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是怎麼死的
郁達夫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一位文學家,郁達夫死亡之謎,至今仍未解開。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曾經一名日本憲兵承認郁達夫已慘遭迫害,這名日本憲兵並指出他們掩埋郁達夫的屍身的地方。後來研究郁達夫經歷的工作者,幾乎翻遍了新加坡都沒有找到郁達夫的骨骸。
1945年8月29日,本在房間中和好友商量事情的郁達夫被人騙了出去。後來,郁達夫一直處於失蹤狀態,等到半個月之後,有訊息稱郁達夫已經被日本憲兵所槍殺。關於郁達夫被殺害的訊息傳遍了東南亞和中國,大家都對,充滿了疑慮、有人說,日本憲兵得知了郁達夫真實身份,所以將他滅口,也有人猜測,郁達夫之死會不會與戴笠相關。
郁達夫和王映霞成婚之後,戴笠一直對王映霞展開了猛烈的攻勢。郁達夫在福建時候,還不知道王映霞與戴笠之間的情感糾葛,等他知道後,王映霞已經愛上了戴笠。郁達夫為了斬斷王映霞與戴笠的糾葛,便帶著王映霞前往新加坡生活。
1939年,郁達夫曾寫《毀家詩紀》一文,而後在報刊《大風》上公開發表。他暗指出戴笠破壞自己家庭的行為,言詞之間流露出對戴笠的憎恨之情。郁達夫曾要求將這篇文章寄給蔣介石和于右任等國民黨要人,希望以輿論壓力來譴責戴笠。或許這件事情惹怒了國民黨派,他們借當時形勢,將郁達夫殺害了。
郁達夫散文特點
有人曾對郁達夫散文作出如此評價:“達夫的散文,如行雲流水,時映霞蔚。”曾經學過郁達夫散文代表作《故都的秋》,整篇文章流露出的傷感悲秋之情,讓人不禁感嘆韶華易逝,萬事驟變的滄桑感。從《故都的秋》便可分析出郁達夫散文特點,以加深讀者對郁達夫散文的認知。
首先,郁達夫的散文非常講究詞語的選用和修飾,從言詞表達出文章所表達的感情色彩。比如在《故都的秋》這篇文章中,全文大約1500度字,但郁達夫用了42個“秋”字展現了故都秋天蕭瑟、悲涼之景,全文透過“秋”字,讓讀者感受到了郁達夫消極的人生狀態。在《《閩遊滴瀝之二》中,郁達夫用“綠”、“曲”和“靜”三字,描寫了閩江秀麗、壯闊的景象,進而將閩江無與倫比的美麗展示給了讀者。
除此之外,郁達夫散文特點還有善用落錯等手段,使文章產生一種和諧流暢的節奏感。在《浙東景物記略仙霞記險》一文中,郁達夫用長短句相錯的形式,使文章產生舒緩而又跌宕的節奏。當讀到這篇文章時,不自然地會被文章的美感所吸引,讓讀者切實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之處。郁達夫散文特點還具有憂鬱感傷的情感基調,其中主要體現在頹廢和憎恨上。在郁達夫看來,生活充滿了無味和死板,自己生活在亂世之中,根本既然無法實現偉大地抱負,那麼就乾脆自我放縱。
郁達夫文學的成就
第一,郁達夫首創了自傳體小說形式,進而豐富了文學創作體裁。在郁達夫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便是郁達夫“以我之口,敘述故事”。文中主人公都是用“我”來講述其中的故事,比如《沉淪》中,我是一名日本留學青年。在日本留學生活中,“我”遇到了日本人的欺侮,在打擊生活中,“我”的自尊和尊嚴受到了踐踏。郁達夫以“我”娓娓道來個中故事,表達了自己在殘酷黑暗的生活中,漸漸墮落沉淪的矛盾心理。郁達夫以“我”講訴故事,更能引發讀者在情感上的共鳴。
其次,郁達夫敢於在文學作品中對傳統封建禮教的觀念提出挑戰,比如在《遲桂花》作品中,郁達夫塑造了一位敢於追求新生活的農村婦女形象,雖然她的生活歷經挫折,但是她依然樂觀向上。又比如郁達夫作品《沉淪》,其中郁達夫借日本留學青年情愛之旅,來批判了腐朽墮落的封建文化。郁達夫《沉淪》發表後,對當時一批青年文學作家產生了深遠為悠久的影響。
第三,郁達夫文學作品中,善於用悲涼消極的意象,來反映世事的黑暗腐朽,進而表現出社會底層人民的辛苦生活。比如《春風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等作品,是郁達夫反映現實問題的代表作品,表達了郁達夫對底層百姓的關懷之情。
郁達夫有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