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海頓的資料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譯海登、海典、偕丁,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交響樂之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歡迎閱讀!
音樂家海頓的基本資訊
中文名: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外文名: 英文:***Franz Joseph Haydn***,德文:***Franz Joseph Haydn***
別 名:海登、海典、偕丁
國 籍:奧地利
民 族:奧地利人
出生地: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國-羅勞
出生日期: 1732年3月31日
逝世日期: 1809年5月31日
職 業: 藝術家、作曲家
主要成就: 偉大的器樂作曲家、古典音樂風格的傑出代表
音樂家海頓的人物評價
海頓的音樂幽默、悠閒、明亮、輕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脫,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絃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的創始人,將傳統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將主題發展自行展開。後期他訪問英國,接受牛津大學授予的音樂博士頭銜,受到了亨德爾的影響,產生旋律優美抒情色彩,出現類似巴洛克的風格。他用絃樂四重奏代替鋼琴,用管絃樂代替管風琴,創造了兩種新型的和聲演奏形式。
海頓被尊稱為“交響樂之父”,同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為奧地利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綽號為“海頓老爹”。海頓29歲任宮廷樂長,從此繫結“老爹”的愛稱,直到77歲駕鶴西遊。海頓旺盛的人氣,接得住群眾叫他“老爹”。有意思的是,連英國人贈送他的鸚鵡,但凡見了主人,也一口一個Papa。其實,無論交響曲還是絃樂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創,不過,這兩個尊稱卻並過譽,因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這兩種重要的器樂曲體裁才從草創進入了成熟階段。
德國作曲家瓦格納***1813-1883年***在評論海頓時曾這樣講道:他一生追求平靜安逸的生活和力圖保持受人敬愛的地位,所以他被看做唯命是從、卑躬屈節的人。海頓不像莫扎特那樣,敢於同封建勢力進行鬥爭,更比不上貝多芬,英勇主動地向黑暗現實發動猛攻!海頓就是海頓,他雖有時對屈辱的處境感到痛苦,卻能安於現狀,自得其樂。他的音樂風格正如他的個性:樂觀、親切、真誠、爽朗、幽默。
在絃樂四重奏中,他採用“說話的原則”,即各聲部彼此像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感。莫扎特說:“從海頓那裡我才第一次學會了寫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響曲中,他“確立了以短小動機加以動力性展開的奏鳴性發展原則,廢除了數字低音的傳統,以及開始確立了近代管絃樂的編制和配器原則”。這些,都給予莫扎特和貝多芬很大的啟迪。
音樂家海頓的作品風格
音樂特點
海頓音樂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把細微簡單的音樂主題擴充套件成巨集大的結構。他的音樂通常濃烈飽滿,在一個樂章中的關鍵情節經常迅速展開。
他的很多作品的結構原理遵循奏鳴曲式,它的主要組成部分 - 在海頓的作品裡 - 如下:
呈示:音樂內容開始部分的呈現,緊接著向屬音的轉調***音樂的緊張程度開始升級***,然後是屬音的終止。海頓風格的呈現部分與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常常不需要一個對比的“第二主題”來達到屬音,而是重複已展開的主題***或其變奏***。展開:音樂內容通過迥然不同調式的轉變被重組,轉換以及分解。通常會在短音階平行調達到一個高潮。再現:呈示部的內容被重新呈現,但主要在主音調上。通常這種重複包含著一個“二次展開”,以此達到變調到屬音的效果。這個二次展開通常在下屬音發展。與莫扎特和貝多芬不同,海頓經常在再現部將主題的順序打亂。
海頓的作曲實踐也影響了莫扎特和貝多芬。貝多芬的初期作品經常是以冗長鬆散的奏鳴式展開,但緊接著在他所謂的“中期”運用了海頓的方法,這就是在十分簡單的基調上逐漸發展出高度有機的音樂結構。
也許海頓不同於其他作曲家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他在曲子里加入的幽默。最有名的例子是第94號交響曲《mit dem Paukenschlag》突然響起的和音。還有更有意思的:在四重奏Op. 33 Nr. 2 和 Op. 50 Nr. 3 的假結束以及他在Op. 50 Nr. 1 platzierte故意放進的那些古怪的週期性的幻覺。
晚巴洛克風格
海頓的早期作品寫自於晚巴洛克風格***巴赫和亨德爾的音樂就是這種風格***過時之際,當時的海頓還沒能寫出使用新式語言的有分量的作品。那是一個學習和風格不穩定的時期,而海頓***在18歲時巴赫去世***本身就是一個當代音樂研究者。海頓也承認巴赫的次子、前輩卡爾·菲利普·艾曼紐爾·巴赫對自己的作品影響很大。
細心分析海頓創作的1749到1802這50年,可以看出海頓的作品逐漸開始變得複雜和細膩,這是海頓從自己的經驗和同儕中得到的,其中一些作品是他風格演化的里程碑。
1760年末1770年初,海頓進入所謂的狂飆運動時期,作品充滿尖銳的和絃,突兀的轉句,少見的小調和聲。35到55號之間的交響曲大都是這樣的作品。這段時間海頓專心研究對位法,並嘗試寫賦格,不過這種賦格和巴赫的賦格作品不大相干,而是源於義大利的維也納傳統賦格,例子就是寫於1772年的六首“太陽”絃樂四重奏Op. 20的終樂章。
1781年,海頓發表了6首絃樂四重奏Op. 33,並敬告聽眾,這將是一批“全新的、另類的”作品。Charles Rosen曾經說過,這並不是炒做,而是認真的。他指出了許多在這些作品裡體現的海頓作曲風格的重要進步。比如樂句之間流暢的過渡、後句的主調非常自然的不間斷地從前句衍生出來、嫻熟的將陪襯部分從主調部分發展出來,以及注重所有樂器保持其完整性***也就是貝多芬所所說的“obligates Accompagnement”***。這些里程碑式的風格轉變影響到海頓其後創作的很多四重奏作品。
從1781年及1782年起,海頓開始經常與莫扎特切磋技藝。兩位音樂巨匠惺惺相惜,友情不斷加深。在音樂界有海頓的前莫扎特和後莫扎特時代的定義。
在18世紀90年代,由英國之旅的激發,海頓發展出所謂的“大眾風格”,就是迎合廣大聽眾口味而導致空前的巨大成功,但又不乏學院派的嚴謹的風格。海頓借鑑了奧地利和克羅埃西亞的民間音樂素材,並將其融合到作品中。民樂的作用在於加強了作品的穩定性,尤其在結構巨集大的作品中作用尤為突出。在其後期作品中人們經常能品位到海頓的這種大眾風格,比如12首倫敦交響曲和其後來的兩出清唱劇的鋼琴三重奏。
田園詩風格
海頓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他的音樂就象優美的田園詩一樣。他總是用這種筆調來歌頌大自然,歌頌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還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樂曲中充滿了愉快而別緻的情趣。
奧地利音樂家海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