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寶子書法作品
爨寶子,建寧同樂 ***今雲南陸良***人。生於公元380年,卒於公元403年,年僅23歲。他19歲時即"弱冠稱仁",就任建寧***今雲南曲靖***太守。當時,正是爨氏統治南中的強盛時期。他死後,僚屬和百姓悲痛萬分,特意為他刻石立碑,以求流芳百世。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爨寶子書法碑文
《爨寶子碑》,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寶子碑》,東晉義熙元年***405年***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於雲南曲靖縣南楊旗田,今存曲靖縣一中校園內。碑高5尺4寸,寬1尺8寸。碑額書"晉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15字;正文13行,滿行30字,共336字,字徑約1寸;下列題名13行,行4字。碑額、正文、題名均為正書,前後風格一致,體在楷、隸之間。正文末行"立"字下刻有清咸豐二年***1852年***曲靖知府鄧爾恆隸書跋六行。跋雲:"考晉安帝元興元年壬寅改元大亨,次年仍稱元興二年,乙巳改義熙。碑稱'大亨四年',殆不知大亨年號未行,故仍遵用之耳。"鄧說不虛,"大亨四年"實為義熙元年。舊拓本無鄧跋。
《爨寶子碑》的出土地雲南,在東晉屬"南中"之地,所居少數民族被稱為"西南夷"。與中原和江南相比,此地經濟文化相對落後,是當年的僻邑荒郡。寶子一族即為當地土著,且為大姓。其祖輩有史可稽者可追溯到爨習,他是諸葛亮南征時所降服的南中俊傑之一,事蜀後,官至領軍。其後相繼有爨肅仕於曹魏,爨雲仕於北魏,寶子則仕東晉,且官至"建寧太守",可見,爨氏雖為蠻族,但由於與漢政權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從蜀漢之際始,便接受漢文化的薰染。而且,寶子所轄之地在漢代曾一度成為中國西南邊陲的國際交通要道,是中外交通東西往來的必經之地。與內地頻繁的交往,中土的文化必然通過各種渠道傳至南中,其中包括文字與書法。因此,儼然漢制的《爨寶子碑》出現在南中,初看令人匪夷所思,頗生詫異,但從其歷史地理背景加以考察,卻在情理之中。
魏晉是書法史上新舊書風的轉換期,主要是隸書向楷書和行書轉換。這裡只談隸楷之變。在"變"的強風吹刮下,新舊書體的點畫和形態均呈現出新的面貌:一方面,舊體的隸書舊得不地道常有楷書的寫法;另一方面,新體的楷書新得不完善,時見隸書的影子。因此,新舊雜糅,楷隸相參,是這一時期時代書風的顯著特點。只不過因年代的先後和實用目的及書者書藝的不同,具體到作品中,楷隸之間的比重有異而己。有的以隸為體,參以楷法,隸多於楷;有的以楷為體,留有隸意,楷多於隸;有的則楷隸參半,實難定其為楷書或者隸書,《爨寶子碑》便是典型。只因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此碑為隸書,以後的著述皆沿用此說。其實,我以為這未必很恰當。但既已約定俗成,也只好如此了。
那麼,《爨寶子碑》為何會出現這種非楷非隸,亦楷亦隸,楷隸參半的面貌呢?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論》中說,該碑作者"想模仿八分而又學不像,字型顯得很不自然",我覺得很有道理。
學生軟筆書法作品圖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