支,問到天亮還剩幾支,那麼答案是1,因為其餘的蠟燭都燃盡了。
如果是桌子的10個角,砍掉1個角,那麼10減1還是不等於9,因為我們將看到11個角。好了,如果現在再問10減1等於幾,你還會只想到9嗎?你還有其他答案嗎? (《10減1等於……》)
本例的體式很特別:先提出疑問:“你知道10減1等於幾嗎?”回答說是“9”,再加上作者的評價“對,可也不完全對”。那到底等於幾呢?讀者肯定要這樣問。下文舉了四個答案:等於0、等於10、等於1、等於11。更絕的是作者沒有直接說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個主題,而是連用兩個設問,讓讀者自己去得出這個結論。這就是設問的魅力。
三、連續發問藝術的運用
連續發問如連珠炮,問得你喘不過氣來,正是在這種“緊張”的場面才有一種藝術的力量在召喚,從而恰當地表情達意,產生良好的語言表達效果。
例8、誠信是什麼?是誠實?是信用?是真誠?是熱情?
誠信是什麼?是幼稚?是青澀?是無能?是愚蠢?一百雙眼睛裡有一百種誠信,一百個人給我一百種答案。(《誠信是什麼?》)
本例作者深悟連續發問的真諦。兩段文字一共使用了十個問句,真是讓人應接不暇。先用一個設問“誠信是什麼”,按一般的情況,就有可能回答成“誠實”、“信用”、“真誠”、“熱情”,但作者的語言富於變化,沒有這樣做,而是連用了四個選擇問,好認讀者自己去選,不過這四個選擇中的任何一個或幾個似乎都可以作為答案。再來看第二段,作者也是先設問,但後面供選擇的“幼稚”、“青澀”、“無能”、“愚蠢”中卻無一個可做問題的答案的,但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他是反面來說的,意即如果思考不周,他的答案就會這四個中的一個或幾個,那就錯得遠了。所以這兩段是從正反兩方面來解釋“誠信”的內涵的。
例9、“健康”者,能使人精力旺盛,體力充沛,工作起勁,然而“誠信”之“健康”者,何也?四肢發達之軀殼也。魯迅先生之所以棄醫從文,亦是為拯救軀殼。而此小生棄我於水底,試問,無誠信之軀殼於己何用?於世何用?(《豈可棄我——“誠信”自述》)
本例的連續發問是在最後:“無誠信之軀殼於己何用?於世何用?”這實際上是用兩個反問來強調“誠信”對人的精神空間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意義。如果一個人能把“誠信”的含義看準吃透,那也就不會出現行屍走肉的人或出賣朋友、背叛祖國的小人了。
例10、朋友,走過歷史的煙雲,你對生活有什麼答案?你將如何面對現實?你將以什麼姿態去面對未來生活的挑戰?別忘了,我們正年輕,“看雲”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尋找一個理性的答案,讓我們追,讓我們飛。生活要我們去創造,美好的未來是我們自己的! (《滄海看雲》)
本例開頭連用三個設問:對生活有什麼答案,如何直面現實和怎樣面對將來。這三個題一起到來,意志不堅定者、思想徘徊者、生活毫無認識者可能都會在這劈頭蓋臉的問題中清醒過來,從而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而那些本來就對生活有認識的有識之士,則會在這三問中更加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從而矢志不渝地朝著既定的方向奮勇前行而絕不後悔。所以作者在這一段的最後說“美好的未來是我們自己的”,就是這個道理。
高考作文如何讓語言靚起來
高考作文語言攻關策略
運用反問句式,可以加強表達的肯定語氣。而優秀的高考作文在這一點上都做得比較好。
例1、共和國元帥***曾說:“‘茄子不開虛花,小孩子不說假話。’難道我們大人還不如小孩子嗎?”的確,我們從“人之初性本善”的童年所帶來的那份淳樸的誠實,應該好好把握,怎能任歲月“雨打風吹去”,而洗掉了誠實的本色呢?(《把握誠信》)
先用“難道……嗎”的反問句式,再加上彭總的那句稱讚小孩子“誠信”“誠實”的話,表明我們大人確實應該比小孩子更能講“誠信”;再用“怎能……呢”的句式進一步強調我們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守住自己的“誠信”的大門。整段話讀來意味無窮,全仗兩個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例2、喊著“狼來了”的孩子在兩次“成功”的欺騙後嚐到了苦果;連一道淺淺的劃痕都不放過的“賓士”汽車公司以信譽換來了盈利……這些難道不足以告誡我們要好好把握住自己的誠信嗎?(《把握誠信》)
