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抒情散文三篇
席慕蓉曾被譽為"臺灣詩壇女旋風"。席慕蓉的詩歌充溢著憂傷,但細細品讀其散文,我卻領略到了一種與她的詩歌大為不同的風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給孩子一些美的薰陶
上一封信裡,我談到居住環境對兒童的影響,有些朋友說,在一個大城市裡,無法多與大自然接觸,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可是,也有些朋友認為,我們可以想辦法改善這一種現象,例如,較遠的我們可以力行家庭計劃,切實地去減輕人口的壓力,較近的,我們可以多增加一些社群公園,讓孩子們有在戶外活動的場地和機會。
事在人為,只要有深謀遠慮的政府,有肯合作肯維持的有公德心的市民,我們的居住環境應該可以逐步地改善。只要我們肯去做,而且做得得法。
我為什麼要加上最後的這一句呢?那是因為我有一些感觸,很深的感觸。我們不是沒有社群公園,可是,公園裡有大多的鐵欄杆、太多的水泥,除了地上鋪滿水泥以外,還用水泥做出各式各樣的東西:水泥的亭子、水泥的柱子、水泥的假山、水泥的竹子,真正是“巧奪天工”!
然而,它畢竟不是“天工”。
公園設立的目的,既然是為了要讓住在水泥房子裡的人能有個休憩的處所,有個接近大自然的地方,那麼,就應該有草地,有樹,有真的石頭,有真的竹子,哪怕只有小小的一點面積,可是,就應該是真的,自然的。
我不相信會有人對我這句話提出異議,可是,奇怪的是,所有的社群公園都在朝“巧奪天工”那條路上去走。同時,在全省各地只要有人發現了一個風景區,馬上會有人在那個風景區裡做規劃和建設的安排,發展那個地方的觀光事業就是充實那個地方的水泥裝置:開路,裝欄杆,在最漂亮的關口上蓋一座紅紅綠綠的亭子,做了很多水泥凳子。不管是澄清湖也好,石門水庫也好,好像觀光局長身兼水泥廠廠長,恨不得把所有的名山勝水都糊上一層水泥。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中國人不是一向很講究情趣的嗎?不是一向自命為清雅的民族嗎?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的呢?
我想,這個問題談到最後,仍然要回到我們年輕的母親身上來了,幼兒的美的教育,是我們一定要重視的一個環節。這一代有很多事情我們已改不了了,但是,無論如何,對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一定要多給他們一些美的薰陶,而這些美麗的事物從何處能得來呢?
還是原來的老答案:“大塊假我以文章。”從自然的環境裡,我們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的寶庫,只要你肯用心去汲取。
假如不能常常出去看材,我們就想點辦法在家裡種幾盆小花。假如公寓房子不能養貓狗,我們就想辦法養只鳥,或者養幾條魚。天氣好的假日,儘量多帶孩子出去走一走,不用去很出名的風景區,因為一定人擠人,就好像挑個春天上陽明山一樣,是存心跟自己過不去。所以,最好找個不出名的小山去爬一爬,或者找個不出名的海灘去走一走。別人都去白沙灣的時候,我們一定不去,這樣,才能夠好好地度過一個愉快的假日,不會搞得人仰馬翻,而什麼都沒看到、也沒享受到。
孩子們的心,是最敏感的一顆心,請給他們足夠的飛翔的自由與空間。在旅遊的途中,除了給他們果汁、汽水、乾糧以外,請隨時隨地培養他們觀察大自然的興趣與習慣。常看《國語日報》上的兒童作品,有些孩子們寫的遊記是一套公式:坐車去自的地,到了目的地吃東西、玩遊戲、然後坐車回家。當然,對孩子來說,換了個地方去遊戲和吃東西已是很快樂很滿意的事了,可是,我很擔心,這裡面會出來很多未來的水泥廠廠長,假如他將來不負責觀光事業或社群公園的建設也就罷了,否則的話,二、三十年後,我們的風景區將剩不下多少自然的風景了。
就像淡水海邊那一片孤獨的水筆仔一樣,大自然是一種不可以隨意糟蹋的珍寶。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認清楚這一個事實,讓他們知道:所有美麗的事物都該用全心全意去維護與愛惜。
:美的導師
讓我們來做他的“美的導師”。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徑,我們先從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帶他們接近大自然。
