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及其寓意
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含義豐富的固定短語,濃縮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草木皆兵的故事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佈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杆林立,戰船密佈,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讚晉兵佈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紮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寓意:遇到危險和緊急的情況時,我們的心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有的人能夠做到安靜自若,有的人卻驚慌失措,通常能夠冷靜思考下來的人會順利逃脫危險的境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視敵人的力量,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大敵當前,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篇二:按圖索驥的故事
春秋時,秦國有個名叫孫陽的人,善於鑑別馬的好壞,只要讓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馬的優劣。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於是人們都把他稱為“伯樂”。為了不讓自己的一身絕學失傳,他把自己多年積累的識馬經驗寫成一本書,名為《相馬經》,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各類好馬。
孫陽的兒子資質很差,卻想繼承父親的事業。在熟讀了這本書後,他以為自己學到了父親的所有本領,便拿著《相馬經》去找千里馬。《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他按照這個特徵找了很久,也沒有什麼收穫。
有一天,他發現路邊有一隻蹦蹦跳跳的動物,他很久,覺得這個東西很像《相馬經》中所說的千里馬,於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個“千里馬”捉住,並帶回家。一進門,他便嚷著說:“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它長得和《相馬經》中說得差不多,就是個頭小了點,蹄子差了些。”孫陽一看兒子手裡捉著的居然是一隻癩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說:“傻兒子,你拿的是一隻癩蛤蟆,根本不是什麼千里馬啊!你這樣按圖索驥是不行的,要學相馬的本領,就得多去看馬、養馬,深入地瞭解馬才行啊!”兒子聽了羞愧不已,從此便一頭鑽到馬群中去研究馬。
寓意:把癩蛤蟆誤認為千里馬,這是寓言作者的誇張。但是,在學習和工作中,死板教條,生搬硬套,以致鬧出笑話,招致損失的事例,確實是經常見到的。前人傳下來的書本知識,應該努力學習,虛心繼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切實驗證、牢固掌握,並加以發展,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篇三:車載斗量的故事
三國時,蜀主劉備稱帝,出兵伐吳。吳主孫權派中大夫趙諮出使魏國,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輕視東吳,接見趙諮時態度傲慢地問道:“吳王是什麼樣的國君?吳國怕不怕我們魏國?”
趙諮聽了這種帶有侮辱性的問話,心中很氣憤。他作為吳國的使者,當然不能有失國家的尊嚴,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吳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魯肅證明了他的聰慧,選拔呂蒙證明了他的明智,俘虜于禁而不殺證明了他的仁義,取荊州而兵不血刃證明了他的睿智,據三州虎視四方證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稱臣證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於說到怕不怕,儘管大國有徵伐的武力,小國也自有抵禦的良策,何況我們吳國有雄兵百萬,據江漢天險,何必怕人家?”
一席從容的對答,使曹丕十分歎服,不得不改用比較恭敬的口氣問:“像先生這樣有才能的人,東吳有多少?”
趙諮答道:“聰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這樣的,那簡直是用車裝,用斗量,數也數不清!”
聽到如此得體的外交辭令,魏國朝廷上下都對趙諮肅然起敬。曹丕也連聲稱讚趙諮說:“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先生當之無愧。”
趙諮回到東吳,孫權嘉獎他不辱使命,封他為騎都尉,對他更加賞識重用。
寓意:其實學會聊天和交談,不是讓人巧舌如簧、八面玲瓏,而是在真誠和善意的基礎上,掌控好脣齒分寸,恰當談吐,並非只是表現“高情商”,更多的,你為大家展現的是內心深處對這個世界的尊重。
篇四:一葉障目的故事
很久以前,楚國有個書生,一天,他從書中得知,螳螂捕蟬時遮蔽自己的身體的那片葉子,有隱身的功效。書生放下書,暗暗竊喜:哈哈,如果我能找到這麼一片樹葉,豈不是能夠擁有隱身之術?
於是,書生放下手中的書,來到郊外的樹林裡,找啊找,找了好久,終於在一棵大樹下,看見一隻螳螂躲在葉子後面,正準備捕蟬。書生顧不得禮儀體統,脫下鞋子哼哧哼哧地爬上了大樹。
嗬,所有的葉子都是一個模樣,書生也分不清楚,哪片才是螳螂遮蔽身體的葉子了。情急之下,書生把整個枝頭的葉子都摘了下來,然後背起葉子,哼著小曲兒回家了。
一到家,書生就迫不及待地把妻子拉進房間,拿出一片葉子擋在眼前,問妻子:“夫人,你能看見我嗎?”妻子不明白緣由,老實地點點頭說:“能看到。”書生扔掉這片葉子,又拿出另外一片擋在眼前,問:“夫人,你能看見我嗎?”
他們試了一片又一片,最後,妻子不耐煩了,把眼一斜,說了句“看不見”就離開了。書生大喜,把樹葉小心翼翼地捧在手裡,喃喃地說道:“太好啦,太好啦,我終於可以擁有隱身之術啦!”
書生來到集市,一個老農正在路邊叫賣:“賣梨啦,又香又甜的脆梨,大家快來買啊!”書生一瞧,那梨又大又水靈,頓時饞得直咽口水。可是一摸口袋,一文錢也沒帶,這可如何是好呢?
忽然,書生一拍腦門,說道:“哎呀,我怎麼把這麼重要的寶貝給忘了呢?”說完,便掏出那片寶貝葉子,擋在自己眼前,大搖大擺地來到老農的攤前,伸手拿了一個梨扭頭就走。
誰知,剛邁出一步,書生就被老農一把抓住,“好大膽的賊人,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書生一臉茫然地說:“我有隱身之術,你是看不見我的,你是看不見我的…”老農可沒功夫聽他解釋,將他送上了公堂。
書生跪在公堂上,羞愧地說:“我從書上看到的,誰如果擁有螳螂捕蟬時遮身的葉子,別人就看不見他。”縣官聽了哈哈大笑:“你啊,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寓意:故事中的楚人居貧而不能守志,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因而做出自欺欺人的蠢事。一葉障目的成語故事告訴我們,要看清事物的全貌,還不能盲目輕信、盲目崇拜,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和驗證,以謙虛謹慎的態度予以看待。
成語典故及其寓意的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