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愛的智慧心得體會
談及教師工作,人們普遍認為“師愛”是關鍵,認為“愛”學生是做好教師工作的前提,“愛”要貫穿於工作的全過程。以下小編為你帶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1
通過學習《師愛的智慧》一課的學習,不管是聽專家講座還是看書學習,其實我們好多老師往往都有一個同感,別人做過的,我們未必沒有做過,但是別人為什麼比我們成功?其實原因很簡單,別人堅持下來了,而我們自己常常不能,所以說,將簡單的事每天認真做到就是不簡單,將公認容易的事每天認真做好就是不容易,所以我們除了學習別人的經驗,還要堅持不懈,因為持之以恆其實就是最大的成功。孩子在成長中犯錯是難免的,如何正確地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正確的態度是包容,具體的做法是提醒。著名教育專家鄭潔也曾說過“如果孩子一生中犯一百個錯誤,我寧願讓孩子在學校犯下九十九個錯誤。”可見,老師包容學生,就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包容學生的錯誤,並找準時機,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要記住:老師手中的兩大武器一是寬容,二是等待。
我認為常給孩子微笑,讓孩子感知愛,微笑能給學生帶來親切感。燦爛的笑容,可以贏得學生的愛戴,給學生心裡留下持久的影響。當我們想激發學生的鬥志,當我們想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不妨輕輕一展笑容,就勝過千言萬語,在教育學生時,千萬不要吝嗇你的微笑。聯絡平時的工作實際,工作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刻把學生當小助手,一切與學生有關的事都和他們商量,儘量採納他們合理的建議;與他們共處時,時刻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說話的語氣,多一些笑容,多一些表揚,多一些鼓勵。 多給孩子理解,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當代學生尤其渴望理解,只有真正理解被愛者的困難,願望與要求,對學生的教育才能更加有效。
對一些我們所認為的“屢教不改”的學生。我們可能更適合去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一如既往的關心他,要求他,給他緩衝的時間以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時,與其家長交換對這位學生的意見和看法,以引起家長的重視,促使其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及對子女的負面影響,分析孩子思想形成的諸種因素,共同制定幫助、解決的措施,並及時和孩子進行交流,達到思想、情感上的一致。在處理學生的錯誤時,一定要使自己心靜下來,一定不能急躁,更不要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篇2
關於“師愛”的話題很多,經典論述也很多,人們不厭其煩地談論著“愛”,“愛”成了教師工作中的永恆主題。
其實,對於教師而言,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師只有以責任為支點,通過愛的槓桿將文化資訊傳遞給學生,去撬動學生進步的車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才是目的。而槓桿的撬動是需要智慧的,師愛的智慧在於如何去愛,如何把握愛。
一、愛生如人
愛生如人即像愛人一樣愛學生。把學生當人看,而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不是“為某一特定社會作好準備”更不是“自己晉職升遷的臺階”。學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獨特的生命內涵和成長過程,是一個值得敬畏的獨特生命個體。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長”的理念,教師承載“園丁”的職能。“生長”是一種自在自發的過程,強調的是人的自然性。為此,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自然生長秩序,為兒童發展其固有的本性提供自由的環境;作為“園丁”的教師,則應視學生為獨立的、有尊嚴的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差異,“因材施教”,並以愛為槓桿,把人類社會生活、交往的基本規範傳遞給學生,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和融入人類生活,“學會做人”!
二、愛生如生
愛生如生即像愛學生一樣愛學生。學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節而施”,不要“埋怨學生的無知”,更不要抱怨“學生的犯錯”。因為“未完成性”和“不確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質。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發展”的理念,教師承載“先知先覺”的功能。“發展”注重學生主動性的啟用和內在潛力的挖掘,強調未來願景的可控性。知識的無限性和人類時間尤其是學生學習時間的有限性,要求我們教育在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建構終身教育體制,建立學習型社會,樹立終生學習理念。作為“先知先覺”的教師,則應深刻理解自身承載的社會責任,視學生的“無知”為自然,正確理解“犯錯也是學生成長的一種方式”,以愛為槓桿,把知識的積累及智慧的開發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傳遞給學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學習”!
