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冊語文第六單元作文寫我眼中的陶淵明
朱光潛說,陶淵明的為人和詩都是一個大交響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的聲響。小編整理了一些,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1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鄉里小人也——陶淵明。
很早就聽說陶淵明很了不起,有骨氣,不向權貴低頭。
陶淵明又名潛,是東晉偉大的詩人,出生在沒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時代有遠大的抱負,曾經三次做官,但由於官場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終選擇了辭官回鄉,過隱居生活。
陶淵明歸隱後,生活變得十分貧困,要過年了,別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卻還冷冷清清的,由於他愛寫詩,於是他揮筆寫下一副傳於後世的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讀過書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聯缺“衣”下聯少“食“橫批沒有“東西”,陶淵明用自己的只是創去連宣洩困苦,雖然身苦,看心態樂觀,不改初衷。
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更是勉勵後人以天下蒼生為重,以節義貞操為重,折腰時心已愧,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華所改變。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傳》中,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寫出了他不涉官場的爾虞我詐,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嫻靜少言,不慕容利,點點風骨,躍然紙上,從不為“五斗米折腰”到“嫻靜少言,不慕容利”陶淵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個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終一帆風順是天方夜譚的,面對挫折堅信,我們絕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積極者,應像陶淵明一樣為自己的志向“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於濁世中,潔身獨立。
篇2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夕陽西下,你提一壺美酒,青布衣衫,菊香繚繞,遍地金黃。你感嘆,你沉醉,這飄然無暇的美景。
幾年前的鬥跡官場,你傲然挺立,不動搖,不受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面對黑暗,你縱身離去。圍籬種菊播苗,你樂得自在,活得逍遙。世人說你傻,你卻輕聲淺笑,笑他們的心已黑,看不清這汙濁萬世。但你心有餘悸,祖宗大業,毀於一旦。你又想,在這田園,豈不比官場快活得多?於是,你又笑,笑祖先的愚昧。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樣的生活,你卻道妙,好,樂。籬旁的菊懂你的心,你的喜怒哀樂,它心知肚明。它知道你冬冷夏熱,知道你寒窗苦讀,知道你飢腸轆轆,但你依舊快樂。為何?世人不知,官僚不知,但你心裡卻清清楚楚!這自然的綠,這花草的香,這菊花的金,何不讓你沉醉?你又想起官場的黑,爭鬥的灰,怎能比得上這番美景!你提酒吟詩,臉色緋紅,映襯夕陽。你是否醉了?不!世人皆醉,你獨醒!在黃昏,你放聲大笑,看破世間的陰沉,看破人心的昏暗!
菊香。
吟詩是你畢生的奢好。你登上山峰,遊覽青湖,目掠森林,步跨田野。一曲曲悲壯的詩篇,一段段優美的古文,伴隨著你的衣襟,流傳千古。詩已納入你的靈魂,不論生活有多貧窮,處境有多落魄,它依然伴隨在你的左右。*** 文章閱讀網: ***
陶淵明,你如清水蓮,金秋菊,傲立於黑暗之中,菊是你的魂,詩是你的魄,酒是你的靈。你一生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成就了一個純白無暇的靈魂。古今多少文人墨客,能像你如此呢?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菊香依舊繚繞。
篇3
陶淵明的飄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從幾頁文字中讀出,一種隱逸之美。他就是隱士,在殘破簡陋的草廬裡也能飲酒賦詩自得其樂的人。
很難想象,在一個無米無炊的境地怎麼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沒有大悲大怨,反而還透出幾分樂的味道。也許這正是陶淵明之所以為陶淵明的原因吧!東晉,一個遙遠且陌生的年代,從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國文化屈指可數的幾個人物,陶淵明首當其衝。《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無不是膾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內容雖不一樣,但作者對美好的嚮往卻始終如一。正因為這種追求,他才毫不猶豫地辭官隱居。
後來的中國文人仕途失意時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也曾說過“淵明吾師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還是他的文章吧!陶淵明從來就是為自己而寫,這在中國是為數不多的。因為隱居才可能這樣,以此來舒展自己。讀別人文章的時候,總覺得有一道門檻客客氣氣地把人擋在外面,而讀陶淵明的,卻就像在叩問自己的心靈,使得心靈深處無法表達的部分得以舒緩。正是這種心靈的共鳴,才讓這千百年來無數的士大夫這麼推崇陶淵明。陶淵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頭永遠溫馨的客棧,暴雨狂風大海上的安寧港灣。
可以這樣說,整部中國歷史上像陶淵明這樣的,僅此一人。上古隱士的殘文斷章古怪而深奧,竹林七賢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緒。論隱士之文,陶淵明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當然,在西方還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後的美國,梭羅獨自來到了瓦爾登湖旁住下,像極了當年的陶淵明。而他的《瓦爾登湖》也與陶淵明的意向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陶淵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這樣的人現在卻越來越少,這不可謂不是一個悲哀。
當看著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是否聽到了一個高亢嘹亮的聲音在舒嘯?“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的人還:
九年級關於描寫我眼中的陶淵明經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