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複習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考前複習切忌一步到位,要螺旋式上升,循序漸進,這才符合認識規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

  ***一***

  陋室銘

   理解探究

  1.統領全篇並點明主旨的句子***詞語***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類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靈”的性質。

  3.文章的點題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從居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寫陋室環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由此可知其環境特點是:恬靜雅緻。

  6.寫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語句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鴻儒。用一成語概括室中情景:談笑風生。

  7.寫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語句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前兩句正面實寫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從後兩句反面虛寫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羈絆之情。

  8.以古代名賢自況的語句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與抱負,進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

  10.本文通過描寫陋室,表達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1.《陋室銘》和《愛蓮說》都採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貫穿全篇。

  12.寫出文中的駢句,散句。

  駢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龍”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詞語是:德馨。

  14.本文寫陋室,卻沒有一個表現“陋”字,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 遷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麼?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好壞,而是精神世界的純潔與充實。他們鄙棄功名利祿,不趨炎附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汙,保持著堅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覺其陋。

  2.作者做此銘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負和情操,也流露出諷刺現實的意味。你能看出當時的現實是怎樣的嗎?

  官僚士大夫階層思想庸俗、頹廢,居豪宅,尋歡樂。

  3.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從本文表達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來看,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從他獨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來,使自己與汙濁的社會隔離開來等做法來看,又是消極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二***

  三峽

  【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一詞多義】

  [絕]①沿溯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詞類活用】

  ①乘奔御風[飛奔的馬] ②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③迴清倒影[清波]

  【常見短語】

   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 結構提綱

  總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側重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分特點:***1***夏:水漲流速,交通斷絕。***2***春冬:水退潭清,風景秀麗。***3***秋:水枯氣寒,猿鳴淒涼。***側重寫水:四季不同,風景各異。***

   問題探究

   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 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 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 第一段作者採用了什麼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 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 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麼? 清榮峻茂。

   “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 第四段寫什麼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悽異的特點。

   “漁者歌”有什麼作用?

  說明猿聲淒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 作者為什麼先寫夏水?又為什麼先寫山,後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 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悽婉美

   第一段和後三段是什麼關係?

  總分關係。

   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 文中提到了巫峽,另兩峽是什麼?

  ***三***

  記承天寺夜遊

   整體把握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通過寫“閒”,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將“月”“閒”融為一體,深沈含蓄,精美傳神。

   結構提綱

  欲睡——***月入***——起行——***念***——尋友——漫步——抒意***少閒***

  ↓ ↓ ↓ ↓

  興奮喜悅 轉憂、孤寂 寬慰、樂極 難言之情

   問題探究

  1.“月色入戶”表現了怎樣的情味?

  運用擬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無聊,悄悄進門與他為伴。

  2.“欣然起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3.從“念無與為樂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與誰一同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宵?在這謫居的寂寞中,誰能與我同賞明月?透出憂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結果的句子是什麼?

  遂只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5.為什麼不假思索地去“尋張懷民”?

  同是被貶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從這裡可以看出什麼?

  二人心有靈犀。

  7.“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什麼?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了月光的皎潔、透明。

  “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麼?

  虛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實景: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閒。

  9.寫景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清靜、舒適、愉悅。

  10.想像一下作者與張懷民散步是什麼心情。

  悠閒自得、無憂無慮。

  11.“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複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閒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閒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閒、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12.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麼?

  世人大多熱中名利,為俗務所累。

  13.文中緊扣“閒”字組織文章,“閒人”是點睛之筆,,“閒”表現在何處?***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與“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細。這些都說明是“閒人”。

   拓展延伸

  1.根據本文創作一副對聯。

  例:月色懂人心潛窗入戶,謫人共嬋娟遣憂逐愁

  2.從文中可見當時作者思想怎樣?你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發?

  蘇軾被貶,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遊寺正是消釋抑鬱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託。作者不是沉溺於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本文啟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態去調節自己,樹立進取之心,從而迎來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八年級語文期中複習
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複習資料
相關知識
八年級語文複習資料
人教版初中一年級語文複習資料
湘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複習資料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複習資料提綱
北師大三年級語文複習資料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複習資料_小學三年級語文複習資料總結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複習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複習資料
鄂教版五年級語文複習資料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複習資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