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章讀書筆記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讀書筆記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重要內容。做讀書筆記是課外閱讀的一種重要方法。豐富學生讀書筆記的表達形式,發揮讀書筆記多方面的功能,提升讀書筆記的質量,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樑衡《把欄杆拍遍》讀書心得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總起,它告訴讀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棄疾怎麼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以及這個過程是如何決定了他的詞、他本人在文學史上的惟一性和獨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棄疾放在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的特點,突出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唯一性”和“獨特性”。

  文章的主體部分是將對辛棄疾的人生遭際的介紹與對他的詩詞創作的評價交錯起來來寫的。

  作者在介紹辛棄疾的人生遭際時主要圍繞他的以下幾個經歷:

  一是他的行伍經歷。這一段介紹充滿了神奇色彩,他單人獨馬追殺偷印之賊,他躍馬橫刀突入敵營生擒叛將,活脫脫一個血氣方剛,驍勇善戰的武夫。中國歷史上的大文豪有誰有這樣的能耐?

  二是他的為官經歷。作者用資料作了這樣的介紹:“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閒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作者客觀地分析了辛棄疾南歸後不為朝廷喜歡的種種原因:

  其一,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於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別認真,簡直是個工作狂,於是招來許多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上也就對他時用時棄;

  其三,他愛提意見,45年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不停地嘮叨,不停地要求痛殺賊寇,收復失地,這怎能不讓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煩?辛棄疾的這些特點在今天看來都是優點,是大大的優點,但在當時的朝廷看來卻都成了令他們心煩的缺點,是不能容忍的缺點。於是他就只能痛拍欄杆,吟詩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歷程。從一個沙場英雄對軍營的渴望,到一個憂國遊子對蒼天的發問,從“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的心病,到“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的內痛,這裡有悲壯的呼喊,有遺憾的嘆息,也有無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紹辛棄疾的人生遭際時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詞,這些詞幾乎都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這些詞作時既沒有一引了之,也沒有詳加賞析,而是結合人物的命運作了精當的點評。作者首先總評辛棄疾的由行伍經歷到棄戎從筆的無奈:“南歸之後,他手裡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紙箋,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讀完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中充滿陽剛之氣。

  篇2:智慧與正義讀書筆記

  同在一個時代,同在一個世界,但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同在一個層次。有的人喜歡與身邊的鄰人俗事相還,有的人卻喜歡跨躍空間時間與古今賢士相晤談。這,就是智慧的層次。

  智慧,是芸芸眾生都有的,但為何會有層次的差異?因為儲蓄智慧的側重不同。那些天天與鄰人俗事糾纏不清的人的智慧,不是真智慧,而是小聰明。。真正的智慧是須要儲蓄的,只有在智者、賢哲的語錄中,與哲人的交流中,面對蒼天,對生命的沉思中,才可以增長真智慧,儲蓄大智慧。

  智慧,不是用來炫耀的,真正有智慧的人,說過:“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正如古人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道至簡,大智若愚。可惜,當下,這個世風日下的社會,多少人炫耀著自己微不足道的小聰明?莫言成功成名後,面對的是無數記者的採訪,各種喧囂,但莫言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不為塵世間的誘惑所動,拒絕參加官員們要求的宴會,拒絕大量的採訪。他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他需要安靜的寫作,安靜的思索,儲蓄文章的智慧。

  微博上,有些自認完美的大V,行徑確是張揚,一言一行中,無不在炫耀自己的一切學識,這是時代的悲哀。我不喜歡關注網路中流傳的“新聞”。我更喜歡安靜的思索人生,思考未來,但每每面對蒼天,我都覺得自己輕薄的只剩下一顆小小的心。我明白,這是因為我還太年輕,經歷的太少,太多的事不懂,有些東西沒有放下,但最重要的是,我的智慧,儲蓄的太少。

  泰戈爾對我說過:“安靜的坐著吧,我的心,不要揚起你的灰塵,讓世界自己,尋路向你走來。”

  我從此明白,儲蓄智慧,需要安靜,掙脫塵世間的一切骯髒,成人世界裡的那些背叛與準則,追捧與嘲諷,誘惑與貪婪。整個世界都與我無關,進入柏拉圖的精神世界,小心翼翼地把智慧一點點,一點點堆積起來。

  其實,儲蓄智慧並不難,只須你我,多思,多看,多體驗罷了。畢竟前人為我們打開了智慧的大門。我明白,儲蓄智慧只是難在放下,放下誘惑,放下貪婪,放下七宗罪。但是,想要放下人性的七宗罪,是何其難也。千年的文化也只是留下了區區幾尊佛陀。但,我想又何必力求脫俗入聖呢?小隱於林,大隱於市,看世間百態,從中提煉智慧,儲蓄智慧吧。

  正如這三年的高中生活,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智慧源泉嗎?智慧源源不斷,還在等什麼呢?儲蓄智慧,從高中的每一堂課開始吧。

  我靜靜的坐在考場上,聽見了考生們從筆尖上舞動思想的翅膀,發出了一片動人的鼓翼之聲,我似乎看見一絲絲智慧的光在我們身上閃耀,儲蓄智慧,從點滴開始,儲蓄智慧,需要心靈的寧靜,讓智慧的溪流流進我們的腦海,沉靜,卻又充實。

  篇3:吳敬梓《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儒林外史》,這是一個諷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說,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汙、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第一,突破傳統說書體小說的敘事模式,進入文人書面化創作;第二,通過獨特、鮮明的諷刺藝術成就反諷藝術的巔峰之作;第三,創造了新的小說結構形式——以思想貫穿的連環短篇結構。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諷刺藝術達到最高峰的一部鉅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的真實生動的描寫,並涉及當時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讓人深刻地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

  說到讀史,有必要說說讀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種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史的境界或許會因人而異,但大概不會偏離這三層意思:第一層境界是隻看到歷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層境界是能透過歷史表象看到當時社會的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境界是通過對歷史的瞭解從而提煉出能為當今社會所用的意識並運用於當今社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閒齋老人說《儒林外史》“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此僅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一層境界;透過《儒林外史》深刻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統治者大興***,設博學巨集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以理學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尤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統治者的玩偶、學而無用的市儈,此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二層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但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看不清當時的社會現實,則純屬當時人們的主觀意識問題,吳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他深切期盼能喚醒世人,或者說得更偉大些,他想醫治社會、拯救世人。

  如果這當真是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話,則他的思想意識很值得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所借用,此當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三層境界的首要內容。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應當如吳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和揭露社會,瞭解社會和事物的本質,掌握社會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或者因為憂世傷俗,奮而醫世救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憤世嫉俗,蠱惑他人棄俗、反俗,讓人誤入歧途,更不可以擾亂社會謀取個人私利為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會、危害社會的事情。

  

高中物理課改經驗文章
高中文章讀後感
相關知識
高中文章讀書筆記
有關黨的文章讀書筆記
最後一片葉子文章讀書筆記
關於背影文章讀書筆記
高中語文的讀書筆記要怎麼寫
道德經每一章讀書筆記作文
童年第二章讀書筆記範文
斯諾文集讀書筆記
關於喬葉的散文集讀書筆記
根鳥第一章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