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糖尿病的護理方法
糖尿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一種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主要是由於血中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導致血糖過高,從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臨床上出現多尿、煩渴、多飲、多食,消瘦等症狀,嚴重的有可能發生血管、神經等系統或部位的慢性併發症以及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併發症。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其中發病的主要是2型糖尿病患者。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糖尿病人的增多使得我們不得不重視生活方式的調整。對於糖尿病人而言,患病後的護理及日常生活中的預防十分重要,為此,有必要對糖尿病的護理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1 糖尿病的臨床資料
1.1 病人臨床資料
本研究所選的臨床病例為 醫院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36——78歲,平均58歲,其中男性78例,女性58例,病程1—30年。空腹血糖***10.8 4-3.61***mmol/L,餐後血糖***16.6 4-2.8***mmol/L,全部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可表現為多尿、煩渴、多飲、體重下降;善飲、多食;消瘦、疲乏;面板瘙癢;四肢痠痛、麻木、腰痛;性慾減退、陽痿不育、月經失調、視力模糊等。併發症: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可遍及全身各器官,主要有:心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眼部病變、面板病變、感染等。
1.2 發病時用藥情況
對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藥、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控制不力的使用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主要採用動態雙C治療,主要方法為:首先對糖尿病患者進行 72 小時的動態血糖監測,將 840 個血糖測定點的資料輸入特定的計算機系統,然後在計算機的控制下由胰島素泵將病人所需的胰島素按照人的胰島素正常生理分泌模式輸入到病人體內。對於患有肝腎功能損害的,給予對症治療;對於出現低血糖症狀的,及時調整用藥劑量。
1.3 血糖監測
使用愛奧樂G-423型血糖儀,對患者血糖進行監測。對剛入院的患者,每天監測7次血糖,血糖值下降、平穩後,改為每天監測4次血糖。監測血糖時應當注意:①儘量在室溫下;②避免將儀器置於電磁場***如行動電話、微波爐等***附近;③採血量不能過多或過少***特別是光化學法的血糖儀***。
2 強化胰島素治療中糖尿病發生的原因
糖尿病治療方法有很多,胰島素治療是眾多方法中比較好的一種,有些糖尿病患者不僅需要胰島素治療,還需要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對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以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有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延緩糖尿病的程序。有研究結果顯示,以HbAIc為控制指標,HbAlc每下降1個百分點,糖尿病患者中與糖尿病相關的死亡危險性就會降低25%,各種原因的死亡降低了7%,致命和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減少了18%。因此,2型糖尿病的胰島素強化治療在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危險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的過程中,仍舊有出現血糖增高、“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等代謝紊亂症狀加重,甚至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併發症出現或加重的情況。探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2.1 降糖藥物因素
臨床常用的強化胰島素治療的常用方案有:每日4次注射法、每日2次混合注射法和每日3次混合注射法,這幾種治療方法雖然能使血糖得到較好的控制,但不能很好模擬人體胰島生理分泌,血糖波動大,低血糖風險相對較大。 目前更好的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是動態雙C治療,這種強化治療是通過精細動態血糖檢測和胰島素泵強化治療來替代受損的胰島模擬人生理分泌曲線精確注射胰島素,其方法為:首先對糖尿病患者進行 72 小時的動態血糖監測,將 840 個血糖測定點的資料輸入特定的計算機系統,然後在計算機的控制下由胰島素泵將病人所需的胰島素按照人的胰島素正常生理分泌模式輸入到病人體內,因此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且有較低的低血糖風險。但是,如果長期使用,患者機體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甚至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即:胰島素用量越來越大,控制血糖效果下降。如此一來,患者血糖反而會增高。
