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想要在遼寧公務員申論考試中實現申論高分,考生們必須參考一些質量高、格式規範的申論範文,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以物之道法共繪美麗城市新藍圖
《道德經》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物之道,順應自然。吳良鏞先生也曾說過“城市的發展必須順應其自身發展的肌理”,此亦是自然之道、發展之道。如此而言,今天的城市發展也概莫能外,自當順應城市自身的發展規律,遵循城市發展的內在肌理,才能大道垂成,大事可期。
以物之道法,共繪美麗城市新藍圖,可為民生編織安全的保障網路。塞內加曾經說過:“無論我們認為自己已變得多麼高明和安全,自然災害與人為災難始終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這是城市發展中對安全問題最恰當的註解。近年來,不論是城市大火引發的重大人員傷害,還是城市發展中遭遇“逢雨必澇”的尷尬,“城市看海”似乎成了百姓不願提及的傷疤。構築新的城市安全防範體系,建設對自然災害彈性的防禦系統,可以說在第一屆青運會期間,福州構築的“海綿城市”系統為解決這一難題給出明確答案,也為未來城市安全防範提供了最好模本。
以物之道法,共繪美麗城市新藍圖,可為民生提供詩意的棲息之地。城市中,“垃圾圍城”似乎習以為常,“內河汙染”更是司空見慣,城市的發展似已走上了一條“先汙染後治理”的不歸之路。曾說過:“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箇中之意值得深思。可見,一個生態優美,環境優越的城市之地,才能實現百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理想的詩意棲居。
以物之道法,共繪美麗城市新藍圖,可為民生構築理想的精神家園。當下,城市中“千城一面、非洋不取、高大上”可為城市發展最形象的代名詞,也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最醒目的商標籤。紅牆綠瓦,流水潺潺,這是江南水鄉獨有的文化標記;氣勢恢巨集,高牆深深,這是皇城古都跳動的歷史脈搏。一個城市因其特有的文化底蘊而變得與眾不同,也因其傳承文化基因、賡續文化根脈,讓人流連忘返,從而黎民百姓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找到可以歸依的精神家園。
以物之道法,共繪美麗城市新藍圖,可為民生描繪智慧的城市生活。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市之新,不僅體現在其外表的華麗,建築的光鮮,更體現在其“以人為本”理念下,智慧科技的進步,智慧生活的發展。從智慧物聯網實現域域相通,物物相連;到移動互聯時代足不出戶,暢遊世界,再到“聯網+”的風口讓城市資源實現深度開發、迴圈利用。人們不僅能從概念上體會智慧城市的未來期望,更能從實踐中感受到智慧城市下民生進步的碩果累累。
所謂天行有健,地行有常。城市的發展也正如萬事萬物一般,順應自然的規律,無論是城市功能的堅守,還是城市生態的歸依,或是城市文化的延續,都是城市發展亙古不變的自然之道。
二
網路安全和資訊化並舉 夯實網路強國之基
中國接入國際網際網路已21年,這21年以來我國已成為了全球第一大網際網路國家。但是我們離網路強國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根源就在於網路安全建設不完善、資訊化水平不高,沒有充分認識二者之間的互聯關係對於網路建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只有加強網路安全建設,提升資訊化水平,將二者統籌兼顧,利用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絡才能實現網路強國夢想。
網路安全是資訊化的前提與基礎。當前,網路廣泛地融入社會生活中,在給人們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仍舊存在一些潛在隱患。如網路謠言、網路***等行為,這不僅直接給人們的財產安全帶來損失,更會打擊人們使用網路的積極性。而這無疑會阻礙資訊化的普及與發展。由此可見,要通過資訊化推進網路強國建設,必須以網路安全建設為先。
資訊化能為解決網路安全問題提供技術支援。資訊化的一個顯著特徵就在於知識化,並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實現資訊資源的共享,以解決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正如當前,我國網路安全方面仍面臨受***攻擊、控制明顯增多的現狀,尤其網頁被篡改、仿冒,直接危及公民的隱私財產安全、影響政府的管理服務效率。而現代資訊科技能夠強化網路資訊保安掌控力,減少和防範電子政務系統、金融系統等安全隱患和技術風險推進網路治理能力現代化。因而,政府和社會各界需共同攜手,通過技術與管理手段,不斷強化資訊保安保障體系,構築堅固的網路長城。
