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話題九年級作文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和傑出的文學家,其人其作對後世文人以及古典詩文的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1
在我眼中,陶淵明一直是一位高風亮節的田園詩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他打破了當時盛行的形式主義之風,在官場上起起落落,幾經風雨,多次復出又多次退隱,最終下定決心過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44歲時,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貧苦,但詩人心懷恬淡。因為他永遠擺脫了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田園,他躬耕隴畝,以當地農民共話桑麻,雖然在務農上手藝不精,但卻同農民保持著融洽的關係。晚年,他寫出的《桃花源記並序》表達了他的政治思想,這種烏托邦式的幻想雖然我並不贊同,這是一種道家的消極觀點。但這卻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是在詩人無力改變社會之後的最好方式。俗話說打你打不過,躲還躲不起嗎?在作者與黑暗社會抗爭無果後,抱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觀念毅然選擇退隱田園。
也正是因為這種永不折腰的氣節,使陶淵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著超凡脫俗的形象,一提到不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來歷: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當了江州祭酒,相當於當地的教育,看似官挺大,實則在科舉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個品級很低的小官,而且身處江州,又沒什麼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淵明的性格,也不會去撈取。但就是這麼個小官,周圍也盡是腐敗,所以時間不長,就辭去了官職,可回家後,生活不能自給,又被迫重返官場。年底,郡督郵來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整齊去迎接郡督郵,因陶淵明不能忍受作為一個文人而向庸俗的鄉里老兒而卑躬屈膝,所以在發出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嘆後,放棄每月五斗米的俸祿***五斗約為75斤,大約一袋半的大米,僅能餬口***退隱田園,從此再不復出。
也正是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淵明的超凡脫俗的氣節刻畫進了我的眼中。歷史上很多著名的詩人都 表達過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讚美與仰慕,陶淵明50歲後生活日漸貧困,最終於公元426年逝去。此時,東晉十六國的紛爭已過去了七年,但卻並沒有新時代的繁榮,南北朝雙面對峙,戰爭依然不斷,偉大的詩人是在戰亂中貧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歲。
陶淵明雖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則代表了封建社會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及追求。他始終是我眼中偉大的天才。
篇2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流雲伴著坎坷飄過清幽的山澗,風雨攜夾滄桑掠過古老的年代。東晉一個風雨飄搖,亂世紛雜的歷史片段。壯美的宮殿,無上的皇權,個人的壯志滿懷僅似一蜻蜓點過湖面泛起的漣漪,黃龍褂的蒼穹下,似乎並沒有什麼可以騰起壯闊的波瀾。歸隱途中的元亮,你的失落與無奈又何止一恨字了得?你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壯志還沒有離弦馳騁,就已湮沒於一聲無以名狀的歸去來兮。世與我而相違,市廛的喧囂只在眼中投下失落的陰影,你毅然駕車遠去,一路塵土飛揚,並無一人舉酌相送,也曾幻想,更曾迷離,或許還有布穀鳥的吟唱未央
