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介紹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有一百多年的辦學經驗。對於喜歡這個學校的學子如何能不好好了解一下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中山大學簡介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立於1924年,現為國家“985工程”大學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同時也是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和廣東省重點建設的廣東省“211工程”高校。
1835年,美國的伯駕醫生在廣州設立醫局,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西醫醫生。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博濟醫院,於1866年設立醫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專科教育機構。1888年,由美國人開設的格致書院在廣州開學。
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將清末以來在廣州地區建立的實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學校,包括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以及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整合為一體,創立國立廣東大學,並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學校於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國立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範等7個學院。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原中山大學的多個院系專業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與嶺南大學相關院系合併,組成新中山大學;同時,兩校的醫學院分出後,另行合併組建專門的醫科院校,後又將廣州的光華醫學院併入,幾經易名,最後定名為中山醫科大學。這兩所同根同源的大學,分別是教育部和衛生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共同繼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山大學和開創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嶺南大學的辦學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大學風格,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進一步地拓寬了學科結構,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
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及學術傳統。柯麟、樑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鍾世藩、毛文書、陳國禎、李紹珍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共有56位一級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任教。學校名家大師薈萃,他們優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學術造詣薰陶著一代代莘莘學子,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許多才華橫溢的畢業生成為了社會各界的傑出人才。
學校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別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佔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佔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佔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佔地3.48平方公里。
一批學科如歷史、哲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數學、生物學、物理、化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在國內的優勢得到了鞏固,特色更加鮮明,有的研究方向已達到了國際水平,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和影響日益增大。
中山大學還利用三期“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專案推進學科的交叉融合。如通過通過臨床常見疾病早期預警和早期診斷研究專案推動臨床與基礎醫學的交叉,通過行政改革與政府治理研究專案推動公共管理與政治學交叉融合,通過粵港澳區域合作專案推動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地理學等交叉融合。這些專案的建設,探索了學科交叉融合機制,在組織跨學科力量針對共同的科學問題開展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同時,學校利用有關重點學科建設專案,根據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支柱產業、新興產業規劃,加強建設新興學科。如通過華南水產養殖動物質量安全與疾病控制生物技術專案發展海洋科學等學科,利用基於華南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的結構改建、篩選及新藥研發專案發展新藥研製等新興學科,進一步整合了學科力量,實現資源共享,佈局和發展了一批面向國家和廣東戰略新興產業的應用學科和工程技術學科,使學科佈局更趨合理,結構更為優化。
當前,中山大學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今後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學校的發展戰略目標是:把中山大學建設成為文理醫工各具特色融合發展,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
中山大學校園容貌
小禮堂
小禮堂由美國克里夫蘭州的華納和史懷士公司的總裁安佈雷·史懷士***機床和天文儀器生產商***出資為嶺南學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會館。1915年動工,1916年建成。為紀念捐贈者,命名為"懷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與夫人宋慶齡到嶺南大學視察,並在校園合影留念。孫中山先生還在懷士堂作長篇演講,勉勵青年學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孫中山紀念銅像
孫中山紀念銅像由孫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莊吉所贈,希望通過紀念銅像宣傳主義。1933年冬奉置於中山大學石碑舊址, 1954年春廣州市政府借置於中山紀念堂,1956年11月12日運至中大現址。
黑石屋
由芝加哥的伊沙貝·布勒斯頓***黑石***夫人出資為擔任過嶺南學堂教務長和嶺南大學校長的鐘榮光博士***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長***修建的寓所。1914年動工。為紀念捐建者,後大家稱之為"黑石屋"。現用作學校招待所。
