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學下教學設計
七年級生物教師研製教學設計,是為了加強課堂教學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編的,大家快來看看吧。
七年級生物下教學設計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學目標
1.以自主性學習形式學習設計實驗方案。
2.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3.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4.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觀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分析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難點:理解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其功能是相適應的。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錄影:醫院外科診室的幾個不同出血狀況的病人,醫生採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
提問:你們看到了幾種出血現象?醫生為什麼對不同出血症狀的病人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法?
2.講授新課
2.1提出問題:
想知道人體有幾種血管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情況如何?
2.2實驗題目: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情況。
仔細閱讀課本P64—65,各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材料用具提出問題:為什麼要用尾鰭色素少的小魚?換成尾鰭色素深的行不行?
提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正確選擇實驗材料。
2.2.1方法步驟
操作過程中同組的同學要相互合作,針對小組討論的問題,做出不同的嘗試,會看到不同的實驗效果。觀察過程中,要不斷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魚鰓溼潤。如果實驗時間太長,要換小魚,繼續實驗。
2.2.2提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能滿足於觀察到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還要注意移動培養皿,儘可能觀察到小魚尾鰭末端,找到毛細血管,***識別出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然後邊觀察邊移動培養皿,根據血流情況,分別找到小動脈和小靜脈。
2.2.3表達交流
各小組選代表交流本組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用什麼方法解決,實驗中看到了幾種血管,血管內血流速度如何,並討論課本P65的討論題。
2.2.4總結: 觀察到三種不同的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2.4.1動脈
結構特點:管壁較厚,彈性大,管內血流速度快。
功能: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
2.2.4.2觀察課本P66圖Ⅳ—35,結合實驗結果總結出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
思考:毛細血管有何功能?總結出毛細血管的功能。
提示:重點觀察管壁、血流速度、管大小,紅細胞單行通過、物質交換過程。
2.2.4.3靜脈
結構特點:管壁較薄、彈性小、管內血流速度慢。
功能: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
靜脈瓣:防止血液倒流。
首先觀看自己手的“青筋”,並用手觸控,比較與觸控動脈的感覺有何不同?
分析“靜脈瓣”。思考課本P67第2題。
小組討論後選代表回答。***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
3.歸納總結
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結構與功能的特點。
各小組討淪,合作設計出一份歸納表格,哪個小組做得又快又準又全面。
小組評價。
指導和及時評價。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和資訊
各小組選代表展示所收集到的有關血管疾病的資料和資訊。
及時鼓勵。引導學生健康地生活。
教學反思
初中生物思維導圖策略優化
思維導圖這一圖式工具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既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還保證了生物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當前,思維導圖策略已然成為提高課堂有效性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再加上思維導圖策略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被廣泛應用到教學中.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重要性
1.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開始運用思維導圖策略來優化生物教學.思維導圖策略的應用,讓學生慢慢養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掌握了學習生物的方法.不管是在預習環節,還是複習環節,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長此發展下去,學生因為成績的提高,對生物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學生而言,其要綜合整理自身以前所學的知識,尋找知識點與知識點間的相同處,形成完整的、系統的知識框架體系.在系統的知識框架體系的影響下,學生很快形成了發散性思維.通過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會運用自身的發散性思維來將所學的知識銜接起來,此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效率
與其他學科相比較,生物這門學科有著屬於自身的特徵,即:每一章節內容都配有圖解畫面,由此可見,要想學好生物這門學科,學生自身既要具備識圖能力,還要具備用圖能力.現階段,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初中生物教學中,便於學生有方向、有目的的學習,也便於學生有規律的記憶生物知識.同時,思維導圖的運用有助於學生掌握學習生物這門學科的訣竅,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效率.當學生自身能夠理清出每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之後,學生會有針對性的做練習題,這對提高學生的生物成績大有裨益.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策略
1.預習環節中運用思維導圖
在預習環節中,生物教師該如何運用思維導圖策略呢?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內的成員一起預習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找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並畫出與課程內容相符合的導圖.然而在實際製作導圖的過程中,每個小組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他們要將問題一一記錄下來,並且帶著問題進入到本節課中.這樣做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有目的地聽講.比如:在“生態系統”教學中,在上課之前,教師要給學生留出預習時間,讓學生自主預習,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在學生自主預習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1***生態系統的概念;***2***生態系統的四種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及相互關係;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特點及兩者的區別與聯絡.而教學難點則是:***1***生態系統的的概念;***2***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間的區別與聯絡;***3***食物鏈的書寫.當學生明確了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之後,其要結合生態系統的特徵正確書寫出食物鏈,並分析食物鏈與食物網之間的區別與聯絡.但是在製作食物鏈導圖的時候,每個小組都會遇到問題,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課堂中,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
2.課堂講解中運用思維導圖
在課堂講解中運用思維導圖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思維導圖的核心在於將某一個知識點作為主線,引發出與該知識點相關聯的內容,幫助學生鞏固之前所學的內容.比如:在“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中,教師要將動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知識點作為主線,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在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中,學生對組織、器官、系統等概念有了一定知識基礎,對高等動物的結構層次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在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中,教師從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出發,讓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通過這樣做學生將動物體的結構層次與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相對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又加深了學生對以前所學知識的記憶.另一方面,根據知識構建思維導圖,便於學生分清教學重點.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將講解思維導圖的建立作為第一教學任務,確保每位學生都掌握了思維導圖的要點、思維導圖的具體畫法.當學生初步瞭解了思維導圖之後,教師就可以將思維導圖正式運用課堂講解中,以此將知識點更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通過運用思維導圖,既便於學生思考問題,又為學生學習指明瞭方向.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學生會藉助此方法來做好課堂筆記,並且養成記錄的好習慣.在複習每章節知識點的時候,學生也會自主構建思維導圖,以此來直觀、清晰的瞭解每章節的知識點,瞭解章節與章節之間的聯絡.比如:在“生物圈”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將生物圈的思維導圖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了解到生物圈的範圍,便於學生理解生物圈這一概念.在本節課教學中,如果教師不運用思維導圖,那麼學生對該知識的認識較為混亂,最終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為此,教師要巧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每個知識點.
3.練習環節中運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策略本身具有明顯的優勢,教師要抓住這一優勢,以此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製作、完善導圖的過程中,學生能有效銜接起每節課的知識點,也便於學生準確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當老師講解完新知識點之後,教師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練習時間,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安排各種各樣的練習題,讓學生自主分析題目、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4.解答環節中運用思維導圖
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教師要將思維導圖中的內容作為參考依據,設計不同的問題,引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只有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擴充套件,學生才可以發現知識與知識間所隱含的內在聯絡,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綜上所述,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運用思維導圖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思維導圖的運用符合了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提高了初中生物課堂的質量.但是教師不能隨意運用思維導圖,而是要有針對、有目的地運用,發揮思維導圖策略的優勢,讓思維導圖策略日益完善起來.
作者:張亞林 單位:江蘇省阜寧縣碩集初級中學
初中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