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馬字的成語典故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成語是漢語詞彙重要的組成部分,成語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化。成語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固定片語,具有固定的結構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內涵,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厲兵秣馬

  春秋時代,秦國和晉國聯合攻打鄭國。後來,秦穆公卻暗中與鄭國單獨媾***ɡòu***和,並派杞子帶領軍隊以幫助鄭國保衛邊疆為名進駐鄭國,企圖吞併它。杞子的軍隊進駐鄭國之後,發現鄭國沒有什麼戒備,就派人去報告秦穆公,請他祕密派兵來襲擊鄭國,一舉滅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報之後,馬上派孟明視這位大將帶兵出發。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恰好有個鄭國的賣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陽去做買賣。弦高發現秦軍要襲擊鄭國,他突然想到一個好辦法,就冒充鄭國使者,宰了十二頭牛,代表鄭國慰勞秦軍。同時,馬上派人回報鄭國國君鄭穆公。鄭穆公得到報告後,馬上下令準備應戰,並且派人到秦軍駐地偵察,發現秦軍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戰馬。***原文是:“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於是鄭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見秦軍駐鄭國的將領杞子,告訴他說:“你們在我們鄭國已經駐紮了很久,我們的供給也不足了,聽說你們快回國了,我們鄭國有個園圃,你們可以到那裡去打獵。”杞子聽他這麼一說,知道自己的陰謀已經暴露,就跑到齊國去了。孟明視發現鄭國已經有準備,也認為襲擊它不會取得勝利,於是不戰而回。

  篇二:猴年馬月

  目前,“猴年馬月”的來歷無從考據。不過有人稱,這個詞義多半源於方言的以訛傳訛,最流行的說法認為,“猴年馬月”是天津的“何年嘛月”諧音的變體。

  提到“猴年馬月”,相信大家不會陌生。這個詞通常是指某件事情在短期內無法實現,必須得需要一段無法預測的時間才可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才會用到這個詞。難道猴年馬月的真正意義真的就是遙遙無期的意思嗎?非也。

  其實猴年馬月這個詞最早出於我國農曆的干支紀年,紀月。在我國古代,曆法中有天干地支之說,天干有十個,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天支地支單與單相配,雙與雙相配,正好組成六十對,例如甲子,乙亥等。

  “猴年馬月”中的猴年大家都能理解,每隔十二年一迴圈;馬月又指哪個月呢?在我國古代曆法中,干支紀年相傳起源“三皇五帝”的黃帝時代,在實踐中不斷髮展完善,到商代開始廣泛應用,而商代是以農曆十一月初一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

  而冬至恰恰在農曆十一月中,在農曆干支紀月中被稱為子月***鼠月***,依次往下排,到夏至的那個月***也就是農曆五月***正好為午月,也就是馬月,而農曆干支紀月是固定不變的,確切的說,每年茫種到小暑節氣之間叫午月***馬月***,它基本上位於農曆五月,公曆六月。所以猴年每過十二年迴圈一次,且每年的公曆六月又是馬月,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猴年馬月”!例如:上一次的猴年馬月是 2004年6月5日~7月6日,而下一次的猴年馬月則是2016年6月5日~7月6日!

  根據農曆干支,猴年12年一個輪迴,馬月也是12個月一個輪迴,凡是猴年,必有一個月是馬月,“猴年馬月”的週期是12年。2004***農曆為甲申年***正好是猴年,從6月18日開始直至7月16日是農曆五月,也就是庚午月,正好是“猴年”裡的“馬月”。 下一個“猴年馬月”是2016年6月5日至7月3日。

  其實每年都有一個月是馬月,每年農曆正月到臘月對應的屬相依次是: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

  根據農曆干支,猴年12年一個輪迴,馬月也是12個月一個輪迴,凡是猴年,必有一個月是馬月,“猴年馬月”的週期是12年。今年恰逢猴年,馬月就是農曆5月份。

  篇三:馬到成功

  在秦始皇於統一全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來榮成成山頭拜日途中,聽說花斑彩石是女媧補天時遺落的神石,能保佑江山穩固,便專程禮拜花斑彩石。

  當時他率領萬馬千軍,沿著修好的專用馳道,直奔花斑彩石所在處,恭敬而拜。回朝後果然事事如意,天下太平,便龍顏大喜,讓百官做詩慶賀。當時便有術士徐福***就是後來出海求仙不歸的徐福老先生***詩曰:“萬馬千軍御馳道,始皇拜石得成功。”可惜當時這首文采一般的賀詩沒得到秦始皇的青睞和眾人的喝彩。但花斑彩石所在的附近沿海卻因此稱之為“馬道”。

  “馬道”地名的出處一是秦始皇曾率萬馬千軍到此拜石,二是秦始皇東巡所修馳道由此經過。一直到了元朝,著名大作家關漢卿慧眼識寶,由“秦皇拜石”的典故創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

  他在《五侯宴》這部作品中第一次提到他創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

  由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現在已成了人們最喜愛的成語之一。但這“馬到成功”成語的最初創作素材來源,卻是出自我們榮成馬道的花斑彩石,出自“始皇拜石”的傳說。

  篇四:老馬識途

  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裡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裡。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帶鼠字的成語典故
帶馬字的成語典故
相關知識
帶馬字的成語典故精選
帶鼠字的成語典故精選
帶馬字的成語典故
帶鼠字的成語典故
帶雞的成語典故精選
簡短的成語典故精選
短小的成語典故精選
高中生的成語典故精選
楚漢時期的成語典故精選
短的成語典故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