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的故居在哪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張騫生年及早期經歷不詳,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在朝廷擔任侍從官。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于征服西域,設僮僕都尉,向各國徵收繁重的賦稅。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張騫的故里是陝西省城固縣,城固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是盛產蜜桔的好地方。這裡的氣候也是非常舒適,冬季沒有嚴寒,夏季沒有酷暑,四季氣溫平和,可以稱作是大西北的“江南”。這裡的森林覆蓋面積比較大,植被茂盛,盛產兩百多種中藥材。不僅植被茂盛,而且礦產豐富,石灰石、藍晶石等產量豐富。這裡農業生產業發達,主要以“果、茶、中藥材”等為主的農業發展連結渠道形成產業基地。先後獲得多種文明縣城的榮譽稱號。
張騫之墓便是建在張騫紀念館中,為了紀念張騫,百姓將一對石虎供奉到現在,這對石虎是百姓用祈雨求神的,傳說它是張騫偶然從織女那所得。張騫的陵園分佈對稱,很有漢朝時代建築物的特點。另外南沙河風景旅遊區自然風光之貌迷人,魚鳥豐腴,山川秀麗,百花鬥豔。
張騫的故鄉固城縣也有美食存在,城固麵皮就是其中之一。麵皮白嫩細軟,香滑有味。再配上豆芽,菠菜等輔料,澆上各種醬料,獨有固城風味。麵皮可拌著吃,可以炸著吃,還可以炒著吃,吃法多樣,口味不同,是固城人們最喜愛的美食之一。
歷年來,張騫的後代在城固老實本分,秉持著先人樸質肯吃苦的精神一直快樂的生活著。他們為張騫修建紀念館與祠堂,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觀光遊玩。城固縣不僅出了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同時也出了別的著名人物。千百年來,城固縣的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建設自己的家鄉文明,譜寫了許多美麗的故事,也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故事,形成了當地獨有的文化遺產。
張騫鑿空
“鑿空”這一詞是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裡,他把張騫出使西域叫做鑿空。鑿空也就是鑿孔,因為張騫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就像在地上鑿了一條道路,鑿孔也只是張騫開闢新道路的形象之說。張騫鑿空的事蹟無論在古代還是現在都是人人所稱讚的。那麼他到底是如何鑿空的呢?
西漢年間,匈奴的勢力越來越了強大,漢武帝恐匈奴的勢力大到威脅到自己的大漢,便想著要把匈奴一網打盡。偶然一次機會,漢武帝在一個被抓的匈奴口中得知一個大月氏國家被匈奴打敗,忍辱逃到了別處。大月氏對匈奴的仇恨一直盤踞在心裡,於是漢武帝想要藉助大月氏的復仇力量一舉殲滅匈奴的勢力。於是決定招募有識之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國家。
當時的張騫有膽有識接受了漢武帝的應徵,於是帶著一名匈奴人甘父陪同當翻譯。他們風餐露宿,道路險阻,一路上真的可謂是嚐盡千百種苦難,堪比唐僧西天取經。沒想到到達了匈奴的勢力範圍,被匈奴發現,成了俘虜。這當俘虜的時間一當便是十年,匈奴人為了拉攏大漢使者張騫,可謂是想盡各種方法,還讓張騫娶妻生子。
偶然一次機會,張騫等人趁人不備,逃出了匈奴部落,在大宛國國君的幫助下,成功到達大月氏。然而大月氏認為攻打匈奴的路程太過遙遠,便沒有同意張騫的一起攻打匈奴的建議。於是張騫打道回府,在回去的途中,張騫去了大夏國,發現了可以避免遇到匈奴的捷徑。回漢後的張騫被漢武帝讚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任務同樣也交給了張騫。
張騫乘槎
乘槎的意思就是乘坐竹筏或木船,後來特指出使。張騫作為漢代著名的外交官,兩次出使西域,,為中原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出使大月氏的時候,更是被匈奴抓去做俘虜長達十年之久,最後逃脫出來,找到了大月氏。雖然他最終沒有勸服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但是回漢後的張騫仍舊被漢武帝讚賞。
於是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為人講求信義,心胸寬廣,為人和善,於是深受西域人民的喜歡。那麼這下有就人問了,西域大部分都是陸地,應該乘坐馬車,為什麼稱張騫是坐著竹筏去的呢?
傳說在西漢時期,劉徹派掌權乘坐著槎去尋找黃河的源頭,於是張騫乘槎逆流而上,到了一個人口眾多的地方,那裡男耕女織猶如世外桃源。他走進一戶人家詢問這是什麼地方,男主人說是天河。後來女主人吧一塊石頭送給張騫,張騫帶回來之後便被東方朔認出,說是天河織女的仙石。更有人說他乘坐的是通往天河之間的神槎。當然一定會有人將這個說法否定了。仍為乘槎是出使的意思,表面意思是乘坐竹筏,實際上就是指張騫出使西域這件事情本身。
也有人自然而然的將張騫乘槎與鄭和下西洋結合在一起。說鄭和才是歷史上真的有乘槎的歷史人物。鄭和下西洋時帶著多名水手,乘船下海。這些船都是木質船做改制的,也可稱作槎,所以有人說張騫乘槎實際是暗喻鄭和,這個說法似乎也行得通。
項羽和冉閔有哪些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