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老師教學反思總結範文
想要提高班級的成績,老師有必要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有利於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一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篇一
本學年度,我擔任初一語文一個班的教學任務。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結合初一學生的特點,我在本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緊緊扣住新課標的要求,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反思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特點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個別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
2、應付老師
這些學生迫於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學過了”的回答;回到家裡騙父母說“在學校完成作業了”或者“老師沒有佈置作業”。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上課簡單記記筆記,課後沒有複習,考試前卻是臨陣抱佛腳,等到考場臨陣發揮。
二、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明確學習目標,讓每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凸顯出來。如教學《塞翁失馬》一課時,師生定下的學習目標:***1***背誦課文,翻譯課文;***2***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理解寓言的寓意;***3***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課堂生活化,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啟用課堂氣氛。如在教學文言文詞語的古今異義時,我向學生介紹“走”在潮汕方言的含義與文言文中的含義是一致的,與現代漢語“跑”的含義一樣。又如在教學《赫爾墨斯與雕像者》一課時,
我問學生如何評價赫爾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這一舉動?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我舉了生活例子:在家裡,兄弟姐妹都在學習,唯獨你看見鄰居在做其他事就走過去觀看,這時父母會怎麼說呀?有學生就回答:“還不趕快去複習!”還有學生說:“正經事不做,跑來這裡幹什麼?”我緊接著學生的話:“對,赫爾墨斯他就是這樣,正經事不做,——他是商人的保護神,可是他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離開工作崗位,結果還是自取其辱。”這樣的例子,使課堂學習效果大大提高了。
三、其他
由於初一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在學習上經常需要老師的“催逼”,但是本學期來我未能經常檢查學生的背誦,讓部分學生偷起懶來。在新的學期,我將擠出更多的時間,多多督促學生,嚴格要求學生。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篇二
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儘量讓每堂課都有琅琅的讀書聲、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資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有創造性實施力,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要對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課時內容具有靈活性,這就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瞭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絡生活,要立足於人的培養,認真反思了多年來的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薰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啟用創造力的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習母語應有別於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儘可能多的實踐的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藉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儘可能多地尊重學生,儘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夥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互動式的學習平臺,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鬆、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動的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教學形式。可以說,建構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語文課程內容,由於地方、學校、教師參與開發,將成為源源不斷、經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語文課程體系,由於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將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篇三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學科,語文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然而,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中學語文教學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為一種應試訓練。這種現狀與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語文教學必須充分展示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
一,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
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瞭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徵。現今的初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他們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緒複雜、情感豐富、對未來充滿幻想、求知慾旺盛、記憶力好、渴望通過學習獲取知識。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穩定、會產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二,養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
初中學生正處於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願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養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
三,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
明確和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為歸宿的特殊過程”***錢夢龍語 ***。因此,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而教師必須改變過去一貫盛行的灌輸和強制式教學,挖掘課文中的情趣特點,採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度,靈活運用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活躍起來
四,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
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 ,學生會從中受到薰陶、感染、啟迪並有所感悟,潛能和創造性才得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對教學傾注的熱情,體驗教學內容的確切及教師心情的激動、愉快等。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還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而學習的質量,則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佔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生在課堂中木然置之,毫無反應,對學習內容採取漠然置之的態度,整個課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完整獨立的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容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就需要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初一數學學生學習總結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