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交通是怎樣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4日

  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夏朝的交通簡介

  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導山疏河,對開發古代水陸道路交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史記·夏本紀》載禹治水時,“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大禹治水時,通行非常不便,大禹利用車、船、橇、檋等交通工具跨越山川泥沙。

  他率領群眾修築連通九州的陸路,助進了貢納制度的實施,也方便了各地的經濟往來。夏後的交通區域東西至少五、六百里,南北至少三、四百里。《國語·周語》記載,“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樑’”,提醒在農曆九月雨季過後,整修道路,在十月乾旱的冬季,架建橋樑。

  偃師二里頭遺址規模之大是遠古黃河流域前所未見的,也是同期考古文化中沒有的。它坐落於廣大的二里頭文化區域的地理中心,可以視為夏代的一座都邑或大型城市。已確認有一、二號兩座宮殿,另在二號宮殿北牆還有第四期增修的一處同等大小的六號基址。

  此二處宮殿建築群體現出中軸線的佈局。一號宮殿略呈正方形,缺東北一角,東西總寬96.2米、南北總長107米,佔地總面積9585平方米。主殿堂位於夯土臺基北部,坐北朝南,面闊8間、進深3間。四周由牆壁相圍,內有廊廡行道,東牆有一側房。中軸線正南面有敞開的大門,分為三個門道,北部、東部各有一側門。

  二號宮殿東西寬58米,南北長72.8米,有四面圍牆和東、南、西三面迴廊。主體殿堂夯土臺基有3米厚度。一、二號宮殿都擁有陶製的排水管道,而二號的設施儲存的相對完整。管道由多節圓形陶管連線構成。每節直徑在16.5至22釐米間,長52至58釐米,壁厚約2釐米,置於預先挖好的約一米深的地下土溝槽內,以防止滲水。厚達5至7釐米的石板架於溝槽、陶管之上,以防止行人壓裂陶管。管道呈西高東低的趨勢,通過落差將宮殿庭院內的雨水排出到院外。宮殿區以外有縱橫交錯的土路、作坊以及夯土城牆。

  延伸閱讀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考古發現在夏代已經有谷、稻、麥、菽、瓜等多種農產品。夏實行“五十而貢”的稅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納稅。後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經存在,只是還沒有大規模推廣而已。

  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曆的農曆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此外製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至於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了二里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里頭文化被認為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那麼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夏代青銅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鑄造青銅的歷史不長,所以青銅器沒有形成一個好的規範,所以它有點像陶器的樣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一模一樣,比較原始,它沒有好多花紋,有小圓點,刻畫簡單的線條。

  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夏朝都城資料
夏朝的科技和文化
相關知識
夏朝的交通是怎樣的
溝通是怎樣的交流方式
夏朝的建築是怎樣的
屬蛇床頭朝向風水是怎樣的
不可交往的人的面相是怎樣的
我國古代歷史朝代順序是怎樣的
夏桀與妹喜的結局是怎樣的
漢朝許皇后的結局是怎樣的
漢朝朋友之間的稱呼是怎樣的
宋朝的娛樂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