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徐志摩散文詩再別康橋讀後感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膾炙人口的新詩,作者將劍橋的景色和緬懷之情融入詩中,將自己告別劍橋的淡淡愁緒展現得淋漓盡致。下面是小編給大家精選的徐志摩散文詩再別康橋讀後感,供大家欣賞。
***一***
今天,我揮著激動的心情閱讀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徐志摩作於1928年11月第三次歐洲之行的歸國途中。當年7月底,作者重遊康橋,往日在那裡度過的幸福時光又重新回到心頭,但是因為當時要急於見一個英國朋友,沒有時間記錄自己的感受。直到11月他從法國馬賽歸國,才記下了這段精神之旅。全詩以優美絕倫的意境,清新華麗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再現了劍橋的柔美,細緻入微地表現了詩人對母校的深深愛戀。其中的詩句更是讓人深有感觸。
《再別康橋》開頭的幾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攝了去。感懷著它給我的清幽的美和傷感的情緒。詩人的才情,詩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飄來的楊絮,平素中夾著深蘊,渾然天成。在你隨心所欲中體味它的空靈、輕快。作者對劍橋大學的愛,對那讀書生活的印象,揮之不去,縈縈於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達?這就莫過於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康河周圍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發洩的寄託物。正因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連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還情願做水草。寫到這裡詩人心頭“盪漾”起了一陣陣不可抑制的柔情。“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詩人澎湃的感情,在此達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永留在他心愛的康河。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處的那一潭水,不再僅僅是一潭水,而是詩人美好情懷的溶合物。是斑斕多彩的,是有豐富內涵的。“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多麼美好的意象,多麼炙熱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現實與夢想,現在與過去,已如過眼煙雲,飄然而逝。“我”極力的追懷,“我”想擁有那爛漫、甜蜜的生活。然而,當年的快樂、歡欣如今卻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來了。早期熱烈的羅曼蒂克,如今已變成了輕煙籠罩般的傷感。不用送行,不用灑淚告別,甚至也“不帶走一片雲彩,”只是“輕輕的來,”“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將永遠在詩人的心胸里長存,詩人的靈魂早已經和康橋融為一體了。
徐志摩作為偉大的詩人,對於自己的母校都那麼熱愛,我們作為母校中平凡的一員,我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學習,為母校爭光,讓母校以我們為榮。
***二***
所謂的好酒,濃度幾何,甘醇何在,流入喉腔的第一感覺是什麼,沁脾芳香中之魔力是什麼?絕非是以某一位品酒高手所露端倪而端倪;就如同一首好詩一樣:所需的是人人拍手.....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在1925年***1928***故地重遊的歸國途中,在輪渡上所寫。
意境與靈感往往在一瞬間生成、“氾濫”,繼而產生的激情總一發不可收;而被這種激情“煎熬”的、激勵的、托起之後,也許就是千古的經典!《再別康橋》如何在那種環境中“出爐”不敢妄言,但那潭水中“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和“波光裡的豔影”是不是勾起他對當年的舊夢,遠去的纏綿或盡在咫尺的柔懷、感慨合二為一呢......潺潺水流之聲,躍躍之蕩之情懷,怎不叫人觸景生情,思緒萬千!一幕幕景象眼前掠過,雖景依舊,卻人事全非。重尋舊途、舊歡,已是枉然。於是“不能放歌”,諸緒隱隱,暫且沉默。然,春風已起何懼秋波!那觀不住的激昂只能換一種角度或方式,一吐為快!此時的“沉默”絕非“今夜的康橋”----也就是“今夜的康橋”;絕非是詩人他自己---也就是詩人他自己。此時此刻詩人近乎全陷入對往昔之種種之中。當詩人醒來,恍然自己是在告別,進而使得詩的尾巴上塗上了幾分苦澀、悵惘和難言的情懷。
詩的開篇便灑脫、輕靈、舒展,巧妙地連“請出”了三個“輕輕的”來配合“走”、“來”、“招手”、“作別”等動作,以肢體語言將一個飄逸、灑脫的詩人形象活脫脫地推到了讀者的面前。這裡,“輕輕”二字蘊含著訴之不盡的依戀之情,道不盡的惜別之意,用輕盈的、溫馨的筆觸渲染了夕陽映照中康橋的寧靜之美,更有“人去春又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效果。繼而,詩人抓住了康橋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這幾個意象作為寄情,把對康橋的依戀、惜別之情融入其中。河畔的金柳被比喻成新娘,美豔絕倫,蕩起詩人心海的漣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詩人賦予了鮮活的生命......你無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詩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渴望;此間的靜與動,微動與被情動,活靈活現.以情寄或情的微妙襯托出既朦朧又清晰的畫卷。
注重文字的取捨、含蓄,注重藝術技巧,是早逝的徐志摩慣用的“伎倆”。他往往很會利用一種夢幻般的情調,巧妙地將氣氛、氛圍、感情和意象融為一體;更能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與其互換,使得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這首詩的美,當然不只限於詩人那份細膩的感情上,在意念、藝術形式上,皆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戀”而不“貪”,足能給人留下美麗的回憶,這大概是好多人喜歡的原因吧。
“輕輕地來悄悄地去”,“不帶走一片雲彩”, 人生若能如此坦蕩,落落大方,何樂而不為啊!
***三***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春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春雨也為我憂傷,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讀徐志摩的康橋,竟有種說不出的無奈,一直都在用力的成長,不願提及生命無法挽留的疼痛。世間腳步太匆匆,努力地想去擁有更多的輝煌和精彩,可惜我們卻無法預知未來,人的一生總是輕輕的來,悄悄的走,但記憶卻是那麼的刻骨銘心。
誰從誰的青春裡輕輕的走過,留下了永生不滅的笑顏;誰在誰的花季裡輕輕的停留,溫暖了一世的相思;誰又從誰的淚眼中悄悄的消失,寫滿了遍體的憂傷。這世間,終究不是誰是誰的誰,因為誰也許不起誰,承諾太重也太世故,生命又如此脆弱,經不起折騰,不如輕輕的來,悄悄的去來的乾脆。
回首眺望,三生奈何橋依舊,菩提樹下誰還在手執錦書虔誠焚香?誰又在告別康橋,執妙筆書寫一腔惆悵?非徐志摩也!
讚美春節除夕夜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