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一期一會、難得一面、世當珍惜」是日本茶道中重要的哲學。無不一絲不苟珍重對待。緩慢用心的動作下,體現的正是日本人的待客之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一期一會的相逢
茶之世界
沒有比茶更親近日本的東西了。茶是一般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沒有的東西。作為茶道,從珠光開始,紹鷗中興,利休集大成,形成了一種高雅而深奧的藝道。稱其為國粹藝術之花也不會言過其實。
首先,從茶室方面來說,形成了風流、風雅的建築。從庭院方面來說,是閒靜素雅的環境。
在茶室的內部,掛著充滿禪味的掛軸,花瓶中插著一束鮮花。風爐、釜、水罐,每一個茶具都與眾不同。還有運到茶室的水缽、菸灰碟,直至餐飲食器,一切都體現著茶人趣味的精粹,別具一格。必須看到這裡充滿寂靜意味,是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殿堂,充分體現著佗之美的極致。
珠光以前的茶,是中國製品的萬能主義時代。昂貴、華麗、花哨。向日本化邁進之後,茶室由書院的大廳變為草菴小室。花器由古銅花瓶改成竹筒,茶碗由天目茶碗改為新燒的樂茶碗,喜好和物的日本化遂形成了。
在此,以佛法的見解、禪的生活態度為根本點,像侍奉佛陀一樣做事情。茶人們親自打水、砍柴、生火、插花、焚香、點茶、供佛,和客人們一起快樂地享用撤下來的供品,創立正確的茶之道。
更深地挖掘其中的奧義,可以說是以佛為中心,客人和主人毫無隔閡地愉快相處。客人和主人一起供佛,懷著恭敬之心領受佛陀的教誨,彼此喜悅於生命、喜悅於今日、喜悅於一期一會的相逢。
從廣義上來說,這不僅僅是四疊半榻榻米茶室上的茶事。這世間所有的人們,如果大家都以和敬、清寂的精神來進行茶事,那麼,大家全都會和佛心相通,懷著恭敬,靜靜地、穩穩地、和睦地品茶。相信這是能夠使民族和民眾愉悅幸福的事。
禪心茶
現在的人們經常使用“鬥爭”這個詞。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鬥爭,即使親子之間、夫妻之間,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鬥爭。這樣的事情,也許不是單純的鬥爭所能解決的。現在,我們從茶道精神方面,對世界的和平、人類的幸福做一個思考。
茶,是使心靈愉悅的東西。《石州佗文》中說:“能使心靈快樂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道。”
還有伊井大老的《入門記》中也說:“吃茶道乃修心之術,與萬法相通。”也就是說,不是一味地去和別人鬥爭,而是在茶道中,思考自己是怎麼回事,瞭解自己的心落之處。
這是人生旅程中的修心之術。不能不看到這是通向萬法的真理之路。投身政治的人、寄身實業的人、進行激烈苦力勞動的人,大家都懂得茶道不只是燒水點茶喝茶,而是讓心在此沉靜下來,然後在從容的心境中,觀自己的本來面目。這是學習禪心茶的至關重要之處。
禪心茶是指以參禪來達到覺悟的人的茶道。沒有特別的“禪心茶”,只是點茶,而不被茶所束縛。即使收集茶具並擁有它們,也不會拘泥於它們。舉行茶會,看起來興致盎然,但卻沒有我慢、我執,禮貌慎重,寓美好於清淡之處,這便是禪心茶。
所以,珠光和紹鷗雖然都很富有,珠光卻說:“茶道最大的壞事是我慢。”紹鷗也說:“慎重不怒。”還有利休的佗之心,其本質就是禪者的修行悟道。宗旦將茶意和禪意看作是一體:‘‘如果不懂禪味,便不懂茶味。”這都是表達禪心茶的名言。
茶道極意
博多的仙崖和尚曾寫過名為《茶道極意》的短文。開篇寫道:
“夫茶道,在心不在術,在術不在心。心術兩無,便顯一味,是為茶之妙道。知程乃第一事也。”
意思是所以叫禪心茶,不見得是將心作為主體。不精於茶道技巧還是不行。並且,即使心和技巧合為一體,也不要拘泥這一體才是體悟那妙道極意之路。“知程”的意思是做到合乎分寸,適度為要。一個人喜好茶事,要和身份相合。茶具、茶食,一切都按客人的需要相應備齊。“迎接客人的時候,不一定非要分出主客,客人和主人彼此互相幫助,沒有自他分別,如同一人,乃是茶會樂事o”仙崖和尚這樣結束了他的短文。
和仙崖和尚同為“月船下”的禪僧,中興鎌倉圓覺寺的誠拙和尚《1546—1620***,也叫不顧庵,與鬆平不昧在茶和禪上親密交往,寫下了《茶無茶》,其中寫道:
“不顧之茶無茶。面對有茶現無茶。然則云何無茶?人若入無茶之佳境,無茶即成大道。道有生死迷悟、是非取捨之備,至無備處乃無茶之道。無備之行為無茶之德。故,高貴因無茶之道而非高貴,美因無茶之道而無美。此處有一話,日一僧,到趙州和尚處。州日:‘曾到此否?’僧答未到。州曰:‘吃茶去。’又有一僧到,州曰:‘曾到此否?’僧曰:‘曾到。’州曰:‘吃茶去’。這‘吃茶去’意在何處?若是了此深趣,便入趙州和尚堂奧,茶之甘苦皆知也。”
總之,在茶道的世界,主人和客人的心是基本要素。現在的茶會,往往擺出昂貴的茶道具之類的東西,大家都在欣賞那些東西,茶具比客人更力口成了茶會的主體。當然,沒有茶具,就開不了茶會,但茶具本身的價值是第二位的。得意洋洋將其展示,用來裝飾茶會,那只是增力口我慢我執,是茶的旁門左道,是茶會的大忌,在此不需要再作說明了。
