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當官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縱觀李白的一生,會發現他幾乎很少讚揚自己的詩才,反而對於自己經世濟民的能力大加吹噓,可以說他的詩歌和他的政治是分不開的,他寫詩的目的也有一部分在於從政,那麼李白為什麼當官還這麼失敗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白當官失敗的原因,歡迎大家閱讀。
李白當官失敗要從幾個角度來分析,首先從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看,當時的時候雖然不說是世道混亂,但是已經到了盛極而衰的程度,因為前代人大肆加強官僚階級的實力,但是的朝政幾乎都把持在皇室宗親、官僚貴族的手中,而李白這麼一個不願落於人後的狂才,偏偏出身低微,自然很難出人頭地。
其次從李白自身的角度來看,他出身實在不好,在史書中他的身世都不太明朗,當時他自己說的也含含糊糊,可見李白的出身其實是很卑微的。而且他的政治才能也很值得懷疑,雖然他自己聲稱很有才,但是一個會寫詩的人不代表他就能治理好國家啊,試想他在唐玄宗宮中擔任翰林學士兩年,難道都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政治才能嗎?到底是因為小人的讒言陷害,還是李白的政治才能真的有限很難得治,不過從他進京之後的表現來看,確實和他所說的自比諸葛相去甚遠。
再來從性格上來看李白實在是太傲了,也太狂了,不只是讓高士奇脫鞋,看不起那些個宦官皇親,甚至就連唐玄宗都不怎麼被放在眼裡,這在古代封建王朝是大忌,就算真有驚天動地的才能皇帝也不會用你,畢竟封建統治者要的是一群奴才,而不是一個狂人。
李白做官
在古代,幾乎所有的讀書人最大的夢想就是匡扶社稷,凡是讀書人都有著想要做官,想要從政治理天下的本能,李白也不例外,但是李白是不幸的,他的仕途是坎坷的,一直沒有得到過重用,也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
李白一生只做過幾年的官,最高也不過是翰林學士,而且還是一個“***”,根本不參與朝政,只是唐玄宗在需要的時候出來作詩,歌功頌德的。所以說李白這個官當得根本不如意,換一個懶散沒志向的人或許會覺得這樣的職位很好,畢竟不用幹正事,還能經常吃喝玩樂,但是對於李白這麼一個有著遠大的政治理想的人來說,這樣的官做了還不如不做,於是沒幾年他就辭官不做了。
眾所周知,李白沒有參加過科舉,是通過“旁門左道”來當官的,大部分人覺得李白這是不屑於科舉,也有人覺得這是李白自知自己很難通過科舉,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他不能參加科舉。科舉制度雖然比起之前的不少制度優越了很多,但是還是有著種種的限制,參加科舉的人身世要清白,不能犯過罪,而且祖上要明確,也不能有罪犯,其次工商階級是不能參與科舉的,而李白的家室直到現在都沒有個定論,就連他自己都含糊不清閃爍其詞,而且他的父親應該是個商人,所以李白其實是沒有資格參與科舉的,因此李白只好另闢蹊徑,希望通過自己的才學打動達官顯貴來得到上頭的賞識,但是因為性格的緣故,最後李白也只是做了兩三年的翰林學士就結束了官場生涯。
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
李白的一生創作了無數精彩的詩歌,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在他的詩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而這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更是被無數後來人奉為經典。
這首詩是一手送別詩,李白一生好喝酒,好交友,寫過不少經典的送別詩,比如《贈汪倫》等,而這首詩相比起純粹的送別詩來說又增添了一點別樣的味道。一般來說詩歌之中一句都是比較短的,但是李白就是李白,連著十一個字的長句,以一種浩浩蕩蕩的氣勢,將讀者帶到了李白的身邊。離我而去的昨天已經是無法挽留了,擾亂我內心的今天多麼的煩惱啊,這種煩惱並不是從今日開始的,是李白一直以來悲慘的政治遭遇的概括,是李白人生的一個縮影。
之後李白沒有沉浸在悲哀之中,馬上就展現了自己的豪情“萬里清秋”“逸興遄飛”,雖然一直以來都感受官場的黑暗,但是李白畢竟是李白,很快就回過神來,展現了一幅“長風萬里送秋雁”的景象,不禁讓人精神抖擻,為之一振。一群人聚在一起餞別,自然不可能乾巴巴的坐著,肯定要喝酒,於是高談闊論,酣飲高樓上。李白的酒興是出了名的,喝多了以後就幻想著上到青天之明月給摘下來。但是精神是自由的,肉體卻是被束縛著的,於是心中的悲苦湧了上來,“抽刀斷水”的比喻是非常奇特也是非常新穎的,樓前就是長流的溪水,這綿綿不絕的溪水怎麼會被人用刀斬斷呢?心中的愁苦又怎麼是喝酒能解決的呢?“抽刀斷水”的細節表現了李白想要脫離痛苦現實的心。
最後李白在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黑暗的現實之間達成了一種妥協,“窮則獨善其身”,既然做不到兼濟天下,那我還不如“散發扁舟”,漫遊於將江海之上。
京族是一個怎樣的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