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雞蛋的由來
山東境內,至今有寒食煮雞蛋、鴨蛋、鵝蛋之俗。清明一早,煮滿滿一鍋,用涼水衝出,調好五色,蛋上塗抹得五彩繽紛,然後放入用線編織的蛋兜、蛋網中,讓孩子提著到姥姥家。你知道清明吃雞蛋習俗的由來是什麼嗎?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雞蛋?接下來大家和小編一起詳細瞭解下清明吃雞蛋的由來吧。
為什麼雞蛋成為清明節必須的寒食呢?當地老百姓有一種說法,叫“吃雞蛋,免雹災”,“不吃雞蛋下雹子”。
表面看來,這種俗信是民間類比思維的結果:涼雞蛋像冰冷的雹子,吃了涼雞蛋,就是消滅了雹災。實際上,它所隱含的意義是深遠而廣闊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指出,寒食之俗是對火的崇拜和對祖先緬懷的一種方式。那麼,禁菸火吃什麼寒食呢?先看史料所載歷代寒食情況:
《鄴中記》說,清明前三天,幷州一帶做幹粥,即糗糗飯。
《雲仙雜記》說,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楊花粥。
《輦下歲時記》說,長安寒食薦餳粥、雞倡等。
《東京夢華錄》說,京師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糕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雛謂之門外。
《乾淳歲時記》說,朝廷遣臺臣中使宮人車馬朝餉諸陵原廟,薦獻用麥糕稠餳;而人家上冢則多用棗糕董豉。
《遵生八箋》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做粥,以面裹棗蒸食,謂之棗糕;用楊桐葉、冬青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道家謂之青精幹食飯;今俗以夾麥青草搗汁和糯米做青粉團,烏桕葉染烏飯做糕。
清明節吃雞蛋的傳說
據說吃了這時煮的雞蛋,就一年不會頭痛。這個風俗是怎麼傳下來的呢?傳說古代孝感一帶屬雲夢澤之一部分,是一片水鄉澤國,人們都以打魚為生。因為人們天天在湖裡吹湖風,得了頭痛病。一天,嘗百草的神農路過雲夢澤,看到一些人因頭痛在湖灘上打滾。神農很可憐他們,就到處找草藥,為這些人治頭痛病。可是什麼藥吃了也無效。三月初三這一天,神農從山上撿來幾個野雞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給人們充飢。人們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雞蛋後,忽然感到頭不痛了。
清明節“碰雞蛋”的習俗
清明還有“碰雞蛋”的習俗,小孩子們在這天將煮熟的雞蛋互碰,誰的雞蛋先破,誰就算輸了。在今天的孩子們中間“碰雞蛋”是不太常見了。不過這小小的“碰雞蛋”,並非是一時一地窮壤僻野裡的節俗,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表示“碰雞蛋”可溯及六朝時代。樑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荊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裡有“鬥雞、鏤雞子、鬥雞子”的習俗,並轉載《玉燭寶典》句“此節,城市尤多鬥雞卵之戲”。唐代詩人元稹在詩歌《寒食夜》中也載錄了這一民俗“紅染桃花雪壓梨,玲瓏雞子鬥贏時。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鞦韆別有期”。可見“碰雞蛋”是大有來歷的。
清明祭祀應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