先從反面講“狼來了”的不誠實的故事,再從正面說“賓士”公司為信譽而誠信的事,最後再用“難道……嗎”的反問句式,讓人明白了我們必須把握住自己的誠信。
例3、無所謂“人性本善”,也無所謂“人性本惡”,當面臨選擇時,我們需要的不光是果斷,還要有也許是一樁小事所體現的人性。在面臨選擇時,據說,螞蟻被火圍困的時候,會迅速抱成團滾出火堆,以犧牲最外層的螞蟻來保證種族的延續。“螻蟻如此,人何以堪?”(何俊潔《面臨選擇》)
例4、“美麗”者,外表也,古人早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訓誡,若為“美麗”而棄“誠信”,豈不是以“敗絮其中”來換“金玉其外”?小生真乃糊塗也。《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鐘人可謂醜至極,然而他美麗的心靈彌補了他外表的缺陷,使他的形象光輝千古。(《豈可棄我——“誠信”自述》)
作者採用自述的口吻,先講將“美麗”定在“外表”上,雖不十分準確,但作者後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訓誡來自圓其說,並用一個反問說明如果只為“美麗”而拋棄“我”(誠信)的話,其結果是用“敗絮其中”來換“金玉其外”,顯得不明智,所以說“小生真乃糊塗也”。而最後又從正面舉了敲鐘人雖醜,但心靈是美的,從而使其流傳千古。
二、設問藝術的運用
設問也是一種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好的修辭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定當收到非常好的表達效果。
例5、可是,我仍想問,風到底是什麼?地理老師鏡片下的眼睛閃著壑智的光,他一字一頓地解釋著:“風麼,就是高低氣壓層的不同引起的,……風的種類也可多著呢,有什麼熱帶季風,海洋季風……有的風,帶來寒流的訊息,有的風……”噢,原來是這麼回事,風是自然的產物,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我終於知道風是什麼啦! “不全對。”哲學老師脫口而出。我愣了。她接著解釋:“風是一種物質,它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古人言有風婆婆的說法唯心的……”啊?帶著滿腦子的問號,我碰到了文學老師。她正品茗吟詞呢。啜一口清茶,她略帶文化的憂鬱,緩緩而道:“風是一種文化,對的,一種文化。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有什麼桃花文化,青銅文化,風,也是一種文化。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從漢高祖劉邦到李煜、王安石,風無不是一種永恆的文化。譬如,‘大風起兮雲飛揚’、‘山雨欲來風滿樓’,還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春風又綠江南岸’等待。”哦,我明白了,風還是一種深沉妙不可言的文化。可是,我不敢再問了,也許,歷史老師會說風是一種歷史,迎著歷史長風……(《風是什麼?》)
先提出“風是什麼”這個問題,然後通過地理老師、哲學老師和語文老師三人之口分別說出了 “風”這個意象在他們心中的答案。地理老師用純地理的眼光來分析了“風”的形成原因、種類和相關資訊;哲學老師以一個哲學家的口吻闡釋了“風”的哲學內函,讀來意味十足;語文老師則用文學家的眼光來品讀“風”,把它理解成一種“文化”,並列舉了從《詩經》以來許多與“風”相關的詩句,無一處不顯示出“風”的文化氣氛。最後作者說“不敢再問了”,因為歷史老師有歷史老師對“風”的理解,化學、物理、生物、外語等老師他們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從而揭示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主題。
