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科學觀後感
《走進科學》節目不但讓我們瞭解了更多的科學知識,還讓我們瞭解了社會的現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科學來自生活,科學來自大自然。我們身邊流動著科學,科學也改變著一切,只是我們不曾注意過。
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現在我們的手機,它的功能已經不是單純的通話工具,而是能夠集中電腦、電話、照相機、MP3等功能於一體,我們旅行時,不用背上重重的行李,至一個輕便的手機就能實現所有的功能,科學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
在媽媽的引導下,我也漸漸喜歡上了收看《走進科學》,《走進科學》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大型科普欄目。每期節目由一個或幾個故事構成,通過主持人在演播室的講解與演示,把整個節目串聯成一個激發好奇、啟迪智慧的科普主題紀錄片。節目中主持人和很多專家利用科學為我們解釋了很多奇怪的現象,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鬼怪神仙、沒有什麼靈異事件……
其中2014年1月27日這一期,講述了一個能夠發電的屋頂。這個能發電的屋頂實際上是使用了能夠發電的光伏瓦,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太陽能電池板,有了這種瓦,增加了我們對電能的節省,提高了對太陽能的利用。有了這個種瓦,不但能夠保證屋裡的美觀,還能夠實現太陽能發電的功能,遙遠的山區不用長距離鋪設電線也能夠用電了。
通過節目介紹,我發現這種瓦的發明過程也經歷了很多困難,發明過程中用到了很多科學原理和工藝、配方的調整,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沒有什麼捷徑,只有一步步的踏踏實實才能夠成功。
科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改變一大群人的生活,甚至可以改變我們的地球,讓它更美麗,讓我們更快樂、更幸福。
篇2
《走近科學》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檔電視節目,因此,我自然看過許多。然而,不曾有一次,我像這次一樣的認真;也是長久以來唯獨一次,得到了如此豐厚的收穫。
本期節目講述的是古時的作戰兵器——三弓床弩。顧名思義,三弓床弩由三張弓組成,其中第三張弓方向與其它兩張弓相反,目的是為了加大弦的行程,以增大箭鏃的射程,而上弦則是由絞盤旋轉拉動掛鉤來實現的,這些無不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然而,這件冷兵器時代的攻城利器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已經很長時間了。本期節目中介紹的“能人”又讓我們領教了三弓床弩的風采。
“能人”名叫吳景剛,是一個著名的木雕工藝師。他曾經成功復原出了諸葛連奴等很多古代兵器。但對床弩測試歷程,卻是一波三折。
床弩第一次發射,只有29米遠,實在令人大失所望。隨後的幾次測試,箭鏃都是無力般的矮矮的飛出幾十米一頭栽下來。難道三弓床弩只是一個傳說?吳景剛不相信,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兩弓之間的弦卡在了滑輪上。但是即使糾正了失誤,床駑也不肯認真“工作”。吳景剛仔細推敲,認定是弓的張力不夠,於是重新設計、疊加了三層竹片,又對弩箭進行了改良。功夫不負有心人,床弩射程接近200米,不禁令我拍手稱好。
吳景剛的精神怎能不令人讚歎。幾次的失敗,都不能使他消沉,他用一次一次的嘗試和實踐證明了古人的智慧,也證明了自己。難道我們不應該有所啟發嗎?
世界上每個人都犯過錯誤,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失誤而放棄實踐的機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也是我們中學生所缺乏的。***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應該努力提高實踐能力,增強創新意識,更要積極的學習科學文化只是,為自己插上理想的翅膀,真正去“走近科學”,去證明自我。
篇3
在中央電視臺的眾多節目中《走進科學》是我最喜愛的節目之一,它讓我受益匪淺。
在《走進科學》中有幾集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生命天書》就是其中一集,這集先講述了小男孩桑紫恆的故事,8歲的小男孩在人們的印象中應該是活潑、開朗的,然而桑紫恆卻不是這樣的,我的一眼看到他時都驚呆了,哇!這根本就不是一個8歲孩子的樣子,倒更像年近古稀的老人,長著一張老人的臉,滿臉皺紋、眼窩深陷、目光渾濁、呆滯無神,身體瘦的只剩下一把骨頭,不高興時也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只能從嘴裡發出輕微的嗚嗚聲,而且聲音非常小,不湊到嘴邊幾乎聽不見,他今年已經快九歲了體重卻不到五千克,他那巨大的額頭與他極小的下巴極不相稱,有點像電視中的外星人。桑紫恆這是得了一種叫早衰症的怪病,他家長都健健康康為什麼只有他得病了呢?我帶著這個問題去查閱了一下資料,在我認真看後終於找到了答案,人體中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常染色體,兩人結婚後如果同一對染色體發生了病變,這樣他們生出的小孩就有三種可能,有二分之一的可能性是病的攜帶者但不發病。有四分之一的可能發病,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正常,桑紫恆就是因為遺傳基因而發病的。遺傳基因的受害者還有小峰,他患上了假肥大性肌營養不良,這種病人一般活不到20歲,然而現在卻沒有相應的治療手段,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病人死亡,我看完以後感到非常痛心,我下決心長大後做一名醫生,發明出一種能修改基因的技術,讓每一個人攜帶的基因都是優良的,人們就不會再受到各種怪病的折磨。
《走進科學》節目不但讓我瞭解了更多的科學知識,還讓我瞭解了社會的現況,我越來越愛《走進科學》了。
鄒越演講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