2.2 日常飲食因素
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常用療法,被譽為治療糖尿病的基礎,被要求長期嚴格堅持。日常生活中,常有患者對飲食療法認識不足,運用不科學,要麼就是堅持不了,控制不住飲食,要麼就是控制過於嚴苛,導致低血糖,不得不進行低血糖的治療。如此反覆多次,使得機體常處在一種危機調解過程中,造成了極大的損害。飲食控制不好,胰島素強化治療時,胰島素的用量控制就不恆定,也不易測量和把握,對治療十分不利。常常會降低療效,甚至會使糖尿病加重。
2.3 患者年齡因素
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效果與患者的年齡及患病時間的長短都有著密切的聯絡。從臨床調查來看,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發人群。主要原因是,老年人隨著年齡的老化,胰島分泌功能逐漸衰退,體內胰島素不足,使得血糖持續增高。在為患者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時,應當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年齡因素。同時,患病時間長的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胰島功能衰退,胰島素的用藥量也得逐漸加大,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效果逐漸下降和時間縮短。加之老年人肝腎功能衰退,常年用藥更是增加了肝腎的負擔,容易造成肝腎功能的損害。
3 防止糖尿病發生的護理對策
3.1 預防對策
3.1.1指導患者控制日常飲食,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項治療措施。護士要指導患者掌握血糖、尿糖、體重的自我監測方法來控制飲食,教會患者對食物的認知,使之學會飲食搭配,堅持少食多餐,自覺控制飲食。注意吃飯要細嚼慢嚥,不暴飲暴食,保持生活的規律性,多吃蔬菜,儘可能不在短時間內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有效防止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總的原則是低脂、低糖、低鹽、粗細糧搭配和高纖維素飲食。一定要按照制定的食譜進食,主要以蔬菜為主。不僅要控制主食,還要控制魚、肉、蛋、油等副食的攝入,患者如有飢餓感時,可吃少量南瓜子,增加蔬菜食用量,採用低鹽飲食。
3.1.2要注意指導患者適當、適時運動,運動的強度以中、輕度有氧運動為宜。活動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每日活動時間一般為40~60分鐘,而且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以促進外周組織葡萄糖的利用。避免活動時受傷,應注意活動時的環境。活動時最好隨身攜帶甜點心及病情卡,以備急需。1型糖尿病人在活動前要注意少量補充額外食物或減少胰島素用量。
3.1.3對口服降糖藥物的患者,應當教育病人按時按劑量服藥,不可隨意增量或減量。觀察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通過觀察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評價藥物療效。口服磺脲類藥物應當觀察患者有沒有低血糖反應。對應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要注意觀察是否出現不良反應。胰島素治療的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反應、胰島素過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縮或增生。胰島素過敏的表現以注射部位區域性瘙癢、蕁麻疹為主。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變而導致胰島素吸收不良,應該有計劃地改換注射部位[1]。
3.1.4注意預防感染。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泌尿系統的感染。進行皮下注射時,嚴格無菌操作,防止傷口感染。是預防面板損傷和感染,防止出現糖尿病足。
3.1.5向病人介紹口服血糖藥及注射胰島素的有關注意事項,並講解如何預防識別低血糖反映,高滲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的常識,囑其定期門診隨訪有異常立即就診。
3.2 應急處理
3.2.1酮症酸中毒的護理:護士應準確執行醫囑,以確保液體和胰島素的輸入。應密切觀察病人的意識狀況,每l~2h留取標本送檢尿糖、尿酮體及血糖、血酮體等。
3.2.2低血糖護理:在使用胰島素時要密切觀察和預防胰島素的不良反應。常見有低血糖反應與胰島素使用劑量過大、飲食失調或運動過量有關,多見於Ⅰ型糖尿病病人。表現為疲乏、頭昏、心悸、出汗、飢餓,重者可引起昏迷。當病人出現強烈飢餓感,伴軟弱無力、噁心、心悸甚至意識障礙時,或於睡眠中突然覺醒伴面板潮溼多汗時,均應警惕低血糖的發生。發生低血糖時,採取的措施包括:立即平臥休息,有條件應先做血糖測定,根據病情進食糖類食物如糖果、餅乾、含糖飲料以緩解症狀。昏迷者應立即抽血、查血糖,繼之靜脈推注50%葡萄糖20~30mL。根據情況調整胰島素的有效使用劑量和時間、定時定量進食及適量運動是預防低血糖反應的關鍵,若就餐時間推遲,可先進食些餅乾,也可以靜脈推注50%葡萄糖和肌注胰高血糖素[2]。
