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作品風格是怎樣的
沈從文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沈從文先生一生共出版了中長篇小說作品30多部。那麼沈從文作品風格是怎樣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沈從文的作品風格,希望對你有幫助!
沈從文的作品風格
沈從文作品風格讀來往往讓人覺的帶有一種浪漫主義色彩,他的作品往往裡往往包含著幻想、現實與象徵這三個主要方向,首先要說的是他的語言運用,從來不拖泥帶水,斟字酌句,語言雖然簡短,但往往是詞語運用的恰到好處,讓人覺得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憾,寥寥幾筆便能夠將人物的形象描述的非常傳神。
還有他筆下人物的名字,沒有過多的華麗之詞,很隨意的選取最質樸的幾個字,便能夠讓人對人物的印象記憶深刻,這便是他在語言上簡潔之美。
其二要說的是先生作品中語言的美感,他所運用的重疊詞無不帶有一種音韻之美,還有擬聲詞的傳神,讓然讀來有一種近在咫尺的真實感。
沈從文作品風格中獨特的藝術個性,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他的個人生活實踐,他以一個鄉下人獨特的視覺來闡述自己所見到的世界,在他的鄉土題材小說中更能夠體現出這一鮮明個性。
沈從文的小說往往是從描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開始著墨,慢慢的向讀者展現出一幅風土人情畫,他要將所謂的“鄉下人”的生命之美,展現在這平凡的世界中,經過長時間的磨練,以及對於內心的追求,他逐漸的形成了自己所獨有的作品風格。
沈從文從逃學大師到文學大師的過程
年幼的沈從文不喜歡讀書,經常逃出去玩耍,他逃學非常厲害,能夠輕易瞞得過老師和父親,很久之後,被父親發現,父親用各種方法阻止他逃學,最後沒辦法,只能轉學到另一所學校。這所學校的老師很嚴厲,要打不聽話的學生,即使是這樣,也擋不住沈從文逃學的步伐,他和表哥一起逃學,令老師和父親都很頭痛。也是由於他逃學到外面的世界,才接觸到大自然的美麗和湘西山水的靈秀和淳樸。
沈從文喜歡逃學,怎麼又和文學結緣,成為文學大師的呢?沈從文高小畢業後,到軍隊去參軍,父親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覺得孩子很野,能夠在軍隊接受鍛鍊也是好的,後來,部隊解散,被遣散回家。回家後做過很多工作,漸漸覺得知識很重要,開始主動學習,因為基礎差,考不上大學,只能在北大偷聽。除了學習艱苦以外,經濟狀況也很糟糕,在最艱難的時候,他給郁達夫寫信,郁達夫應該是沈從文人生中第一個貴人,他給沈從文的文學之路指明瞭方向,之後還得到林宰平教授、胡適、丁玲、梁啟超、徐志摩等人的幫助,慢慢在文學界裡嶄露頭角,由於他的寫作風格很獨特,有濃厚的鄉土風情,語言自然,很受廣大讀者的歡迎,最終沈從文逃學大師變為文學大師。
沈從文簡介
沈從文,作家,生於1902年,1988年由於心臟病發作在北京病逝。他是湖南鳳凰人,其祖父母分別是漢族人和苗族人,他的母親是土家族人,照理沈從文應該是漢族人,但是由於他本人更加喜歡苗族,後來也是由於家族利益,而選擇了苗族,這一點從他的作品中就能體現,沈從文的許多作品都是描述苗族的風土人情的。
不僅是位作家,同時也是位歷史文物的研究者。剛剛14歲時他便投入軍隊,流浪於湘川黔的交接地區,其中《邊城》等小說便是取材於此。
沈從文在二十三歲時開始投身寫作,在三十歲到三十二歲期間在青島大學當老師,後來抗戰爆發他又到西南聯大任教,四十五歲時回到北京大學,建國後專注於中國古歷史文物專研,《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就是他當時的作品。
沈從文一生著作良多,不論是他的第一篇小說《福生》還是他的第一篇創作文集《鴨子》或者是他的代表作《邊城》、《長河》、《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都至今為後人津津樂道。
但是同他留下的作品一樣,他的一生頗具色彩的情感生活也在不同人的口中傳送加工著。二十九歲時,沈從文見到了張兆和,可謂一見傾心,後近乎用情書轟炸的方法讓對方終於肯定了自己和自己的才情,三年後便在中央公園成婚了。在當時戰亂的年代,沈從文與妻子一起度過了艱辛而又幸福的歲月,但卻也有關於沈從文婚外情的蛛絲馬跡傳出。
為民著想的人物事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