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茶文化的歷史發展底蘊
貴州的茶文化豐富多彩,那麼你們知道貴州茶文化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貴州茶文化的歷史發展,一起來看看。
貴州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從史料記載來看:漢代,貴州茶已經成為有名的土特產品,並出現了茶樹種植園的記載。晉朝傅撰在《七誨》中,記載了當時八種珍貴的特產,“浦桃、宛柰、齊柿、燕慄、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其中的“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黔滇一帶所產之茶,南中相當於現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三省。說明當時貴州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為有名的土特產品。《史記·貨殖列傳》也記載了漢武帝時,巴蜀的茶葉被運到甘肅武都出售。當時的巴郡包括今貴州境的道真、務川、德江、習水等縣。《貴州古代史》多處記載了濮苗民族將烹煮技術運用於茶葉加工之中,使飲茶成為了古黔人民普遍的待客之道;還記載“在夜郎市場上,除了僰僮、笮馬、髦牛之外,還有構醬、荼、蜜、雌黃、丹砂等商品,商業較發達,市場是相當繁榮的。”當地人自擂茶、油茶的製作中,將飲茶與吃茶結合起來,變飲茶為喝油茶、吃擂茶,既養生又治病,很快在少數民族地區形成風尚。《華陽國志·南中志》雲:“平夷縣,郡治,津、安樂水。山出茶蜜。”唐蒙在經過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構醬和荼蜜作為農副產品在市場上出售。
1000多年前,陸羽在《茶經》中記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這裡說的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即都是今天貴州省所屬地域。宋代著名文人黃庭堅在貴州遊玩品飲名茶都濡月兔後,曾作一首茶詞讚美貴州當時的名茶都濡月兔“品高”、“春味長”和“焙香”。都濡是在今天務川縣內。
從自然環境來看:中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是世界公認的茶葉原產地。貴州是國內唯一兼具“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條件的原生態茶區。茶葉優異品質的形成,與空氣、溫度、光照、土壤等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海拔較高,氣壓也就較低,極有利於茶葉芳香油的形成。同時,貴州大部分地區一年四季常常雲霧瀰漫,這正好適合茶樹的耐陰習性。而貴州土壤主要為酸性,質地疏鬆,排水性好,並有20多個縣的土壤富含硒、鋅、思等微量元素。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在古代漢語中表明茶字含義的多個漢字,與貴州山地今少數民族方言有關聯。荼、苦荼、檟、蔎、荈、詫、茗、皋蘆、鍋蘆等古代代表茶的漢字,中外學者認為與貴州山地少數民族的方言有關。貴州苗族的茶字方言有幾種發音:西部高寒山區織金平橋苗族稱茶為“阿沱”;黔西南州貞豐縣坡柳苗族稱茶為“將”;安順苗族稱茶為“及”;黔南貴定、龍裡、惠水三縣交界處苗嶺主峰雲霧山地哈爬苗稱茶為“幾”;遵義地區湄潭矛坪山地部分苗族稱茶為“刷”。黔南布依族叫茶為“荈”、“改”之音;黔西南州貞豐布依族稱茶為“殺”。黔東南州黎平侗族稱茶為“謝”,安順仲家稱茶為“者”。盤縣老廠彝家稱茶為“爬拖”。日本著名茶學專家橋本實在近著《茶樹的起源》中寫道:“居住在湖南、貴州山地的少數民族土家族,其發音為‘tujia’,與中國茶的古字‘荼’、‘檟’的發音相近,似可以認為中國茶的發源地在這一帶。”
從物質遺存來看:野生大茶樹在黔北赤水河流域和黔西南沿南北盤江及紅水河各地多有發現,但其中也有許多是栽培型的或是栽培後拋荒的大茶樹。1980年7月,在晴隆縣發現的一枚茶籽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地化所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鑑定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萬年,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現,奠定了貴州是茶樹起源、茶樹原產地最有說服力的實物佐證。在晴隆縣境內發現有大茶樹、紅茶樹、紅藥紅山茶樹、紅瘤果茶樹、大苦茶樹、白花茶樹等珍稀古茶樹品種。在與晴隆相鄰的普安縣普白大箐原始森林中,發現有被專家認定為至今還存在的茶樹活化石“白茶”品種。在貴州,樹齡上千年的古茶樹近千株,最大的古茶樹直徑約170-180釐米,在國內極為罕見,是珍貴的古茶樹庫源;以上考證,雄辯地說明了貴州不僅是古茶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名符其實的“古茶之鄉”。
從茶市交易看:貴州有貢茶20餘隻,現存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在貴定縣雲霧鎮鳥王村關口寨的貢茶碑。經現代茶學大師吳覺農依據古地質、古生物、古氣候、古人類及近代考古和茶學研究成果顯示,地處西南腹地的貴州高原,不僅是人類最早的活動地域和古生物的安詳地,而且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和茶文化發祥地。貴州茶葉科學研究所茶文化專家張其生從清代王褒的《童約》中發現有“夜郎茶市”的記載。
