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少年時期的故事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然而孔子少年時期的生活甚是艱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孔子的祖先為商王朝的後裔,周朝時期被分封在了宋國。孔子的先人們便一直在宋國做國君,直到宋厲公時期,其先人‘弗父何’才捨棄君位,禪讓給了宋厲公。但就是這樣,他的先輩們依然在宋國位及高官,數次被任命為輔政大臣。這種狀況直到孔子的第六世祖孔父嘉那兒才發生了變故。亂臣華督發動叛亂,殺死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幾個親信攜帶著他的唯一子嗣——木金父逃難到了魯國。這也就是孔子家族為何由宋國來到魯國的原因。
來到魯國之後,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努力,他們終於才在魯國紮下了根。到孔子老爸叔梁紇那會兒的時候,混得還相當的不錯。曾經在陬邑這個地方擔任過大夫一職,雖說陬邑這個地方並不是很大,但畢竟也混了箇中層領導來噹噹。
後來,由於在攻打宋國的戰役中立有大功,叔梁紇的名聲還曾傳遍了各個諸侯國。但是,爵位也罷、名聲也罷,都不能彌補叔梁紇內心深處那塊陰影——年近六旬的老漢,至今沒有一個健康的兒子,一個自己家業的繼承人。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叔梁紇為了得到一個兒子,為此也沒少想了辦法。他先是娶施氏之女為妻,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施氏先後為他生下了九個女兒;眼看施氏沒有生兒子的本事,他又娶了一個小妾,這個小妾先是給了他一個驚喜——生了個兒子,但緊接著又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兒子腿腳不靈便,天生殘疾。
一個立有赫赫軍功的大夫,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繼承人是個殘疾人,尤其是腿腳不好的殘疾人。到時候別說是上戰場打仗了,自己能夠走路就已經不錯了。
於是,叔梁紇再次向別人求婚。這次找到了不遠處的顏氏家族。顏家只有十六七歲的的小女兒顏徵在,是個非常喜歡英雄人物的少女,自願嫁給了比自己大幾十歲叔梁紇。這一年,叔梁紇六十六歲。
或許是上天眷顧了一下叔梁紇,在二人祈禱於尼丘山不久後,顏徵在就懷孕了。她腹中孕育的正是那後世鼎鼎大名的孔子***當然,這一點此時她是不知道的***。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在孔子出生三年之後,叔梁紇就生了重病。此時,他最不捨的就是自己的的小兒子——孔子。因為在他心中,肯定有這樣一個計劃:我要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給自己的這個兒子,包括自己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格鬥技巧。但是,這一切都已經變成了一個夢想,一個永遠都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帶著無限的遺憾,叔梁紇離開了。留在世間的,是他那九個女兒、兩個兒子***其中一人殘疾***和三個寡婦。
既然丈夫都已經離開了,那我們也就分開吧。為了更好地照顧孔子,他的母親顏徵在離開了先前的那個大家庭,離開了陬邑,帶著孔子一塊搬到了魯國的都城——曲阜。在這裡,孔母一邊給人家做些簡單的家務***縫洗衣服***,一邊照顧年幼的孔子。
由於顏徵在自己在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她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全部教授給了孔子。當然,這裡面絕大多數都和禮節有關係。
孔子五六歲之後,由於自己是單親家庭,所以玩伴並不是太多***其中原因大家都明白***。於是,小時候的孔子一般都是自己一個人玩。當其他孩子都在玩簡單的群體遊戲的時候,年幼的孔子卻在做著那些相對來說有些高階的遊戲——演習祭祀***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祭祀,這是一個很隆重也很繁瑣的禮儀過程。年幼的孔子竟然玩起了這種高級別的遊戲,這在一般人的眼裡可是大為震驚的——小小的一個孩童,居然會搞這些東西,真是太不簡單啦!
由此看來,孔子的智商要比一般的孩童要高,理解能力要比他們也要強。
之後,懂事的孔子在學習、遊玩之際,也常常去幫自己的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當看到母親回家之時的疲憊身影,孔子總會很是懂事地幫母親去做按摩、倒點水……
慢慢的,孔子體會到了母親的不易,他開始瞞著母親去外面做事,爭取替母親分些負擔。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他又能做些什麼呢?然而,在孔子眼裡,只要能掙錢、只要自己能夠幹得動的,他從來都不挑活兒。骯髒和辛苦,這不是我這個窮苦家庭出身的孩子所應該顧慮的。
於是,年幼的孔子幹起了其他孩子所不想幹的髒活和累活。每當其他孩子吃完飯外出玩耍嬉笑的時候,孔子正在別處忙碌著。當然,為了讓母親放心,他總會比母親早些回家。
所以,孔子在後來給自己的弟子講自己年少時期事情的時候,每每感嘆道:“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就這樣,孔子和母親在曲阜生活了十四年。年幼的孔子從母親那兒學到了很多知識:最基本的禮節、如何做人、如何節儉等等。當然,自己從多年的“打工”歷練之中,也學到了很多:如何為人處世、平等、仁愛等等。
但是,就在孔子正感受著偉大的母愛的時候,病魔悄悄地找到了他的母親。孔子十七歲那年,母親顏氏不幸離世,留下了年少的孔子,孤獨一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
母親死後,孔子又面臨著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怎麼埋葬母親?