惺亭
原嶺南大學惺社同學於1928年捐建,為史堅加、區勵周、許耀章三烈士紀念亭。史堅加為辛亥革命烈士,區勵周、許耀章為1925年沙基慘案烈士。現每週週三晚為英語愛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語角。
乙丑進士牌坊
"乙丑進士"牌坊建於明朝崇禎八年***1635***,為表彰天啟年間廣東樑士濟、李斯覺、羅亦儒、吳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進士所建。該牌坊原立於廣州四牌樓。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廣州市政府要拓寬該馬路,欲將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風景區。嶺南大學領遷了這座"乙丑進士"牌坊。原立於格蘭堂***今稱"大鐘樓"***西側,後倒塌。1999年學校在校園中區重立該牌坊。
中山大學
陳寅恪故居
陳寅恪是中國著名學者,語言學家、歷史學家。20世紀50年代後,東南區一號一直是陳教授的住所兼教學課室。《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等名著就是在這裡完成的。
永芳堂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於1990年捐資一千萬元人民幣興建。從上方俯視,永芳堂由對稱的外方內圓的雙曲面組成,前庭舒展的兩翼象徵開放中的國門,直達三樓正廳的室外六十級臺階象徵著國家的發展進步。作為永芳堂建築的組成部分,室外臺階兩側置有近代中國十八先賢銅像雕塑群。
十八先賢銅像
十八先賢銅像位於永芳堂廣場兩側,左側依次為:孫中山***廣東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紹興人***、章炳麟***浙江餘杭人***、梁啟超***廣東新會人***、康有為***廣東南海人***、鄧世昌***廣東番禺人***、黃遵憲***廣東嘉應人***、魏源***湖南邵陽人***、林則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婺縣人***、秋瑾***女,浙江山陰人***、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嚴復***福建候官人***、馮子材***廣西欽州人***、容閎***廣東香山人***、洪秀全***廣東花縣人***。
馬丁堂
現人類學系所在的大樓。1905年動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紅磚砌就,採用鋼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築物。為紀念向嶺南大學前身嶺南學堂捐款的美國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馬丁,命名為"馬丁堂"。1912年5月3日,孫中山先生到嶺南學堂訪問,在馬丁堂前分別與全體教職員和全校師生員工合影,並發表題為《非學問無以建設》的演講。
中大北門廣場
歷史上,由於有中大碼頭至天字碼頭的水上交通,校園內的主要建築均為座南朝北,北門是主校門。中大的標誌物孫中山銅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軸線就像一支筆從珠江伸出,筆尖在南筆膽在北,寓意從珠江源源不斷吸水,即四海精英匯聚中大。後因城市的發展和新港路的開通,南校門逐漸成為主校門。但近年來,南校門的交通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學校整體規劃的需要,北校門得以成為主校門,使校園更富魅力。
廣場主要由牌坊、中徽、中訓及中史等部分組成。牌坊是廣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為古色古香的中國雙層牌樓,是根據中大古牌坊的風格重建的。
中山大學排名
在2012年英國《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排在223位***大陸第八名***,國際聲譽和影響明顯擴大。學校的一批學科在國內和國際學術領域有更大的影響,中山大學在15個學科領域的論文總被引次數進入全球前1%,僅次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位列國內高校第7位。這15個學科領域分別是化學、臨床醫學、物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材料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工程學、植物與動物學、環境/生態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神經與行為科學、數學、微生物學、農業科學和社會科學總論。ESI資料庫共22個學科領域,15個學科領域進入全球前1%,已超過ESI資料庫學科領域三分之二。論文總影響力***總被引次數***達126276篇次,世界排名399位,處於前0.08%的位置;十年間學校ESI論文的篇平均被引次數為7.65,在國內高校排第4,僅次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
“十五”以來,學校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國家973計劃***包括國際重大科學計劃***15項,主持國家863計劃資助專案共118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類專案158項。理工醫科領域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28項,其中,7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7項研究分別獲中華醫學科學獎一、二、三等獎。在人文社科領域,2006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13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專案10項,國家哲學社科基金專案重點及一般專案188項。2011年,學校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專案41項,立項數在全國高校並列第一。“十一五”以來,全校文科共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189項,其中,2006年獲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16項,2007年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1項;2009年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8項,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3項;2011年獲廣東省2008-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5項。
學校立足廣東,面向全國,堅持以科技創新力量推動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進步,不斷加強從“關鍵技術”到“產品”的轉化,初步形成了“以點帶面、重點突出、優勢互補、良性運作”的產學研合作新格局。“十五”以來,學校先後與佛山、揭陽、中山、潮州、湛江、廣州、惠州、深圳、東莞、肇慶、清遠、陽江等12個市建立了校市戰略合作伙伴關係,與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10個,與1000多家企業展開技術研發合作,與40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研發機構;主持或參與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戰略聯盟15個,參與了5個產學研結合示範市***區***、13個產學研結合研發基地和6個產學研結合產業化基地的建設,承擔省部產學研結合專案307項。
人民大學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