網路安全建設與資訊化發展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對於建設網路強國而言,缺一不可。網路安全的有效保障能提高資訊化的效率,進而為建設網路強國注入一劑強心劑;同樣,資訊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也能為我們解決各類網路安全問題提高技術手段支援,進而提高建設網路強國的效率。
資訊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網路強國建設更是大勢所趨。強化網路安全、提升資訊化水平關乎社會穩定、關乎經濟發展,更關乎國家強盛。我們只有以網路安全建設為基礎、以資訊化建設為導向,進而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網路強國之夢,在經濟騰飛的道路上插上資訊化、安全化的雙翼。也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道路上實現華麗的轉身。
三
由體量到質地 從能居到宜居
——宜居城市要向生活質量型轉變
當城市不只是元夜時的黃昏燈火,形成農耕時代唯有的狂歡。當城市不只是烏煤蒸汽,呈現世紀之前氤氳的景象;當城市不只是鱗次櫛比,彰顯人性和現代的光輝。對於城市的理解一步步加深的過程中,政府和民眾都盼望,新的城市能在沉寂多年的大地之上照亮彼此的生活。但是目前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當前“城市病”日益突出,帶來資源和環境問題日趨嚴峻,公共服務未能完善,產業引領不夠到位。如此種種的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宜居城市建設要重視生活質量的轉變。
宜居城市體現在資源環境的協調。城市化最初,為了實現快速發展,在技術條件簡陋的情況,依靠資源和規模效應是城市發展起初最為理性的選擇,但是後期轉型是必然的,但是如今很多城市面臨資源枯竭和嚴重汙染問題,卻由於動力不足轉型困難。在雲南箇舊,曾經依靠礦產的城市走向了沒落,大量的下崗工人、無所事事的失業者遊蕩在工人村,一名性工作者匆匆照完鏡子,開始了50塊一次的出賣身體的工作,一個城市的衰敗,那些當年為之驕傲的工人村成為最先坍塌的地方,人們的青春賦予一座被掏空的城市,無助中掩映著悲涼,故事的背後必須看到資源型城市必須要經歷轉變。所以城市的建設中,轉型雖然面臨陣痛,但是是必須的,需要充分關照資源和環境的協調。
宜居城市體現在服務設施的完善。城市建設並非只是建高樓圈地盤,裡子的建設才是城市宜居的根本,因為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和生存依靠的不僅是住所,還有與之相伴的教育、醫療、娛樂、交通相關的公共服務和設施。但是在當前城市化飛速發展的程序之中,部分存在只重面子建設的現狀,地下管道往往經不住暴雨的洗禮,城市路面難免充斥擁堵的車流,政府的智慧和民眾的訴求難以上演相遇。這背後無不在拷問宜居城市的本質,無不在說明城市公共服務和設施的健全的重要。因而在城市建設程序之中,科學規劃是關鍵,需要完善地下管網充分留足容量,需要完善道路建設,充分著眼未來。需要在公共服務真正跟上,完善民生方面的服務,方能真正體現宜居。
宜居城市體現在產業發展的引領。城市的出現往往體現的是人的聚集,因而才進一步需要住所,生活衣食住行,於是一個聚居區形成了。之所以要聚集,背後的原始動力是產業,擁有產業民眾才有安身立命的基礎,才能在一個城市留駐並繁衍生息。所以產業引領之於城市,極為重要。在當下,不難看出大量移民城市之中,由於產業的缺乏而百業蕭條。由於在移民安置過程之中,缺乏產業體系構建,或者是產業不合理,比如搞奇石產業,但是沒有考慮市場因素,搞水產養殖卻忽視網箱對於水體的汙染,以至於最終居民群體大量出走,市鎮發展乏力。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之中,要避免“興城不行業,見物不見人。”的尷尬局面,真正利用產業引領來形成支柱,實現物質保障上的宜居。
在上海世博會上,一句話至今很多人記憶猶新,“城市,讓或生活更美好”,雖然在城市化的程序之中面臨著種種的問題,整體還是在進步的。我們只要更加積極去解決城市化過程之中的生活質量改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的問題,相信一定能夠實現生活質量型城市的轉變,讓城市更宜居、讓生活更美好。
遼寧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