四川武陽茶市曾是茶學界認可的中國最早的茶市,而張其生的這一發現證明了夜郎茶市比四川的武陽茶市還要早76年。這充分說明,貴州作為古夜郎國的中心地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茶葉交易市場。
從民俗民間茶文化看貴州茶文化資源豐富多彩,茶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辛亥革命以前,貴州山區都是被主流文化邊緣化的角落。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島,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說。在其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也創作、繼承、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化。17個世居少數民族發現、利用茶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在這些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禮、禮儀、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貴州土著居民獨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間茶文化。貴州的土著居民也創作、繼承、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因為民族的獨特性,也使得這些茶文化獨具特色,不可複製。在這些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茶在各領域被廣泛利用,包括了茶在宗教、祭祀、婚禮、禮儀、社交等方面的利用,這就形成了貴州土著居民獨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間茶文化。黔東南月亮山一帶的苗族鼎罐茶,黔西南晴隆、普安一帶的苗族擂茶,印江的土家族罐罐茶,像黔北婚禮中的“放信茶”、務川家有喜事時的“討茶”、各地的“吃油茶”等等,都有著很好的旅遊利用價值。
各民族同胞在長期的茶葉生產和飲用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創造了許多及富於民族特色的茶禮和茶俗,諸如客來敬茶、淺茶滿酒、鳳凰三點頭、捂碗謝茶、三茶三禮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創新特色的茶禮;而說親茶、十五茶、退茶、訂婚茶、洞房茶、合合茶、新娘茶、打油茶、罐罐茶、祭祖茶、喬遷茶、過路茶、娘娘茶等,不僅體現了各民族長期形成的有積極意義的茶俗,還活躍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從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看: 20世紀30年代末,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開啟了貴州茶產業的大門,翻開了中國近現代茶葉發展史的新篇章。現儲存完好的中國最早的茶工業化遺址和茶葉機械化生產線,都有著很高的茶文化開發與利用價值。儲存較為完整的木製紅茶生產線、民間木製茶機具、不同時期的各類現代金屬茶機具、不同時期的各種茶葉包裝盒及樣品、標本、圖片、手稿等成千上萬件茶文物,其數量之大、品種之多、儲存完好度,十分罕見。有上世紀40年代被我國資深茶學家李聯標先生採集的務川大茶樹標本,還有大量50年代至80年代儲存下來的茶機具,茶葉科研成果文獻、茶葉產品包裝、發明創造的若干獎項等達200餘件。民國中央實驗茶場使湄潭在以後數十年一度成為中國現代茶業科研種植與推廣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國現代茶葉和貴州當代的歷史性和基礎性地位。
在20世紀40年代,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達七年之久,其間在湄潭的蘇步青、劉淦芝、江問漁等成立了“湄江吟社”,常聚在一起,品茶論道,詩詞唱和,留下了200餘首傳世佳作,其中茶詩就有60餘首。浙江大學教務處所用的湄潭文廟是至今儲存得最完好的貴州三大文廟之一,很具有觀賞性。
中國最大的壺型象形建築——— 天下第一壺,是湄潭投資三千餘萬元在縣城火焰山上建造的巨型茶壺茶杯,已載入吉尼斯紀錄。雖屬現代建築,但造型獨特,依山憑江,巍然屹立,十分壯觀。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是已形成的景觀。
從現代貴州茶文化看悠久的黔茶歷史和現代化的黔茶產業,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黔茶文化。幾千年來,無數騷人墨客和大批的飲茶愛好者,留下了數以萬計的茶詩、茶詞、茶賦、茶歌、茶聯、茶故事等文人作品和民間文學作品。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浙江大學西遷湄潭的教授學者組成的《湄江吟社》創作的150多首茶詩,更是貴州茶文化的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學者主編的《中國茶典》被著名茶屆泰斗陳櫞評價為“空間的史略,為中國茶與文化的好史書”。
