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陸軍的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二戰期間日本陸軍遠落後於歐洲,那麼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作為現代第一場大規模的機械化戰爭,“一戰”***1914-1918年***是從邊境地區的前沿部隊交火開始,逐漸升溫的戰爭,一旦防守方形成了連續的塹壕正面,進攻方就只有組織龐大的炮兵部隊,進行高消耗性的逐點突破。

  但是,“二戰”的情勢完全不同,戰爭初期,德軍藉助於新的無線電工具和機械化運輸手段,以強大的裝甲叢集為矛頭,在空中支援下,進行大縱深的分進合擊,從而取得了“閃電戰”的驚人戰果。

  1、“炮隊”飛到天上

  1939年9月1日清晨,當德軍突然入侵波蘭,大戰正式爆發時,沒有誰相信波蘭人能獲勝,但英法等國都認為,波蘭至少可以堅持三四個月,可惜,這一仗總共只打了28天即告結束,主要戰鬥實際上僅進行了17天。

  接著,德軍轉向西線,4個小時控制丹麥,一個月拿下挪威,42天擊敗法國,如此神速,徹底打破了“一戰”存留下來的傳統攻防時間表。

  這就是新軍事體系對舊軍事體系的摧枯拉朽。

  對此,連一向以創新能力高強著稱的丘吉爾***戰爭初期任英國第一海軍大臣***也深感困惑乃至震驚,因為德軍使用的所有技術和武器,都是上一次大戰中就出現了的,經過新的戰略思想的整合,居然可以完全顛覆預期的戰況進展。

  其實,德國人自己也未完全認清,這種新戰法到底有多大威力,不光未真正帶過兵的希特勒沒有想到,他的裝甲部隊會推進得如此迅速,連很多德軍高階將領,一開始也搞不清楚,軍隊現有的武器該如何組合搭配使用。

  在西線攻勢發起前進行的一次兵棋推演上,一位德軍參謀總部高官質問時任裝甲部隊指揮官的古德里安:當你的裝甲部隊推進到馬斯河***按:發源於法國東部,流經比利時及荷蘭***時,你的重炮兵部隊恐怕還在德國本土,你如何突破法軍防線?古德里安答道:他將用在波蘭“閃電戰”中立下奇功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取代傳統的炮隊。

  這就是立體化的新陸戰,而當時英法聯軍完全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戰爭,他們認定:古德里安無法在行進中突破馬斯河,德軍為了等待炮隊支援,至少要停留六到七天。實際上,進抵馬斯河的德軍裝甲部隊只休整了半天,隨即發起進攻,當天就突破了馬斯河防線,英法聯軍做夢也沒有想到,德國人的“炮隊”居然飛到了天上。

  2、日本遇強則弱

  回過頭來看看侵華戰爭至太平洋戰爭初期,軍力一度稱雄東亞的日本,當時日本海軍確實比較先進,但其陸軍難與蘇、美、德諸國相比,甚至連“一戰”時陸軍強國的水準都沒達到。

  由於沒有參加“一戰”期間的歐洲陸戰,日軍對火力革命認識模糊,其火炮射程和威力都非常有限,雖然能夠在中國戰場逞一時之凶,一旦遇到蘇聯、美國之類強勁的對手,只有捱打的份兒。

  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已經發現,其火炮的射程全面劣於對手,以至於蘇軍火炮可以在日軍火炮射程外自由射擊,日軍根本無力還擊。

  1945年2月19日,硫磺島戰役正式打響,而美軍針對這個只有21平方公里的小島的火力壓制,早在前一年的12月就開始了,開戰前三天,美軍又進行了三天的火力準備,而整個戰鬥過程中,他們共發射各種口徑的艦炮炮彈30餘萬發***計1.4萬噸***,直接支援登陸部隊作戰。

  在1945年柏林戰役的外圍戰中,僅4月17日這一天,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配屬的炮兵就發射了123萬發炮彈,約可裝滿2450個火車車皮,共計98000噸,蘇軍供給炮彈的鐵路線,直接建到一線炮兵陣地上,最終參與直接攻擊柏林城的蘇軍共有464000人,裝備12700門火炮和迫擊炮,2100門火箭炮,1500輛坦克及自行火炮,這種高度工業機械化的物質力量,是當時工業實力比較薄弱的日本而言,根本無法想象的。

  相比參戰的歐美各工業強國,日軍在機械化方面也全面落伍,其野戰炮兵仍然是以騾馬牽引為主,步兵則多依靠徒步行軍。

  3、“日軍”思維僵化

  日軍的陸戰思維,仍然是以步兵為中心,坦克被定義為支援步兵的武器,使得坦克部隊發展非常緩慢,坦克本身效能也相當落後。

  “二戰”中,日軍效能最好的坦克是97式中戰車,該戰車裝備短管57毫米炮,全重13.4噸,最大裝甲厚度只有33毫米,且車身不是整體鑄造的,而是鉚接的裝甲板,後來為了加強反裝甲能力,又推出了裝備47毫米反坦克炮的97改,但戰鬥力依然有限。

  相比之下,蘇軍主力坦克T34/85裝備長身管的85毫米炮,全重32噸,最大裝甲厚度90毫米,斯大林2型坦克,則裝備122毫米炮,全重46噸,最大裝甲厚度160毫米;美國的M4謝爾曼型坦克則裝備75毫米炮,全重30.1噸,最大裝甲厚度51毫米;德國的虎1坦克,裝備56倍口徑的88毫米炮,全重57噸,最大裝甲厚度100毫米;豹式坦克裝備70倍口徑的75毫米炮,全重45.5噸,最大裝甲厚度110毫米,只有貧弱的義大利跟日本算是難兄難弟,其主戰坦克同樣是鉚接車體,同樣是20噸以下車重。

  更有甚者,日本陸軍迷信夜襲加白刃突擊,忽視單兵速射武器,嚴重阻礙了衝鋒槍、半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的研製和列裝,美軍則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普遍裝備了效能更佳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日軍步槍手每打出一發子彈,就要手動槍栓退彈殼,不然下一發子彈無法上膛,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的近距離奪島混戰中,往往因此暴露位置,而美軍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卻可以連打八槍,然後自動彈出彈夾,再裝上新的八發彈夾。

  此外,日軍的機關槍也不夠先進,在太平洋戰場上,4名美國步槍兵兩人一組,以加蘭德步槍進行輪流射擊,居然可以壓制住日軍的輕機槍!

  相比之下,德軍的MG42卻可以打出每分鐘1500發的高射速,連綿的聲音宛如電鋸鋸斷圓木,又如同撕裂亞麻布,對盟軍老兵而言,這種刺耳的聲音,無異於戰場上死神的召喚。

  曾肆虐東亞大地的日本陸軍尚且如此,就不要說當時總體羸弱落後的中國軍隊了。

日本廣島***事件的爭議
日本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
相關知識
二戰期間日本陸軍的歷史
日本溫泉的歷史簡介
日本天皇的歷史發展介紹
日本國旗的歷史介紹
日本國旗的歷史介紹
日本右翼的歷史簡介
日本侵華的歷史年表介紹
日本銀座的歷史沿革
日本關東軍的歷史由來
日本關東軍的歷史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