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人教版古詩四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詩四首》教案》寫作特色練習題,人教版同步課程教學,還有《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詩四首》教案》寫作特色課後輔導,教學分析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

  《歸田園居》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里人,披衣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志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賞析】

  這一首,寫作者歸田後的閒適自得生活和對於莊稼的濃厚情感。全詩可分為三層意思:開端四句是寫田園生活的靜謐;中間四句是寫生活在田園與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寫作者對農作物的關注和與之共命運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中的野外、窮巷,是與繁華鬧市、官場爭鬥相對立的。輪,車輪。鞅,駕車時馬頸上套用的皮帶。輪鞅,指車馬。這兩句寫農村荒野僻靜,少有應酬交往。農村雖處“野外”,只有“窮巷”,但卻沒有“人事”的煩惱和“輪鞅”的喧譁,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荊扉”是柴門。這兩句寫作者歸隱後生活簡陋愉快,思想單一純真。他安貧樂道,以守志為榮,以幽居為樂,“以善自名”。“絕塵想”三字,看出他摒棄了個人利慾雜念,與當權者作了最後決裂。這是由於“立善”的信念支援著他,使他保持了名節。

  從這兩句詩我們看到作者初歸田園,頗有幾分閒適。他一邊勞動,一邊讀書賦詩,飲酒彈琴,過著悠遊自得的生活。他開初的勞動不象後來那樣艱苦,生活也不象後來那樣貧窮。這是因為他剛辭彭澤縣令,還略有餘資,猶有儲存。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他有奴子。漢晉時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並且給主人種地、營商的,正是生財器具。所以雖是淵明先生,也還略略有些生財之道在”。故在衣食溫飽之餘,得以逍遙自樂,這正是初歸田園時的生活寫照。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曲中”一作“里人”。似以“里人”為是。作者在耕作之餘與農民隨意交往,親密無間。他沒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樣平易近人;而農民也把他當作知己,熱誠相待,這比起在官場“束帶見督郵”的拘謹來,是多麼自在!“時復”二句,生動地寫出詩人勞動之餘與農民隨意攀談交往的情狀。

  他們攀談些什麼呢?“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不言它事,唯道桑麻,說明已無塵世的奢想。他歸田後專心致力農事,對親手種植的莊稼十分關切,他是真心歸耕田園,不象某些人為了竊取名利而假隱,也不象某些人雖不滿統治者,但又眷戀利祿而作“中隱”,他是從思想上行動上與統治者作了真正的決裂。他身在田園,志在田園,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清代溫汝能說;“‘相見’二語,逼真田家氣象,陶詩多有真趣,此類是也”。

  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莊稼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他為莊稼的茁壯成長,耕地面積的日益擴大而興奮、而喜悅;又為莊稼遭霜霰侵襲凋零而擔心、而憂慮,故說“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這種關心農事,與農家通聲息的行為,在門閥等級森嚴的時代,是值得肯定的。

  對作者寄慨田園的詩歌,我們應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方東樹說:“‘桑麻日已長’以下乃申續樂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零落,方見真意實在田園,非喻己也”,這評價是符合詩人創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違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見微言大義,把這首詩硬說成是政治詩。如元人劉履說;“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願已遂,但恐天時變革,霜霰凋傷而零落同於草莽耳。蓋是時朝將有傾危之禍,故有是喻。然則靖節雖處田野而不忘憂國,於此可見矣”。其實完全是牽強附會,歪曲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我們認為結尾兩句憂念農事,形象鮮明,含義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飾。

  全詩質樸自然,不借典故,不用麗藻。敘事寫物,樸實無華;抒情遣興,真切直率。語言明白省淨,韻味幽深,耐人咀嚼。

  篇2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鑑賞

  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該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並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於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徵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鬥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於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上採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徵蓬”喻詩人,是正比,而“歸雁”喻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雲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於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於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巨集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裡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裡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篇3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作於開元十三年***725 年***,三說作於開元十四年***726年***。根據鬱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主要成就

  詩詞成就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詩詞風格

  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

  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採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後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 “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塗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總之,他的詩活脫脫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倜***俶***儻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於憑藉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徵。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常藉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於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誇張。他的誇張不僅想象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合,誇張得那麼自然,不露痕跡;那麼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誇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採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蕩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妙在“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說詩晬語》上***

  李白詩歌的語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語,有的豪放,不拘聲律,近於散文,但都統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之中。這和他自覺地追求自然美有關。他繼承陳子昂的文學主張,以恢復詩騷傳統為已任,曾說“樑陳以來,豔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歟?”***孟棨《本事詩·高逸》***他崇尚“清真”,諷刺 “雕蟲喪天真”的醜女效顰,邯鄲學步。他的詩歌語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認真學習民歌明白通俗的特點的結果,明白如話,通俗生動。

  書法

  《上陽臺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行草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紙本,縱28.5釐米,橫38.1釐米。草書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字。

  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後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樑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鑑藏印。

  道術

  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巖子的隱者隱居於岷山,潛心學習。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裡,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五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劍術