觀察兒童畫,我們可以發現,越年幼的孩子,對自然界的嚮往越大。他們作畫的題材雖然以小我為中心,但是,每一張圖上,總不會忘記加上一個太陽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創作的泉源,孩子們有一顆敏銳易感的心,幼年時一切的記憶都會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表面上也許行不出來有什麼不一樣,不過,我可以向你保證,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絕對不會白費的。
至於如何培養這種接觸呢?我想,從嬰兒能夠出戶接受日光浴時便可開始了。當然,假如你相信胎教的話,那麼,你可以開始得更早。假如家居在鄉下,或者近郊,那比較沒有問題,但是假如家居在鬧市裡,做母親的就要稍微辛苦一點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時,因為家居在臺北植物園附近,她常常帶著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時,總會教年幼的孩子辨認一兩樣植物,除了辨認名稱以外,還仔細觀察花、葉、枝的不同。孩子長大以後,母親逝世了,這個孩子在追念母親的文字之中承認:雖然和母親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時光,但是最難忘的,仍然是幼年時在植物園中的散步。
試想一下,一個年輕的母親,牽著幼兒稚嫩的小手,在綠蔭深處漫步,這個行動的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母親從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樂,更何況幼小的敏感的心靈呢?
也許有些母親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第一沒有時間,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園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閒情逸致的,生活這樣緊張,工作這樣繁重,哪能天天帶孩子散步。給他們吃,給他們穿,就已經很費力了。
《中國母親底書》的作者張天麟先生,說了句很發人深省的話:
——中國不患物貧而患心窮。
“心窮”!多麼可怕的一件事。中國人很愛貼標語:“現在的兒童,就是將來的棟樑”。“兒童是民族的幼苗”。每個成人都會點頭稱是,並且也深信不疑。但是,卻沒有人,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兒童的心靈的充實。沒有灌溉的幼苗會長得好嗎?
其實,兒童所需求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使他們滿足。就像一天工作完畢後,父母可以帶孩子們在家居的附近散一下步,在陽臺上澆一下花。也許一天只要十分鐘,假如不能天天實行的話,哪怕一個星期兩次,一次也行。讓孩子們和你一起觀察這個世界,讓大自然走進他們心中。
孩子們會知道感激的。
:牧歌
記得初見她的詩和畫,本能的有點趑趄猶疑,因為一時決定不了要不要去喜歡。因為她提供的東西太美,美得太純潔了一點,使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有點不敢置信。通常,在我們不幸的經驗裡,太美的東西如果不是虛假就是浮濫,但僅僅經過一小段的掙扎,我開始喜歡她詩文中獨特的那種清麗。
在古老的時代,詩人“總選集”的最後一部分,照例排上僧道和婦女的作品,因為這些人向來是“敬陪末座”的。席慕蓉的詩齡甚短***雖然她已在日記本上寫了半輩子***,你如果把她看作敬陪末座的詩人也無不可,但誰能為一束七里香的小花定名次呢?它自有它的色澤和形狀,席慕蓉的詩是流麗的、聲韻天成的,溯其流而上,你也許會在大路的盡頭看到一個蒙古女子手執馬頭琴,正在為你唱那淺白曉暢的牧歌。你感動,只因你的血中多少也摻和著“徑萬里兮度沙漠”的塞上豪情吧!
她的詩又每多自宋詩以來對人生的洞徹,例如: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鄉愁》
又如:
愛原來是沒有名字的
在相遇前等待就是它的名字
《愛的名字》
或如: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
看過的人還:
席慕蓉散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