2005年9月,由貴州日報報業集團西部開發報主辦,集中反映貴州茶發展的《茶週刊》創刊。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闡述貴州茶文化的各類文章和專著不斷湧現。除大量文章的撰寫,推動著茶文化的發展之外,這公開出版的書籍也不少。影響較大的有:
湄潭縣政協副主席周開迅主編的《茶的途程》,2010年由貴州科技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貴州茶文化研究會牽頭編寫的《貴州茶》,2009年7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貴州省農廣校牽頭編寫的《貴州茶文化》,2009年11月由珠海出版社出版,該書為茶葉中專學生,從茶人員,農技幹部學習培訓教材。
省政協原副主席李金順編著的《黔山茶話》,2010年5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以散文的筆調,介紹有關貴州茶的的若干史料,具有較強的可讀性。類似書籍的大量出版,不僅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多彩。
歷時兩年多編撰,2012年8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貴州茶百科全書》是一本關於貴州茶知識與茶資料相對專業的百科全書。內容包括黔茶地理、黔茶歷史、黔茶科技、黔茶製作、黔茶產品、黔茶企業、黔茶營銷、黔茶品飲、黔茶科研與教育、黔茶標準、黔茶文化等,該書附錄了黔茶大事記和中國茶與世界茶。
以各類文學形式,反映茶人生活及茶界活動的電視片、小說、散文,特別是詩歌、楹聯作品,不僅數量多,範圍廣,有些作品在質量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據不完全的統計,近5年來創作的茶詩,茶楹聯,茶散文不下萬首***幅、篇***,蒐集整理的茶故事也很可觀。
在文藝作品集裡,作家趙劍平主編的《茶說遵義》,2010年10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由湄潭縣茶文化研究會,西部開發報茶週刊組織編寫的茶詩詞選集《茶國行吟》已於 2010年10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些書籍的出版,促進了廣大茶人和文藝創作者的積極性,以貴州茶為主題的詩歌,楹聯、書畫、散文作品大量湧現,掀起了群眾性的創作熱潮。使得貴州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繁榮。
貴州茶文化的歷史底蘊
1、貴州高原是世界古茶樹的主要起源地。1980年,貴州茶葉科研人員在晴隆縣和普安縣交界處發現的一粒茶籽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地化所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鑑定,確認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萬年,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發現,顯示了貴州古茶樹的久遠歷史,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浙江蕭山跨湖橋出土的茶籽化石,只是7000年前的遺存,與貴州出土的茶籽化石,相距近百萬年。關於茶樹的起源地,我國茶葉界老前輩、原浙江農業大學莊晚芳教授也認為:“在川貴滇交界山區,少數民族已開始採用植物為飲料的同時採用了茶葉。由於植物特徵的變異性,橫斷山脈至大婁山脈的山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區域,其他可作為演化地區。”我國茶葉界著名老前輩、原農業部副部長、當代茶聖吳覺農等人在《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一文說:“全世界一致公認:茶樹最初為中國人發現,茶葉最先為中國人飲用,茶樹最早為中國人栽培,茶樹植物原產於中國。這早已成為定論。在十九世紀以前,從沒有發生過任何爭論。日本人雖然提出過不同意見,但最後還是同意,茶樹的生長,出於一源,而原產地就在中國的西南地區。”我省著名茶樹專家劉其志等,還從茶的植物進化系統與古生物學、古氣候學、古地理學的大量資料的研究中,根據茶樹進化過程的新陳代謝型別由簡單到複雜的進化規律,進一步論述了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在西南地臺,即黔、滇、桂地臺向穴處。
2、在古人類中,古黔濮苗民族,是貴州茶葉利用和飲用的開拓者。貴州山地大量的天然溶洞,為古人類提供了良好的簡便的棲息場所;各種動植物資源,為古人類提供了豐厚的食物;大面積碳酸鹽巖出露,為古人類打製各種石器,提供了方便。黔西縣觀音洞出土的多達4000餘件石製品和23種動物化石,普定縣穿洞出土的近千件骨角器,讓我們認識到早在24萬年前,在貴州高原這塊神奇多彩的土地上,便已活躍著古人類的身影。貴州高原先後發掘的化石中,還有屬於早期智人階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屬於晚期的智人,稱為穿洞人和興義人。這些古人類,與早在100多萬年前就已大面積繁茂的茶樹同生共長。他們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漸認識了茶。據史料記載,貴州在夏朝以前,稱赤水,殷周時稱鬼方,春秋初期稱南蠻。有眾多方國,zāngkē國最大,首府夜郎邑。戰國時,夜郎日漸強盛,並又形成了夜郎國。據《貴州古代史》載:“建立zāngkē國的民族,當是西南古老的土著濮人。”即今天仡佬族的先民。就是他們,在遠古年代,不斷開拓著貴州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也不斷讓原產地的茶葉得到利用和開發。據史料記載,早在商周時,西南夷中的濮人已種茶和利用茶。《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當時,今貴州北面的幾個縣,如務川、德江、沿河、正安等縣,即為巴蜀轄地,既然當時茶葉已經成為進獻給周武王的貢品,或者叫禮品,可見當時的濮人,不僅發現了茶,而且能夠製作出味美可口的好茶,否則是不可能作為貢品或禮品,進獻給周武王的。
