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的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囫圇吞棗***hú lún tūn zǎo***是成語,出自《答許順之書》,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籠統地接受。接下來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囫圇吞棗解析

  [釋義] 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語出]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正音] 囫;不能讀作“wù”。

  [辨形] 棗;不能寫作“束”。

  [近義]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反義] 含英咀華 細嚼慢嚥 融會慣通

  [用法] 用來形容讀書不認真。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和“生吞活剝”;都可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同在於:①~偏重指作學問不求甚解;“生吞活剝”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剝”還可形容吃東西時的狀態;~不能。

  [例句]

  ①老實說;我讀《水滸傳》不過~地看一遍。

  ②讀書;學習要善於思考;~會收效甚微;是一種不良習慣。

  [英譯]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囫圇吞棗造句

  1、今天心煩意亂,靜不下心看書後半部分不能細細看下去了,囫圇吞棗竟有收穫

  2、學問二字,學是學,問是問。要多問,不可再囫圇吞棗了

  3、一直想著說、讀、寫、練,卻總是囫圇吞棗的一帶而過

  4、囫圇吞棗的也沒太明白,過幾天再看一遍

  5、培訓講課有點粗糙,囫圇吞棗,還得回家好好研究

  6、對於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我們要消化,不要囫圇吞棗地接收.

  7、由於太餓了,飯菜一上來,我便囫圇吞棗吃起來,結果給噎著了

  8、爺爺坐在我面前,和藹可親地對我說:“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圇吞棗亂幹一通。”

  9、學習不能囫圇吞棗而是要精益求精

  10、倘使囫圇吞棗,似乎沒有多大用處。

  11、一飯一粟,來處不易,一本好書的產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們豈可草草讀過,不說對不住作者,就對自己的本身說,也不應囫圇吞棗一般地來讀書。

  12、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13、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14、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15、然而,人們來不及鑑別、吸收和消化,只能採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圇吞棗的辦法,良莠不分,拾起來便用。

  16、在學習前人的東西時,取囫圇吞棗的方法,不能消化並理解其所以然。

  17、那種只有一個籠統說法的囫圇吞棗式的教科書,只能使學生”食而不化”,難以理解。

  18、爺爺也不要求這些,因為他本來就講不明白那些詩,只能讓我囫圇吞棗。

  19、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

  20、如果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讓學生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即使在學生的頭腦裡填塞了一大堆知識,也不可能增進他們的思考力。

  21、我們讀書不要囫圇吞棗,要細細品味其中的好詞好句。他向來做事都是張冠李戴,三心二意。
 

老奸巨猾的典故
含英咀華典故
相關知識
關於囫圇吞棗的典故
囫圇吞棗的典故
囫圇吞棗的幼兒成語典故
囫圇吞棗的寓言故事
囫圇吞棗的故事
有關成語囫圇吞棗的造句
囫圇吞棗的解釋和造句
囫圇吞棗的意思是什麼
囫圇吞棗的意思和造句
囫圇吞棗的反義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