3.2.3過敏反應的護理:注意胰島素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注射區域性瘙癢、蕁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見。罕見血清病、過敏性休克等嚴重過敏反應。護士應作好搶救準備。
3.3 全面立體預防
3.3.1健康教育
對患者進行積極的糖尿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多進行知識宣講,鼓勵患者心理放鬆,積極治療,樂觀面對。對患者進行宣教認識療法是我們對患者進行宣教的理論基礎,對一些無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較輕、只是在體檢中發現的患者,讓他們瞭解慢性高血糖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3]。同時,讓他們看到糖尿病的可防性和可治性,以及不防不治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對臨床症狀較重或出現不同器官併發症患者,讓他們明白延遲和制止糖尿病及併發症的發展和惡化可減少糖尿病的致殘和死亡。幫助患者調整好情緒採用支援性心理治療,如解釋、安慰、鼓勵、保證等手段,對患者因人而異地進行解釋,讓患者走出迷惘,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協助患者適應生活問題。糖尿病患者住院后角色改變了,生活環境也變了,同時要接受糖尿病的治療,也就意味著要求患者改變自己多年來形成的生活習慣,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一項基本治療措施,不管患者的年齡和病情的輕重,也不管是否應用藥物,患者都必須嚴格執行長期堅持為其制定的飲食方案。
3.3.2合理飲食運動
控制飲食是糖尿病的重要治療措施,合理調配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環節。其目的在於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糾正代謝紊亂,消除症狀。飲食應以控制總熱量為原則,實行低糖、低脂、適量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纖維素,同時應定時定量。對輕型病例,可單用控制飲食療法。可以根據病人自身體重和狀態,估算一天中大致消耗的熱量一般情況下休息狀態的成人:每日25-30kcal/kg;輕體力勞動者:每日30-35kcal/kg中等體力勞動者:每日35-40kcal/kg;重體力勞動者:每日167.4kJ***40kcal***以上。生長髮育期、孕婦、哺乳期婦女、營養不良及消耗性疾病者應酌情增加10%~20%,過重或肥胖者相應減少10%~20%。對於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分配。脂肪:每日0.6~1.0/kg,約佔總熱量的30%。蛋白質:每日0.8~1.2/kg約總熱量的12%~15%。其餘部分碳水化合物補充約佔50%~60%。三餐分配按食物成分表將上述熱量折算為食譜,三餐分配一般為1/5,2/5,2/5或1/3,1/3,l/3。三餐飲食內容要搭配均勻,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且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防止血糖波動過大,這樣有利於減緩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島素的釋放。按此食譜食用2~3周血糖應當下降,多數輕症糖尿病病人,病情逐漸好轉,血糖、尿糖基本恢復正常,若血糖、尿糖控制不佳時則可加用藥物治療,但對使用胰島素的病人,避免低血糖,應作必要的調整,可與兩餐中或睡前加餐,但應包括在總熱量中[5]。
運動療法具有降糖、降壓、減肥、減輕高胰島素血癥、降低甘油三脂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作用,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還可以避免肥胖和過度緊張。安排運動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適量,避免過度勞累的原則,瞭解運動的禁忌證:血糖>16.8 mmol/L、酮症酸中毒、增殖性視網膜病、腎病***肌酐176 μmol/L***、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足、合併急性感染的病人。2型糖尿病病人運動時以中等強度為適宜,簡易的計算方法是根據年齡計算運動中的脈率:運動中脈率=170?年齡***歲***;根據患者的病情、愛好去指導患者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散步、保健操、太極拳、游泳、老年迪斯科、氣功及家務勞動等。一般在飯後1h左右運動最為適宜,每日2~3次,每次30~60 min。運動不可間斷,要持之以恆。為了避免低血糖發生,最好選擇在飯後血糖較高時進行,在活動時應注意周圍環境是否安全,並攜帶甜點,及寫有姓名、家庭地址、親人電話號碼和病情卡以應急需[6]。
3.3.3普及家庭護理
試論開展中藥臨床藥學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