晨露,清酒,鳥鳴,詩意的田園生活如一隻曼妙而又深遠的驪歌,元亮你沉醉於它的音符,陶冶於它的旋律。種豆南山,採菊東籬,望斷天涯,心遠地偏。隨心而遊的你並沒有刻意偽裝,卻贏得了身後一字靖節的高風亮節,隨遇而安的你只做本色自我,世後人卻流傳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於世間綿遠流長。你的心境照亮了黑暗的仕途囹圄中人,你的理想幻化成了千百年文人雅士追尋的目標。一切的一切,元亮你都在恣意間揮灑,無意間流露,人如其生平,你生活得自然灑脫,無拘無束,卻也桀驁不羈,暗含幾許惆悵。曾記否你撫孤鬆而盤桓,並沒有忘卻百里青山之外百姓的疾苦,你孤單並非因為你不快樂,只是無相與者,你感慨於亂世不隨人意,理想不稱現實,於是你勸人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於己你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夢想並非你所拋棄,是亂世不容你一盞明燈,高風亮節。事後,不需思慮,無需慨嘆,你融入自然,逢客必飲,有酒必醉,醉於山水,更醉於心。春及則種,夏至則耕,秋來則收,冬來則閉門自賞風景如畫。一室之內,多日感受,你更名一字潛,是潛心,抑或是潛於世俗之外,或許只有那日你簷下的鳥兒瞥見了那一瞬你面部的光華,然而幾千年的輪迴,東晉的鳥兒飛斷了羽翼也到不了如今的年代,那個時代的記憶只有隨風消遣,埋藏於時光的車輪匆匆,終只有陶潛二字出土,留給後人無盡的景仰與浮想。
十載一輪迴,生命的光華經不起時光的侵蝕與打磨,不論你如何超然於世,依然會嘆於感吾生之行休,亦或許是你真的超脫了凡人對於生死的遐想與恐懼,早於你有生之年便有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的豁達。真的是生如夏花,死若秋水,平靜得原於自然,歸於大地。
縱覽你一生清貧,詩般的生活入夢,你的形象卻也一樣高大,同樣迷離。後人的眼光還不足以承載審視你一世的光環,稚幼的眼中你永遠是亙古的英雄!滄桑的古老遺留下不變的客觀,而不同的年代又有不一樣的論斷,你定格在古老的東晉,而在我狹小的部落格中賦予你的是無限的景仰。我眼中的陶淵明,只一詞心境纏繞了一生的瀟灑旅途。
我眼中的陶淵明,心境如其人,千年之嘆於陶潛五斗詩魂!
篇3
東晉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帶廣袖,暗香浮動,高談闊論于山水之間。而陶淵明是亂世中的一朵空谷幽蘭,開在那一場絡繹繽紛的晉朝花雨中。
他,孤潔清逸,與天地為一體,渾然得為世所忘。千年後,人們不僅記住了榮光一時的王謝世家,也記住了這朵隱居在田園中的馥郁怡人的幽蘭。其家雖貧,但木樽中斟著的是泛著詩意的煙水寒色;不像富貴的王謝世家,那金鑄的酒樽中分明氤氳著濃豔奢華的色澤。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卻鍾愛於東籬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晉的濃黑墨漬裡映忖得更加輕而飄逸。當無數趨炎附勢之徒為了門楣而苦惱,而他卻能有禪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為求得心靈上的一方淨土。
也許,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為了映忖命運的悲哀,當悲哀已經註定成為悲哀,他明智地選擇了為悲哀營造一層美麗的遮掩物,不讓悲哀流露的那麼突兀。
如果說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魏晉時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淵明便少了一種沉悶與苦澀,當終日飲酒的阮籍已在窮途之哭的苦悶中消耗餘生,陶淵明卻在用餘生去轉換人生視角,另闢人生蹊徑,他倘徉于山水,採菊於東籬,悠然於南山的那種超凡脫俗的灑脫飄逸,阮籍是註定品嚐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澀消沉和醉眼迷離的逃避悵惘,陶淵明卻放棄了去嘗試。
阮籍的悲哀完全沒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澀的窮途之哭映忖的更加悽絕;陶淵明的悲哀完美得掩飾在那一種灑脫無為,樂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痴心不已地做著夢,一個仙外桃源的夢,而這個夢延續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著的遙遙無期的一個夢
陶潛是隱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著多少真誠的本心,所以他執起了鋤頭,擺脫了官場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賞菊的芬芳,固守純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實而孤獨的淨土世界裡。他像蘭,孤潔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隱逸,在歲月裡靜靜綻放,清香悠遠,沁人心脾,蕩氣迴腸。
清晨的霞光飛舞在肩頭,傍晚的星光閃耀在身後,風吹佩蘭,錦年流逝,一顆心早已波瀾不驚,擺脫了名利的薰染,換來浮生半世之閒。佛經裡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陶潛凌於眾生之上,濁世中的眾生或驚,或詫,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隨著自己的本心去追尋極樂,用完美的田園風光掩飾這個時代的悲哀與黑暗。
時世造英雄,若是時世造就不了你,那麼,也希望你順隨本心,不要因為悲哀註定成為悲哀,而使美麗只作為忖託,辜負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的人還:
以我眼中的魯迅先生為題九年級優秀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