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成語故事大全
所謂成語,顧名思義,就是既成的固定短語。它的特質表現為 二定 :結構的固定性與意義的特定性。固定性是特定性的前提條件,特定性是固定性的必然結果,這就是成語結構和意義的關係,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簡短的成語故事大全。
1:愚公移山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裡的北山住著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將近90歲了。由於被兩座大山阻隔,所以,愚公每次出門,都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準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意見如何?”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更何況,就算是能搬移掉它們,我們把那些清理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裡去呢?”經過一番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清晨,朝陽初上,愚公便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特地跑來勸說愚公:“你這樣做太不聰明瞭,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裡。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玉帝報告了這件事。玉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於是,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揹走了。從此,這裡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2: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中期,有個國君叫梁惠王。為了擴大疆域,聚斂財富,他想出了許多辦法,還把百姓趕到戰場上,為他打仗。
有一天,他問孟子:“我對於國家,總算盡心了吧!河內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河東荒年的時候,我也同樣想方設法地救災。看看鄰國的君王還沒有像我這樣做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沒有大量逃跑,我國的百姓也沒有明顯增加,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戰場上,戰鼓一響,雙方的士兵就刀對刀、槍對槍地打起來。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這種做法對嗎?”
梁惠王馬上回答說:“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但同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怎麼能夠希望您的百姓會比鄰國的多呢?”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
3:韋編三絕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多才多藝,學識淵博。
孔子曾說過他的學問都是通過刻苦鑽研得來的。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從十五歲開始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多方請教。他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請教過白髮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孔子虛心好學,學無常師,三十歲時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時還沒有紙張,製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籤,颳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稱為“竹簡”。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寫成一部書要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後,要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於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讀了一遍,還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接著,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後,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為了給弟子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
孔子一生中還編著了不少書籍,其中有《詩》《書》等幾部書,還有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的史書《春秋》。這對古代文化的儲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的人還:
1.最簡短成語故事大全精選
2.最簡短成語故事大全
3.最短的成語故事大全精選
4.最短成語故事大全精選
5.超級簡短的成語故事3個
超級簡短的成語故事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