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知識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中我們需要學習那些重要的知識點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一、課文內容梳理

  《紫藤蘿瀑布》一文的作者宗璞女士偶然在家鄉見到開得很旺盛的紫藤蘿,心情感到十分舒服,淡化了弟弟離去的悲痛,感到生命的頑強、永恆和美好。

  《一棵小桃樹》是賈平凹對自己成長的隱喻,艱難但倔強;同時也寄託了作者對關心呵護“我”成長的奶奶的感激與懷念。

  《外國詩二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是兩首新詩。雖然主題是關於人生的,但也與成長有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應當背下來。在《未選擇的路》中,可以適當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問題,瞭解詩歌中的象徵手法。

  二、單元字詞彙總

  17.紫藤蘿瀑布

  終極:終點。

  繁密:多而密。

  佇zhù立:久立,長時間地站著。

  凝níng望:凝神而望。

  蜂圍蝶陣

  仙露瓊qióng漿:古代傳說中神仙所喝的美酒。比喻酒非常鮮美;後來指極少,不多見。

  盤虯qiú臥龍:形容枝幹彎彎曲曲、蒼勁有力。

  迸bèng濺jiàn:向四處飛濺。

  伶líng仃dīng:瘦弱無力的樣子。

  忍俊jùn不禁jīn: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沉澱

  遺憾:這裡指不稱心。

  索性:表示直截了當;乾脆。

  枯槐:枯死了的槐樹。

  依傍:依靠。

  18.一棵小桃樹

  褪盡:指年齡、顏色、物體、歲月等消散、消失、褪散。

  傲慢:看不起人,對人怠慢,沒有禮貌。

  矜持:自鳴得意;自負。

  孱càn頭:稱呼軟弱無能的人。

  猥wěi瑣:***容貌、舉動***庸俗不大方。

  禍不單行:表示不幸的事接連發生。

  懺悔:認識了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並決心改正。

  19.外國詩二首

  鎮zhèn靜:情緒穩定或平靜。

  憂鬱yù:憂傷、愁悶。

  瞬shùn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霎時,剎那。

  懷戀:動詞,懷念依戀。

  人跡:人的足跡。

  涉shè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範圍。

  萋qī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幽寂jì: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

  ***二***

  ***一***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然而涕下!

  譯文:追憶歷史,我無緣拜會那些求賢若渴的古代君主;嚮往未來,我更為不能生逢曠世明君而萬分擔憂。一想到天地的廣闊無邊與永恆不息,就浩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弔古傷今,我怎能不憂從中來、潸然淚下呢!

  賞析:《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卻不為武則天採納,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巨集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詩之取勝,途徑非一。有以詞藻勝的,有以神韻勝的,有以意境勝的,有以氣勢勝的,……取勝之途不同,欣賞的角度也就不一樣。《登幽州臺歌》純以氣勢取勝,詩裡有一股鬱勃迴盪之氣,這股氣挾著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歷史情懷,以不可阻遏之勢噴放出來,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我們如能反覆涵詠、反覆吟誦,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氣勢,得到藝術的享受。

  容易出現的錯別字:悠悠***幽幽*** 愴***倉***

  ***二***望 嶽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五嶽之首的泰山到底怎麼樣呢?在古代齊、魯兩國的國***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蒼翠的青色。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極力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故感到眼角幾乎要裂開。我一定要登臨泰山極頂,俯瞰群山,它們都將變得那麼渺小。

  賞析:本詩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第二句的“齊魯青未了”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現山勢坐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四兩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鍾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裡了,一個“鍾”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並由靜轉動。“蕩胸生曾雲”描寫山腰雲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像一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頂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頂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後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誦不絕。

  容易出現的錯別字:曾***層*** 眥 凌***臨***

  ***三***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賞析: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高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對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容易出現的錯別字:自***只*** 身***生***

  ***三***

  ***四***遊山西村

  陸 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渾濁,在豐收的年景裡待客菜餚非常豐足。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時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儲存。

  今後如果還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一定拄著柺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賞析:這是一首記遊抒情詩,是陸游的名篇之一。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臘月所釀的酒。豚,是小豬,這裡指豬肉。足雞豚,指菜餚豐足。說農家酒味雖薄,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讚賞。

  頷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緻。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迴路轉、撲朔迷離,出路難尋。於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捨,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後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裡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範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頸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農家祭社祈年,滿懷對豐收的期待。陸游在這裡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讚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並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尾聯“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即隨時。詩人已“遊”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後的村莊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於是這兩句詩從胸中自然流出:但願從今以後,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被投降派彈劾罷歸故里,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詩人於家鄉淳樸的生活之中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閒適,卻未能忘情國事。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遊之境恰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遊”字,而處處切“遊”字,遊興十足,遊意不盡;又層次分明。尤其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五***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賞析:“浩蕩離愁白日斜”,“浩蕩”,廣大無邊。“白日斜”,夕陽西斜。龔自珍報國無門,終於辭官迴歸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悶的。詩中用“浩蕩”來形容離愁,說明愁緒之深。這個“愁”不是個人私怨,而是對國事的憂慮,愛國之心顯而易見。“浩蕩離愁”又用夕陽西斜來烘托,更為愁緒抹上一重濃濃的色彩。

  “吟鞭東指即天涯”一句是說甩響馬鞭,奔向遙遠的地方。才離京城何來“天涯”呢?這是作者的心態所致。因為這次離京意味著告別朝廷,遠離仕途,不再回來了,所以作者產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緒。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落花。“紅”,比喻理想與信念。“落紅”,是作者自比脫離官場。這兩句詩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寫“落花”,花雖落但仍然依戀故枝,心繫故枝,並且要化成泥土滋養故枝,實際上是藉以表露詩人的情懷。詩人雖然像一朵落花辭別故枝一樣地離別了京師,但他並不是無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龔自珍對當時社會現實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明知前途困難重重,他仍執著地“化作春泥更護花”,這種對理想的堅定追求,高度的愛國熱忱,崇高的獻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容易出現的錯別字:涯***崖*** 作***做***

  【練習鞏固】

  1.《登幽州臺歌》中表達陳子昂懷才不遇的詩句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2.《登幽州臺歌》中抒發詩人獨立於悠悠天地間,孤獨寂寞之情的詩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望嶽》中,“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寫出了泰山山勢雄峻高大、景色秀麗。

  4.《望嶽》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5.《登飛來峰》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句表現詩人不畏艱難,極具深刻哲理。

  6.“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此句不僅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而且蘊意深刻,常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

  7.龔自珍在《己亥雜詩***其五***》中,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知識點
七年級上冊語文必記重點知識點
相關知識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知識點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名校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檢測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