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歷史故事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紙上談兵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

  ***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

  趙括隨即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並重新安排軍官。

  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出動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為二,***於是***軍心離散。

  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國,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紙上談兵成語質疑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係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紙上談兵用何紙

  慕京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後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紙上談兵成語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貿然進攻,結果被秦軍打敗。

  ***注:現今經常用於形容長平之戰失利的趙括,但是戰國時無紙,何以談得上“紙上談兵”?本成語也不在史記原句中,查詢該詞句的話,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現過該詞,據說是現代的某些書上聲稱是對趙括的形容造成的影響,因此成語出處存疑***

  《史記》為西漢司馬遷所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紙上談兵歷史故事的人還:

1.紙上談兵的趙括

2.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

3.紙上談兵的故事

4.成語紙上談兵歷史人物介紹

5.關於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

中學生歷史故事介紹
歷史皇帝的故事
相關知識
紙上談兵歷史故事介紹
成語紙上談兵歷史人物介紹
呂蒙的歷史故事介紹
臥薪嚐膽的歷史故事介紹
中學生歷史故事介紹
退避三舍的歷史故事介紹
耶穌受試探的歷史故事介紹
史湘雲醉臥芍藥的歷史故事介紹
馬雲的歷史故事介紹
馬雲的歷史故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