  李白不僅文采斐然,其劍術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造詣非同一般。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合稱唐朝“三絕”。雖然“三絕”中沒有李白的劍術,但其劍術之高卻僅位於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據統計,《全唐詩》李白詩中“劍”字共出現了107次,除去作為地名的“劍閣”3次,“劍壁”1次,武器之“劍”猶有103次之多。屬於劍的“鋏”出現了1次、“吳鉤”1次、“吳鴻”1次、“湛盧”1次、“干將”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蓮”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龍泉”4 次。總計,“劍”共出現了118次***統計時把“吳鉤霜雪明”,“空餘湛盧劍”,“劍花秋蓮光出匣”,“拙妻莫邪劍”,“吾家青萍劍”分別計做1次***,分佈在106首詩中,約佔全詩總數的10%。可見,李白是多麼地鍾情於劍了。

  篇4

  《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賞析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與陸游的《遊山西村》題材都是描寫農村的風光,然而藝術構思各異。前者主要寫“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後者側重寫遊村的所見所聞。因此,我們欣賞陸游這首詩,必須緊緊扣住詩題的“遊”字,才能把握住詩篇的脈絡,體會到詩人別具的藝術匠心。

  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說陸游這首七律“以遊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願為頻來之約”。從詩的結構來看,這是符合實際的。詩人運用凝練的筆觸,全篇圍繞著一個“遊”字鋪展,不僅寫得層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麗的江南農村風光圖。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tún***”。初看起來覺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那樣,彷彿是一則普通的記事,毫不費力。然而,詩人從這裡的起句,寫自己遊村突然來到農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農家豐收後的歡樂氣氛,為下面出遊寫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鋪墊。“臘酒”,指臘月***農曆十二月***裡自釀的米酒。這是稻穀豐收後出現的喜人景象。臘酒在開春後飲用,外表顯得有點渾濁,但是它有著名酒般的醇美。何況農家主人又是那樣熱情待客,還備有豐盛的佳餚呢!豚,指小豬,這裡“足雞豚”是形容農家待客的菜餚極為豐盛。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處,不僅在善於描寫難狀之景以及對仗的工巧,而是在於“等閒語言變瑰奇”,出語自然天成,又富於哲理,耐人咀嚼。把這種自然景象攝入詩篇裡,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早就描繪過,如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到了宋代詩人手裡,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時代接近於陸游的詩人還有強彥文,他的詩歌有唐人的風致,曾寫過“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的詩句①。但在意境的開拓上,可以這樣說,這些詩句要遠遜於陸游。這聯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迭、流水縈繞的迷路的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句承上,把移步換形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美景,描繪得宛然在目。這樣使感覺的形象與視覺的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優美動人而又奇妙的畫面。《唐宋詩醇》評這二句說:“有如彈丸脫手,不獨善寫難狀之景。”這個評價是有見地的。這一聯不僅寫得極其自然,而且用語淺近,含意豐富;彷彿信手拈來,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贏得人們的普遍喜愛,如今已成為廣泛流傳的成語。當人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是欣賞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而是從中領悟到它所蘊含的哲理思想的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於開拓,發奮前進,那麼,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詩由寫景轉入抒情,從村外之景轉寫村內之情。“春社”,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謂“立春後五戊日為春社”。即立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當這一天將來臨時,村子裡不斷的吹簫打鼓聲音,響徹雲霄,洋溢著一片節日的歡快氣氛。鄉民們還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農事的豐收。這個簡樸的古代風俗,在當時江南的農村仍然很流行。詩篇不僅反映了農民們渴望豐年的心願,也表達了詩人喜愛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全詩的總結,也是漫遊山村心情的表述。遊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樸實淳美,這些都給詩人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今後怎麼樣呢?詩篇以頻來夜遊之情收結,餘韻不盡。如果說孟浩然詩的最後:“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麼,陸游詩的結尾用筆則比較婉轉,詩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後倘有機會乘月明之夜外出閒遊的話,我拄著柺杖會隨時前來敲門敘談。這一歸結,點明瞭遊村的詩題,而“夜叩門”與首句“農家”遙相呼應,不僅畫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尋味。

  這首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的詩篇,題材比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辭藻塗抹,而自然成趣。詩人緊扣住詩題“遊”字,但又不具體描寫遊村的過程,而是剪取遊村的片斷見聞,通過每聯一個層次的刻畫來體現。首寫詩人出遊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複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遊。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遊村貫穿,並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成了優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這可以說是繼承了孟浩然詩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發展了。

暗戀一個人的詩詞
愛情古詞古詩句子
相關知識
八年級人教版古詩四首
八年級人教版經典古詩四首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組歌預習教學設計
七八年級人教版英語單詞
八年級人教版語文下期末模擬試卷
2015八年級人教版暑假作業答案
八年級人教版數學下冊期末練習
八年級人教版數學上冊教科書答案
八年級人教版英語下冊八單元單詞
八年級人教版英語下冊單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