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足球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9日

  中國足球一千多年沒緩過來……事實上,中國足球有這麼衰嗎?尤其是古代,事實為證,宋朝就有專業的足球俱樂部,宋太祖身穿龍袍踢球,唐朝“女足”比“男足”厲害,有圖有真相。歡迎大家閱讀:

  

  黃帝時代“用人胃作球”

  蹴鞠,是中國古代一種類似於現代足球運動的遊戲。這種遊戲在典籍裡經常被寫作“蹴毱”、“蹴踘”、“蹵踘”或“蹵鞠”。《說文解字》釋“蹴”:“躡也”,釋“鞠”:“蹋鞠也”。簡單說,“蹴鞠”就是“踢球”的意思。

  關於蹴鞠的起源,常見的有黃帝、殷代、戰國三種說法。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竹簡上就有這樣的記載:“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剝其革以為幹侯,使人射之……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也就是說,早在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發明出把敵人的胃割下,並填充進毛髮做成一個皮球來慶祝勝利的遊戲方式。

  此外,我國於上世紀50年代發掘的西安半坡遺址曾出土隨葬石球,或許可為黃帝時代的蹴鞠遊戲提供證據。

  其次,主張蹴鞠起源於殷代的學者是體育史家唐豪先生,他根據殷墟甲骨文中的一則卜辭“庚寅卜,貞,乎品舞,從雨”***注:“品”就是蹴鞠的意思。其中上面的“口”字在甲骨文中是圓形“0”,表示球,而下面的兩個“口”如同“冊”字倒寫,是人的雙足象形***,從而判定“殷代的足球舞,就是我國古代足球的前身”。當然,由於學者們對甲骨文字的釋讀歷來就存在著諸多爭議,所以唐先生的這種說法也不盡可靠。

  相比之下,蹴鞠起源戰國之說最為人信服,因為《戰國策·齊策》和《史記·蘇秦列傳》中都明確記載,蹴鞠是一項齊國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遊戲。《戰國策·齊策》:“其民無不吹竿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因此當時齊國的首都臨淄也被看作是蹴鞠的發祥地。

  劉邦父子都是鐵桿球迷

  從上引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簡的那條材料中也可以看出,最初蹴鞠的產生應該是和武力行為有著密切關聯,也就是說是一種軍事活動。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 註解“鞠”字說:“劉向《別錄》曰:蹵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這就明確告訴我們,戰國時候的臨淄市民在把蹴鞠當作一種嬉耍遊戲的同時,也是在鍛鍊身體以備兵役徵召。

  到了漢代,蹴鞠逐漸變為一種軍事訓練手段。《漢書·藝文志》中著錄的《蹴鞠二十五篇》其實就被歸入兵書,也是西漢皇室的藏書,只不過後來不幸失傳。史籍顯示,漢高祖劉邦曾在宮苑內建造了大規模的“鞠城”,作為足球競賽和軍事訓練之用。由於他的大力推動,此後歷代漢朝皇帝都熱衷於此項運動,以至於後人會把劉邦推舉為對中國古代足球運動發展貢獻最大的人。

  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劉邦對於足球的興趣並非無端。他的父親太公其實就是一名足球愛好者,年輕的時候經常在本鄉豐邑和“屠販少年”踢球,以至於《西京雜記》記載劉邦為了讓父親度過美好的晚年生活,特意把本鄉“諸故人”移到“新豐”,讓他們“鬥雞、蹴鞠”。

  唐朝女童踢球比男足強

  唐朝以前的“鞠”都是用皮革做成的實心球,裡面用毛髮等材料填充,這樣的球踢起來當然不會舒服。而到了唐朝時期,蹴鞠逐漸擺脫軍事訓練功能,成為娛樂休閒的重要活動,於是為了增加球的彈性,人們慢慢發明出灌氣的球。

  君若不信,有詩為證:“雨絲煙柳欲清明,金屋人閒暖鳳笙。永日迢迢無一事,隔街聞築氣球聲。”韋莊在這首詩中其實給我們傳遞出兩條資訊,除了當時的足球是用氣填充的以外,同時也告訴我們蹴鞠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進行,因為在這一天踢球,可以幫助人們消除吃冷食的積滯。

  唐豪在臨終前完成的《中國古代球類運動史料初考》***即1959年5月出版的《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七、八輯***中總結出中國古代足球的兩大特點是“最早創造出女子足球”和“兒童足球”。而這兩大特點在唐宋以降的出土文物和繪畫作品中也得到了明確的印證,我們在其中都能找到描繪女子、兒童踢球的影象。

  有趣的是,中國“女足”不只是在現代才比“男足”踢得好,實際上唐朝女童的足球水平就已超過了“男足”。

  唐人康駢《劇談錄·潘失珠》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講一名十六七歲的女童,穿著破爛衣衫和木頭拖鞋,站在街道旁邊的槐樹下面,觀看軍隊中的少年們玩蹴鞠。當皮球正好滾落到她的腳下時,她飛起一腳踢向皮球,結果皮球躍起達數丈之高,看到這一幕時,周圍所有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鄧亞萍乒乓球打法
夏朝第一個皇帝的榮耀
相關知識
中國的足球史
速讀在中國的發展史概況
中國杯足球賽在哪裡直播網址
德國的足球青訓計劃
德國與法國的足球故事
中國女足球守門員介紹
德國的足球介紹
中國最強大的足球俱樂部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之一足球
德國人眼中的足球皇帝貝肯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