前面已經反覆講到,茶的本位不是茶具,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以一個人應對一排人之間的彼此關係為中心,說明茶道的奧義。茶道的本意是學習佛祖之行,點茶供佛,請很多人喝,自己也喝。所有這些,不莊重地去做是不行的。禪宗的“煎點法”是一種嚴肅的禮法,不是消遣,也不是遊戲。但是,將茶道普及化、平民化,去掉上下隔閡,忘記貧富差別,大家彼此愉快地生活,期待那一期一會,才是茶的正道。這一理念,已經被珠光、紹鷗、利休,直至宗旦,一步一步地確立下來了。
2
一期一會——日本茶道精神中的人生體悟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文中他這樣說道:
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
的確,人在每時每刻的心境都是不同的。即便以後的茶會在同一個地方舉行,請同樣的賓主,用同一套茶具,品同樣的茶,意境卻隨心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任憑人們作何努力,斷不能營造出一個相同的意境了。
正因如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這體現在茶道的儀式裡,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包括水、飯、談、茶四大步,最後在完成時使亭主和主、從客靜心清志,由內到外自然湧現出一種“一期一會、難得一面、世當珍惜”之感,蒼涼而略帶寂寥;進而思考人生的離合、相聚的歡娛,使參與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禮,達到更高的狀態——冥想中的涅槃。這,是一期一會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
其實,“一期一會”的寓意又何止於茶道,其中包含的何嘗不是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呢?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說的“人不會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人生無法重來,生命不可複製。在這種絕對運動的思想下,生命在無情的時間長河中似乎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只能隨波逐流,無所適從。但日本文化中的“一期一會”卻多了一層“療傷”的意味——盛宴難再,所以應該倍加珍惜;人生無常,所以應該活在當下。它在黑色的天幕下透出了一絲生的希望,把對結局的悲觀情緒轉化為對現世的積極作為,以此華麗地迎接那必將到來的死亡。它充分肯定了人在現世中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人們在具有獨特性的個體生命中書寫自己的樂章,以敏銳的觸感體悟每個音符中的心情。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即便對於一個人來說,他走過的和正在走的人生也無法重來,於是我們上演著“選擇一條路,懷念另一條”的永恆悲劇。然而坐在古樸的茶室中,品一杯清茗,悠悠的香氣中,你就明白了“一期一會”的人生真諦——既然已經踏上了這條路,既然錯過的終究永遠地錯過了,何不走好眼前的路,活在當下呢?
3
茶道易抒,人道難語
茶,是智慧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志,派意念與大地來往,淨身於日月之下,吸天地精華,便有了一股靈氣,使得枝葉有耀眼之綠,它將自己獨置於天地,享受風雨的洗禮,尋得內心的寧靜,這,就是茶的自我世界,亦是忘我境界。
茶道里的泡茶,大部分茶葉都講究沸水沖泡,如果水溫不夠,不能夠充分把茶的有效成份與香氣釋放出來,茶葉在沸水不斷的衝擊碰撞中幾浮幾沉,這時 才可以衝出一杯香氣濃郁的好茶。沖茶品人生,何其相似,只有經歷過各種波折與歷練,經歷過生活與工作的浮沉,才會明白人生的意義,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味道。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難語。心源,本是一壺茶,包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因此,茶的意境,乃禪茶悟道。
禪是一種生命的體驗,直指生命的真如,而茶的文化精神和禪的哲學意境是相融相通的。"法是茶,茶是法,盡十方世界是個真心;醒即夢,夢即醒,轉八識眾生即成正覺"。
茶道禪心悟人道,墨研詞語韻天然,閒茶逸書醉飄香,靜心怡情在雨亭。詩酒禪茶,酒如詩,意濃味烈,茶性卻是禪心雅意,茶未入世之前,生於空山幽谷,歷盡風吹雨沐,吸納天地精華,待修得氣定神閒,而後雖遭火焙水注,通體瀰漫的依然是超然向外的氣韻。
佛家一直都有這樣的修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而王國維也曾經提出人生的三種境界:“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其實無論是茶,是詩、還是禪,都是通過思考讓人心迴歸至純至簡。“寒雪裡,烹茶掃雪,一碗讀書燈”是多麼清淡,又是多麼豐盈。
日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