例6、誠信是什麼?才學說:“誠信是一種虛偽。我可以無所憐惜地拋棄它。”誠信說:“當老師的誠信化為空中樓閣,那麼才學也不復延續。”於是才學凝滯了。(《誠信是什麼?》)
本例與其他例子又不同:先設問“誠信是什麼”,然後用“才學”和“誠信”兩個本無生命無法對話的抽象概念來對話,從而揭示“誠信”不能丟這個主題的。
例7、你知道10減1等於幾嗎?9。對,可也不完全對。
如果是樹上10只鳥,被槍打掉1只,這裡的10減1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1只鳥也沒有。
如果是魚缸裡的10條金魚,死了1條,問還剩幾條金魚,那麼10減1還是等於10。
如果是夜裡點燃的10支蠟燭,被風吹滅了1支,問到天亮還剩幾支,那麼答案是1,因為其餘的蠟燭都燃盡了。
如果是桌子的10個角,砍掉1個角,那麼10減1還是不等於9,因為我們將看到11個角。好了,如果現在再問10減1等於幾,你還會只想到9嗎?你還有其他答案嗎? (《10減1等於……》)
本例的體式很特別:先提出疑問:“你知道10減1等於幾嗎?”回答說是“9”,再加上作者的評價“對,可也不完全對”。那到底等於幾呢?讀者肯定要這樣問。下文舉了四個答案:等於0、等於10、等於1、等於11。更絕的是作者沒有直接說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個主題,而是連用兩個設問,讓讀者自己去得出這個結論。這就是設問的魅力。
三、連續發問藝術的運用
連續發問如連珠炮,問得你喘不過氣來,正是在這種“緊張”的場面才有一種藝術的力量在召喚,從而恰當地表情達意,產生良好的語言表達效果。
例8、誠信是什麼?是誠實?是信用?是真誠?是熱情?
誠信是什麼?是幼稚?是青澀?是無能?是愚蠢?一百雙眼睛裡有一百種誠信,一百個人給我一百種答案。(《誠信是什麼?》)
本例作者深悟連續發問的真諦。兩段文字一共使用了十個問句,真是讓人應接不暇。先用一個設問“誠信是什麼”,按一般的情況,就有可能回答成“誠實”、“信用”、“真誠”、“熱情”,但作者的語言富於變化,沒有這樣做,而是連用了四個選擇問,好認讀者自己去選,不過這四個選擇中的任何一個或幾個似乎都可以作為答案。再來看第二段,作者也是先設問,但後面供選擇的“幼稚”、“青澀”、“無能”、“愚蠢”中卻無一個可做問題的答案的,但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他是反面來說的,意即如果思考不周,他的答案就會這四個中的一個或幾個,那就錯得遠了。所以這兩段是從正反兩方面來解釋“誠信”的內涵的。
例9、“健康”者,能使人精力旺盛,體力充沛,工作起勁,然而“誠信”之“健康”者,何也?四肢發達之軀殼也。魯迅先生之所以棄醫從文,亦是為拯救軀殼。而此小生棄我於水底,試問,無誠信之軀殼於己何用?於世何用?(《豈可棄我——“誠信”自述》)
本例的連續發問是在最後:“無誠信之軀殼於己何用?於世何用?”這實際上是用兩個反問來強調“誠信”對人的精神空間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意義。如果一個人能把“誠信”的含義看準吃透,那也就不會出現行屍走肉的人或出賣朋友、背叛祖國的小人了。
例10、朋友,走過歷史的煙雲,你對生活有什麼答案?你將如何面對現實?你將以什麼姿態去面對未來生活的挑戰?別忘了,我們正年輕,“看雲”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尋找一個理性的答案,讓我們追,讓我們飛。生活要我們去創造,美好的未來是我們自己的! (《滄海看雲》)
本例開頭連用三個設問:對生活有什麼答案,如何直面現實和怎樣面對將來。這三個題一起到來,意志不堅定者、思想徘徊者、生活毫無認識者可能都會在這劈頭蓋臉的問題中清醒過來,從而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而那些本來就對生活有認識的有識之士,則會在這三問中更加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從而矢志不渝地朝著既定的方向奮勇前行而絕不後悔。所以作者在這一段的最後說“美好的未來是我們自己的”,就是這個道理。
高考作文語言攻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