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散文選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楊絳散文》中用相當多的篇幅描寫先生與丈夫錢鍾書之間的生活點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初識楊絳,緣於錢鍾書。

  大學時期讀錢鍾書的《圍城》很是佩服,總是意猶未盡,於是在設想他的妻子是否也擁有同樣的智慧和幽默呢?找來楊絳的書來讀,發現毫不遜色,卻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就拿散文來說,錢鍾書的散文多談學問,廣徵博引,滔滔雄辯,流露出大學者的風範。而楊絳先生的散文多是日常生活片斷,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像是與讀者話家常一般。如果把錢鍾書的文字看成是一種暴風驟雨式狂放和不羈,那麼楊絳散文給人的感覺則清泉流水般的細緻和流暢。她以女性擅長的平和冷靜的藝術視角,審視生活,體味人生,從容的敘述中蘊含著激情。

  讀楊絳的散文,給人一種寧靜平和的獨特感受。作者似乎在同友人心平氣和,不動聲色的追憶往事,談論人生,既不慷慨陳辭,也不纏綿悱惻。但讀者卻能從作者對尋常生活片段和細節的閒談當中品味出誠摯的情感和動人的激情,猶如平靜的水面下流淌著急湍的湧流,滌盪著你的心靈,令人感慨萬端,心潮難平。如《回憶我的父親》中平實的敘述中緩緩流出母親對女兒的關懷和濃濃的親情,滲入讀者的心田。真可謂“恬淡中見真情,平實中顯波瀾”。

  喜歡楊絳,不僅喜歡她的那份平和細膩,更難忘於她的豁達從容。

  在《丙午丁未年紀事》中,楊絳難逃一劫,***初期即變成了“牛鬼蛇神”,被剃了陰陽頭,去打掃汙穢的廁所,她卻能“兵來將擋,火來水擋,總有辦法。”她用女兒剪下的兩條大辮子,做了一頂假髮,並且笑說,小時候羨慕她弟弟剃光頭,現在羨慕的事早晚成了現實,只是變了樣。她為自己和錢鍾書精工巧製出戴在身上的“黑幫”牌子,工楷寫出自己一款款的罪名,各自掛在胸前,互相鑑賞;還在“造反派”中發現了“披著狼皮的羊”。文中有一段話令人深思:“……我還是問心無愧,我自巍然不動,打我罵我欺負我都不足以辱我,何況我所遭受的實在微不足道。至於天天吃窩窩頭鹹菜的生活,又何足以折磨我呢……”如果不具備超脫和高遠曠達的精神,又怎能有如此的境界呢?在這裡,楊絳用輕鬆幽默的口吻來濾去歷史的沉重,用喜劇化的語言來表現作者面對人生厄運時的超脫和達觀。

  篇二

  楊絳先生著述甚豐,諸多成就中,散文最令讀者心儀。讀先生的文章,如與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對飲:酒淡而意永,餘味綿綿,愈品愈甘,流於脣齒,暢於心間!

  初嚼先生文字,並無突崛之感,平易、質樸,甚至可謂“樸素”。***竊以為錢鍾書的文字,尤其是散文,較其夫人,不免狡黠之餘多了些許賣弄,難免晦澀***然樸素的字句似一條脈脈溪流:舒緩、清澈,淙淙流來,竟不挾一粒沙石。***有批評家稱之——清新文字***清新,固然是先生行文的特質之一,但清新之外,似乎孕有更富張力的文字美感。

  《楊絳散文》所涉及內容極廣。有序跋、學術藝評、追憶往事、人物、前言、書評等等。每一種題材的文章於先生筆下均曉暢通透。先生敘事,似在小寫意,一筆一劃都恰到好處,並無層層潑染的磅礴氣勢。娓娓道來,親切至極。文章的敘事結構簡單、條理,營造了異常廣闊的想象空間。讀者於其中可任意進退。餘以為《幹校六記》最具先生的文字風格——簡單真誠。

  《六記》雖記錄的是一個黑暗年代中的種種艱辛,讀來竟無半點酸澀,只是瑣事。***難怪先生在她的《丙午丁未年紀事——烏雲與金邊》中自嘲又不無嘲諷地說:“我只是反覆自慰:假如我短壽,我的一輩子早就完了,也不能再責望自己做這樣那樣的事;我不能像莎士比亞《暴風雨》裡的米蘭達驚呼“人類多美呀。啊,美麗的新世界······!”我卻看到了好個新奇的世界。”***於是這串串瑣事,成就了《六記》中人物的韻味、人情。《六記》的文字很平靜,甚至有些明快。先生在追憶往事的過程中並沒有引導我們去詛咒黑暗、聲討罪惡,她就像一個行走在暗夜裡的歌者,叩磬而歌,呼喚光明。先生回首往事的姿態惟剩兩種——樂觀、寬恕,也恰恰是《六記》的魅力所在。《六記》末尾先生寫道:“……據說,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但實現的希望,總是變了味了……,看不到這次名單上的老弱病殘,又使我愧汗,但不論多麼愧汗感激,都不能壓減私心的忻喜……瑣事歷歷,猶如在目前。這一段生活是難得的經歷,因作六記。”莎士比亞說:忘了吧,寬恕吧。《六記》中的先生想必有同樣的情懷!

  楊絳先生可謂舊式的傳統文人,且家學淵源。雖曾與西方文化有過深厚地交往,但其散文中卻見不到絲毫“洋味兒”。她的文字大多體現了漢語的音律美、書畫美。《散文》中的《林奶奶》堪稱文字美的典範——口語化但不絮叨,記敘的仍然是生活中的瑣事,但讀來全不嫌瑣碎,一箇舊中國底層渺小老太太的言談舉止、處世為人活脫脫躍然紙上!我以為其文字的意境、意味直逼魯迅!中國社會底層一干小人物的相貌品性在他***她***的筆下是如此血肉豐滿、惟妙惟肖!

  《楊絳散文》中用相當多的篇幅描寫先生與丈夫錢鍾書之間的生活點滴。文字依然簡單而不張揚,卻難抑先生對丈夫的絲絲眷愛與關懷。生活中錢鍾書的一舉手一投足在先生筆下全變成了饒有情趣的故事情節。文學巨匠錢鍾書在她的作品中不過是一個親和、寬厚、頑皮、睿智間或顯得痴氣的丈夫與父親。***據說新版的《楊絳散文》又收錄了先生的新作《我們仨》。這本書我也曾拜讀。掩卷之餘惟剩驚異。驚異先生竟然能用如此淡定、詼諧的文字描繪著治學嚴謹、為人老實的女兒;還有那個蟄伏於家中清淨世界不與外人知的時而頑皮淘氣、時而笨拙木訥的錢鍾書;以及這個使普通人常生喟嘆的學者家庭的普通生活。會心一笑的同時不免訝異——著書彼時先生已孤獨一人。***

  篇三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範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裡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裡記錄著生活裡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檯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裡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裡,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裡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是的,有情、有愛,何嘗擔心沒有幸福呢?

遙遠村莊劉亮程散文精讀讀後感
愛上結婚女人的散文
相關知識
楊絳散文選讀後感
楊絳散文集讀後感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五篇
關於丁立梅散文選讀後感
沈從文散文選讀後感3篇
宗璞散文選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選讀後感範文
豐子愷散文選讀後感
豐子愷散文選讀後感3篇
汪曾祺經典散文選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