有人說了,到埋葬他父親的地方把兩人合葬不就完了嗎?
是啊,孔子也知道,這些禮節方面的事情對孔子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但問題是,孔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父親埋葬的地方。其實,孔子之前也曾問過自己的母親這方面的問題,但就連他的母親也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下葬的具體地點。
或許有些人不會相信,認為這不可能,身為妻子的顏徵在怎麼會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埋葬地呢。但現實告訴我們,她確實是不知道,因為當地有一種風俗:年輕的妻子,在丈夫死後是不能參加丈夫的出殯儀式的。
於是,這就導致了孔子一直到母親去世前,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埋葬在哪兒。
年輕的孔子,依照他所知道的禮儀,在家中給母親置辦了一個靈堂。三天之後,他把母親安放在了自己用所有積蓄買來的一口棺材裡。
隨即,那個棘手的問題讓孔子煞是苦惱:詢問當地人,沒人知道,因為你是在父親死後才搬過來的,我們不可能知道;想去詢問陬邑人,可是自己當時搬出來的時候才三歲,不可能記得小時侯住哪兒,到處打聽又不太現實。
於是,無奈的孔子把母親的靈柩停放在了一個大路口——五付之衢,他把希望寄託在了所有過路人的身上:希望有知情的好心人來幫助一下自己。
還好,沒多長時間,陬人挽父的母親聽說了孔子的感人事蹟,便親自趕來告訴孔子他父親當初的埋葬之地。原來,當時她的兒子挽父,曾經參加了孔子之父叔梁紇的葬禮,知道他的埋葬之所。
於是,孔子才得以把父母合葬在一起。
這裡需要特意說明的是,整個這個過程,都是孔子一個人在操辦,幫忙的人其實並不多。
埋葬完母親,孔子就開始了為期三年的守孝。然而,就是在守孝剛剛開始不久,孔子又受到了他為人以來的第一次大的侮辱,但他對此事卻相當的無助,沒有任何說法。
就在孔子母親去世不久,魯國的執政大臣季武子,在自己家中舉辦了一個特殊人才茶話會。這次宴會,邀請的都是魯國的“士”。咱們先來看看當時各國的統治階層:諸侯——卿——大夫——士。也就是說,只要你是“士”,就在這個國家擁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雖說它在統治階層的最下面,但它也有自己特殊的待遇:不用交稅、不用服雜役,還可以按月領工資等等。而且“士”還是統治階層的後備人員、儲備幹部,一旦國家需要招募一批新的管理人員,那麼他們將是優先考慮的物件。
咱們再來回看一下孔子的家世:先人是宋國國君,就後來不當國君了,那也都是卿大夫,位居統治地位的高層。就是拿孔子的老爸叔梁紇來說吧,那也是陬邑大夫,好歹那也是個大夫。而且按照當時子承父業的繼承法則來說,孔子長大後也應該是個大夫,最起碼也應該是個“士”。
但是,就連孔子這個“士”的身份,居然也有人提出了懷疑,給與了否認。當孔子聽說季武子要招待國內的“士”的時候,很是高興,自己還從來都沒有參加過如此重要的社交活動。一旦自己參與其中,那就意味著人們承認了我孔丘的地位,而且在此還有可能結交很多名流,更甚者到時候還有可能成為儲備幹部,進而走向仕途。
於是,孔子穿著喪服,披麻戴孝的就來到了季武子家門前。令他沒想有到的是,他竟然遇到了一隻“攔路虎”——陽虎。陽虎此時是季武子的家臣,說白了也就是個大管家。當他看到披麻戴孝的孔子像個愣頭青一般,二話不說就往門裡走,當即便伸手攔住了孔子。然後就對孔子的身份進行了詢問,最後的出了結論:這是“陬人之子”。
“陬人之子”,這是當時很多人對孔子的稱呼。因為孔子之父叔梁紇曾任陬邑大夫,時人都稱其為“陬人”。又因為孔子此時還沒有一星半點兒的名氣,所以人們都像現在稱某某家的小孩為“某某人之子”那樣,稱呼孔子為“陬人之子”。
這一稱呼讓孔子很是憤慨:自己的身上還貼著父親的標籤,他們還在拿自己當小孩來看待,根本就沒把自己當成一回事。
於是,不管孔子怎麼說,陽虎就是不放孔子進去。
於是,孔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受到了自己為人以來的第一次大辱。
然而,無權無勢的孔子只能把這股惡火咽在肚子裡。回去之後,除了為了生存做些小工之外,他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之上。而此時,孔子已經苦學了將近三年了***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此後,孔子抓住一切可以的利用的時間用來學習。孔子的所學範圍極其廣闊,包括: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沒錯,這也是當時一項不錯的謀生手段***、書法、數學、詩歌、尚書、周易、歷史等等。
很快,孔子博學以及知禮的名聲便傳遍了整個曲阜地區。不久之後,孔子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批學生,也是他一生之中唯一的高階貴族學生——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宮敬叔……
孟子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