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權與蜀國之間的趣聞
有人問:在三國中,如果劉備聽黃權的話,蜀國還會不會這麼慘?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黃權,字橫公,是如今四川閬中人,在他年輕時候,他曾經擔任郡吏一職,後來被劉璋看中,任命為主薄。在公元211年,橫公向劉璋諫言道“萬萬不可讓劉備入蜀。”聽完橫公的諫言後,劉璋非但不採納其諫言,反而讓法正等人去迎接劉備,更進一步的是劉璋將橫公外放為廣漢長***廣漢***。這便是黃權與劉備結下的第一道“樑子。”
在《三國演義》一書裡,黃權原本是劉璋部將,因對劉璋勸諫說,不要讓劉備進入蜀,劉璋與橫公心生芥蒂,將其外放至廣漢。但是,當劉備攻打劉璋時,黃橫公作為劉璋的軍師為其謀戰略以此來抵抗劉備的攻擊。而等到益州***時,黃橫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劉備親自前往他的府邸請他,他才投降,經過劉備的勸說,轉而為劉備做事。到後來劉備坐上帝王之位,向東吳進行討伐,黃權也像向劉璋勸諫一樣向劉備諫言,劉備也和劉璋一樣並不聽從其諫言。可惜的是,劉備在經過夷陵這一戰的慘敗後,黃權被吳兵攔截在江北岸,想要走但卻無路可走,在這種情況下,黃權逼迫無奈而向曹魏投降。黃橫公這個人才啊,十分受魏王的愛戴,聽說橫公投靠曹魏後,魏王十分高興,於是將黃權任命為鎮南。一開始,黃橫公十分堅決的拒絕了魏王的好意,橫公認為他依舊是蜀漢的人,但無奈於形勢所逼,最後還是擔任了鎮南一職。
而這一切的導火索都是因為——夷陵之戰
這次戰爭發生在三國時期,具體來說應該是在劉備稱帝后的三個月內,這是劉先主對東吳發起的一場特大規模的戰役。這場戰爭發生劉備當坐上帝王之位的三個月後,也就是章武元年的7月。劉備以替其兄弟關羽復仇為藉口,親自帶領兵將向東征伐東吳。在孫權求和失敗後,為了避免雙方作戰,費兵力和勞力,則決定同時也向曹魏求和。另一面孫權也派遣陸遜率軍應對蜀漢軍。巧妙的是,陸遜採用勞逸結合的戰術,成功的抵擋住了來勢洶洶的蜀漢軍。繼而在章武二年八月份左右,在夷陵附近地區打敗了劉備親自率領的蜀漢軍。而此次戰役的大敗,也是關羽在失去荊州後,另一件讓蜀漢元氣大傷的事件之一。同時本次戰役也被評價為我國古代戰爭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一次成功抵禦外敵戰爭,也是較為成功,記錄比較完善的一場歷史上的戰爭,在三國時期,本次戰役也是最著名的“三大戰役”的中的最後一場,
戰爭也是是一方面的原因,然而分析一下劉備的性格特點我們也能從此看出其這樣說的原因。
劉備,作為一個帝王,其廣闊的胸襟和親賢愛士的性格特點,是讓其能夠坐上帝王之位的關鍵所在。儘管先主出生於市井,但他愛好學習,適時而生,對於機遇能夠很好的把握住,加之,其對於能人志士,可以不在乎其過往,只要是有志向有理想的人士他都能中用,也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人,所以對於黃橫公,這麼個半路來的人,他也能夠不計前嫌的任用他。而在夷陵之戰,劉備錯誤的沒有采納橫公的諫言,這成為導致此次大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劉備作為一個帝王,其內心一直覺得愧對於橫公。
更加之,劉先主在作戰是判斷失誤,切斷了南北戰線的道路,黃橫公回到蜀漢的道路也被陸遜的軍隊所切斷,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前路後路都被切斷,橫公要不投降要不戰死或者餓死,橫公作為一個智士,戰死或者餓死都不是其最好的選擇,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只有投降這一條道路才是他最好的一個選擇,所以橫公的棄蜀投魏,也是先主覺得辜負橫公的地方。橫公到了魏國後,各種關於先主的流言蜚語傳到魏國再傳入橫公耳中,但橫公對此也是不予理睬,聽過便罷,他不僅沒有對劉備任意加以評判,甚至對蜀國也是連一句詆譭的話語都沒有,橫公到了魏國一年後,先主去世,當時魏國舉國歡慶,橫公卻沒有一絲絲的開心,從此也看出劉黃二人之間的情誼並不假,黃橫公也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一刻為蜀國人,一生則為蜀國魂。
劉先主最後能說出此番話語,也足以顯示其對黃橫公的重視,歷史既然已經成為歷史,表示這段故事已經過去,而先主的真正的心思我們也無從考證,作為後人,我們也只能通過對一些歷史事實和傳記的記載從中分析出當時先主大概的一個心境,從一些故事碎片中揣測他們的情誼。
黃權簡介:
黃權***?-240年4月***,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後歸曹魏。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被州牧劉璋召為主薄。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劉璋敗,才降劉備,被拜為偏。建計取漢中,拜護軍。劉備為漢中王,仍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及劉備稱帝,將伐吳,黃權勸諫而不納。以其為鎮北,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劉備伐吳敗還,而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賞識,拜鎮南,封育陽侯,加侍中,使同車陪乘。後領益州刺史,進駐河南。景初三年***239年***,遷車騎、儀同三司。正始元年***240年***去世,諡景侯。
后羿射日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