3、漢代,貴州綠茶已經成為有名的土特產品,並出現了茶樹種植園的記載。據晉?傅撰《七誨》,在敘述當時各地的名特產品時,提到了“南中茶子”。作為古代地理名詞,南中相當於現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三省。三國以蜀漢為根據地,故指巴蜀以南之地為南中。這一句說南中產茶子,自然也就產茶。據莊晚芳的解釋:“當時種茶樹,要到南中去選取茶子,這是可信的。當時茶樹種植未廣,而南中這一廣大地區是茶樹起源地,茶品好。”這說明,當時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為有名的土特產品。又《華陽國志?巴志》還記有“園有芳ruò,香茗。”武王克殷後的巴國,包括今四川南川以西,貴州桐梓以北地區。這又說明,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後的800年間,貴州北面幾個縣不僅已經能夠生產好茶,而且開始出現種植茶樹的茶園。
貴州茶文化的介紹
中國是世界上種茶、製茶和飲茶最早的國家,而貴州又是中國種茶、製茶和飲茶最早的地區之一。茶又是中華民族的“國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元,普及於明清,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
貴州高原被古生物專家稱為“化石王國”,1980年7月13日發現了屹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發現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現,奠定了貴州是茶樹起源、茶樹原產地最有說服力的實物佐證。茶籽化石在晴隆的發現,不僅僅是貴州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是稀世之寶。
貴州是一個茶樹品種資源寶庫。是一個茶品種最多的省份。全國270種茶樹資源,僅湄潭縣就佔了163種。這是1939年至1949年全國展開茶葉資源調查時得出的結論。貴州山高,氣候溫暖多霧,無汙染,茶葉品質自然極佳,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使貴州幾乎縣縣產好茶,好多地區在唐、明、清時代都是朝廷貢茶。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和無數的飲茶愛好者,留下了數以萬計的茶詩、茶詞、茶賦、茶歌、茶聯、茶故事、茶謎語、茶諺語等文人作品和民間文學作品。
各民族同胞在長期的茶葉生產和飲用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創造了許多及富於民族特色的茶禮和茶俗,諸如客來敬茶、淺茶滿酒、鳳凰三點頭、捂碗謝茶、三茶三禮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創新特色的茶禮,不僅體現了各民族長期形成的有積極意義的茶俗,還活躍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從民俗民間茶文化看貴州茶文化資源豐富多彩,茶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辛亥革命以前,貴州山區都是被主流文化邊緣化的角落。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島,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說。在其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也創作、繼承、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化。
17個世居少數民族發現、利用茶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在這些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禮、禮儀、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貴州土著居民獨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間茶文化。
猜你感興趣:
1.對湄潭茶文化的描述
2.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3.關於中國茶道的發展歷史
4.茶文化傳播的歷史探索
5.茶文化的調研報告範文
6.遵義歷史文化簡介
貴州茶文化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