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風格及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包括歌頌勞動、讚美愛情、謳歌山野田園美景等方面的內容。演唱方式分為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人聲幫腔兩種。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唱詞結構以開腔用詞、主題唱詞、幫腔用詞三部分構成一個小的基本段落,其音樂形態在歌節結構、調式音列、調式色彩、調式組合和多聲部組成等方面都顯示出了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徵。2006年,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小編就為您簡要介紹一下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原生文化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流傳於紅河縣阿扎河鄉東部以普春村為中心的幾個哈尼族村落,其流傳地區自然環境封閉、交通不便,歷史上一直是瓦渣長官的轄域。單一的民族分佈格局,以及土司政權長期統治的政治歷史背景,使得外來的異質文化始終未能滲透進普春一帶,哈尼族多聲部音樂等原生態傳統文化才得以系統儲存下來。該民歌一般分為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幫腔二種,演唱內容以原生態的《栽秧山歌》為主體,其它的《歐樓蘭樓》、《情歌》等為附體,與哈尼族其它民歌相比較,多聲部民歌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風格獨特

  據調查,多聲部民歌之中的栽秧山歌是哈尼族一種古老的傳統民歌。千百年來,哈尼族的人們在勞動中自然產生了栽秧山歌。在哈尼族果巨集人的聚居地區,16歲以上的姑娘以及中老年婦女都能演唱。世代與梯田打交道的哈尼族人最注重的是栽秧季節,每到這個時候,梯田裡山歌此起彼伏,遙相呼應。栽秧山歌是1986年紅河縣開展民族音樂整合調查活動時,哈尼族藝術家吳志明下鄉調研時偶然發現的,他堅信這是一種多聲部音樂。1988年,雲南藝術學院器樂系教授張興榮夫婦來到紅河縣,這獨特的音樂同樣引起了他們的重視。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風格特點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包括了歌頌勞動、讚美愛情、謳歌山野田園美景等方面的內容。曲目以《吾處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演唱方式分為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人聲幫腔兩種。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演唱場合多樣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可以是其的表演空間。伴奏樂器均由民間歌手自己製作,三絃、小二胡只在普春村使用。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唱詞結構以開腔用詞、主題唱詞、幫腔用詞三部分構成一個小的基本段落,其音樂形態在歌節結構、調式音列、調式色彩、調式組合和多聲部組成等方面都顯示出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徵。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傳承價值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中凝聚著哈尼族的音樂智慧和才能,展現出哈尼族獨特的演唱天賦。在田野考察過程中,有關專家已採錄到8個聲部的原生形態哈尼族多聲部民歌,這極為罕見,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是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已引起國內外音樂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哈尼族多聲部民歌與社會生產,尤其是與梯田稻作農耕勞動相伴而生,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審美觀念的重要資料。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深藏哀牢山系腹地,其傳承完全依賴民間歌手,儘管它已引起音樂界、人類學界專家的廣泛關注,但長期沒有得到有組織、有計劃的保護,具有多聲部音樂綜合素質的傳承人日益減少,這一寶貴的民間音樂形式正處於失傳的邊緣。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卓尼土族民歌的藝術形態
日本歌手千昌夫的資料
相關知識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風格及特點
新疆民歌的形式與特點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類及其特點
杜甫詩歌的風格特點
哈尼族的民族節日
卓尼土族民歌的藝術形態
哈尼族民間故事
關於哈尼族的民間故事
少數民族哈尼族的歷史介紹
少數民族哈尼族的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