三、愛生如子
愛生如子即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學生。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工作便不再是“飯碗”,不再是“事業”,而是“良心工程”。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培養”的理念,教師承載“父輩”的功能。“培養”的教育是父母對孩子的細心“呵護”,辛勤“養育”,全身心的投入;作為“父輩”的教師,此時的愛既有慈祥也有嚴厲,有嬌寵更有期待,著名作家魏巍筆下的教師就是如此。我們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對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他們首先關心的決不是孩子的學習,而是健康。因此,我們決不要以“學習”為藉口去傷害孩子的“健康”,因為,那不是孩子和家長所要的,更不是社會所希望的。教師要以愛為槓桿,嚴慈相濟,精心呵護,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識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生存”。
四、愛生如友
愛生如友即像愛朋友一樣愛學生。把學生當朋友,就不要處處時時“師道尊嚴”,不要“規訓”學生,更不要“命令”。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師承載“夥伴”的功能。“合作”要求教育奉行民主管理、公平競爭。作為“合作伙伴”的教師,要通過民主協商來管理班級,要和學生建立深厚的友誼;要讓學生認識自然的多樣性和相互依存性,理解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天理;要教會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瞭解他人,樹立人人平等的價值觀;懂得集體的生存價值,合作共贏的重要性。學生要學會肯定別人、尊重別人、欣賞別人;學會正確的自我調節,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和角色。教師要以愛為槓桿,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相互體諒、相互支援的合作精神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共處”。
五、愛生如己
愛生如己像愛自己一樣愛學生。把他人當自己,就是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心理學上叫“換位思考”,其妙處自不待言。把學生當自己,我們就會理解學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長中的個人意願與主觀能動性。
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成”的理念,教師則承載“重要他人”的功能。“生成”表示兒童的成長是作為主體的人與物件性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相信人成長過程中的偶然性和隨機性。“生成”教育要求激發學生自身的成長需求,主動發展;要教會學生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學會選擇,選擇他們自己的生活,選擇他們自己的道路,選擇他們自己的事業。作為“重要他人”的教師,要愛崗敬業,以身示範,把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做事”!
師愛的內涵如此豐富,意義如此深遠,唯有用智慧將這份愛編碼,用精密的訊號,通過暢通的渠道,才能讓學生用心去正確解讀。沒有智慧的愛會演化成一種蒼白的愛,沒有智慧的愛,在傳遞的過程中會被曲解,導致溺愛甚至錯愛,智慧的愛則是深沉的愛,是博愛、大愛,教師惟有用智慧去撬動愛的槓桿,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大愛無言,卻深沉凝重,它要用責任和精神作依託;大愛無聲,卻馨香遠播,它需用汗水與淚水來澆灌;大愛無形,卻有跡可循,它要用理論與實踐作支撐。智慧的師愛永遠是教育廣深的根基,有了這樣的根基,攀登起來才會身輕步健,才會凌絕頂而覽眾山。
篇3
我們知道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向師性”,尤其是小學生,對老師會有一種特殊的依賴。這時,孩子就會要求老師像父母那樣關心照顧他們,體貼愛護他們。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渴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讚許和肯定。而老師的一言一行,就算是你關注的一瞥、信任的點點頭,在孩子眼裡都是一種鼓勵,都是一種愛,會讓孩子產生溫暖的幸福感。這就要求教師要用自己的真誠,熱情來對待他的每一位學生。
“親其師,而信其道”而“學其理”。這個道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一個學生對一個老師的感情直接影響著這名學生對老師所任教的這門學科是否感興趣。喜歡這位老師就喜歡他的課,積極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認識完成他佈置的作業,努力提高這門學科的成績。那麼究竟學生喜歡怎樣的老師呢?我想學生的答案一定是,他喜歡愛他的老師。
既然師愛對學生有著那麼深遠的影響,那麼怎樣把我們的愛傳遞給學生呢?怎麼做才能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老師的愛呢?這就是“施愛”的智慧。
俗話說:“知之深,愛之切。”只有真正地瞭解學生,才能更好的熱愛學生。瞭解學生不僅僅是要了解他們的思想品德、文明行為、志向、智力、能力、性格、興趣、特長、身體等等情況,更要了解他們的精神狀態,體會他們的思想和內心感受,觸動他們的心靈。如果不能夠方方面面深入地瞭解,那麼就無法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也就不能按照學生內心世界的特點去找到合適的教育途徑、教育方法,那也就沒有盡到教師的責任,也就不是對學生真正的愛了。
只要你有心,其實“瞭解學生,信任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並不難做到。現在很多老師都認為自己做到了對學生的愛,但是是不是面向了每一個學生呢?
教師的愛不是偏愛,要無選擇的、公正地、無例外地愛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對優秀的學生偏愛,對後進的學生另眼相待。教師對優秀生要嚴格要求,對後進生則要給予更多的關懷。所以說,“平等關愛學生”是施愛的重要原則。
師愛的智慧當然並不僅僅只有了解、信任、真誠,公平這幾點,值得我們研究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相信大家都在不斷地努力之中。
做幼兒園老師心得體會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