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驛站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6日

  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郵票上的兩處驛站遺址,均屬明代。下面給大家介紹

  驛站的由來

  唐代詩人杜牧曾作過“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歌。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諷刺唐玄宗為了愛吃鮮荔枝的楊貴妃,動用國家驛站運輸系統,不惜國家財政的血本,從南方運送荔枝到長安。

  驛站是國家出現以後,政府專門為傳遞公文和軍情所設定的通訊機構,至今已有3000年***也有人認為驛站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歷史,其建設和營運費用是國家財政的重要支出。早期的公文和軍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遞,故在春秋時期,人們把邊境內外傳遞文書的機構叫做“郵”。郵距為25公里,是一個成年人當天能往返的距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所設定的“十里一亭”,是鄉以下以維持治安為主體的行政架構,用於實現國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職能,而在交通幹線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訊功能,被時人稱為“郵亭”。這種“郵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遞送的通訊機構。

  漢初“改郵為置”,即改人力步行遞送為騎馬快遞,並規定“三十里一驛”,傳遞區間由春秋時的25公里擴大為150公里。為了擴大功能,滿足國家管理的需要,漢代還逐步將單一置騎傳送公文軍情的“驛”,改造成為兼有迎送過往官員和專使職能的機構。到了開放的唐代,國際交流頻繁,各國使節和官員公差往來大為增加,朝廷乾脆改驛為館驛,以突出其迎來送往的“館舍”功能。在盛唐時,全國有館驛1643個,從事驛站工作的人員有2萬多人,其中80%以上為被徵召輪番服役的農民。

  由於財政對館驛支出安排費用有限,而實際耗費巨大,為保證正常運轉,唐代前期一般由政府指定當地富戶主持,並任命其為驛將或捉驛***“捉”即掌握、主持之意***,負責對驛丁的管理、館舍的修繕、接待和通訊工作及其月報的報送,並出資彌補驛站的虧損。而有些頭腦靈活的驛將則利用館驛社會交往之便從事商業活動,不僅可達到“以商補虧”的目的,而且還有利可圖。定州富戶何名遠負責3個館驛管理,不數年便成為名聞遐邇的工商巨賈。

  物流化驛站

  發展歷史

  物流始終伴隨著人類的歷史由古至今,談到古代的物流不免要提及到驛站。驛站簡單講是古代接待傳遞公文的差役和來訪官員途中休息、換馬的處所,以後功能逐步有所擴充套件,最後被新生事物取代。遼寧地區出現文字記載的驛站是在唐朝。宋代人著的《五經總要》中曾提到過唐代的營州道上所設的驛站:“因受***今朝陽市***東百八十里,九遞至燕郡城***今義縣***,自燕郡城東行,經汝羅守捉***今北鎮***,渡遼河十七驛至安東都護府***今遼陽市***約五百里”。這裡所說的九遞十七驛雖無具體站名,但可以知道唐代驛站的設定已經達到了遼東。到了遼代,中京大定府至東京遼陽府之間設定了驛站,有十四處驛館。到金代時,則在上京會寧府至燕京之間,沿遼西傍海道設定了驛站。為了適應軍事需要,加強通訊聯絡,金效仿宋王朝在遼寧地區建有的遞鋪。遞鋪一般建在有駐軍的主要交通線附近,好像一個方形的小堡,四角插著黑旗。鋪與鋪之間的距離一般在十里左右,每部有四人,管理非常嚴密,具有軍事性質。這時的遞鋪和驛站歸朝廷統屬兵部領導。驛站按照朝廷所規定的標準供應給過往官員的食宿和車馬。

  到了元王朝,由於疆域遼闊,發展交通,強化了驛站制度,這也成為它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當時的驛站稱為“站赤”,實際“站赤”是蒙古語驛站的譯音。而“驛站”這一詞彙也從元朝開始在漢語中出現***之前只稱“驛”***。

  到了明代除開通瀋陽至旅順的驛站外,在其它幹線道路上均設定了驛站。這與元代只在兩條大幹線上設驛站是不同的。在明代還設立了遞運所,這些獨立與驛站,專門從事貨物運輸的組織,其主要任務是預付國家的軍需、貢賦和賞賜之物。由各地衛所管理。遞運所開始設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它的設定,是明代運輸的一大進步,使貨物運輸有了專門的組織。明代陸路運輸,基本上是採取定點和接力的方法。因此,遞運所除擔負駐地指定運輸路線的任務外,還要做好海、河運輸的集散工作。

  明末崇禎帝曾在大臣建議下廢除驛站,導致大量驛站工作人員失業,成為流民,這其中就有李自成。崇禎此舉,也算是自掘墳墓。

  清順治帝入關後,建都於北京,稱原來的都城盛京為留都。盛京在全國仍然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盛京驛站也與其他省不同。驛站分驛、站、鋪三部分。驛站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軍事系統所專用。鋪由地方廳、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盛京驛站基本上是沿襲明代驛站設定,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而是根據交通狀況而定。鋪遞用以傳遞公文。凡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鋪遞傳送。盛京的鋪遞遍佈全區。

  使用方式

  驛站使用的憑證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驛站要車、馬、人夫運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郵符”,官府使用時憑勘合;兵部使用時憑火牌。使用“郵符”有極為嚴格的規定。對過境有特定任務的,派兵保護。馬遞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驛站的接遞如果要從外到達京城或者外部之間相互傳遞的,就要填寫連排單。公文限“馬上飛遞”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緊急公文則標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樣,按要求時限送到。但不得濫填這種字樣。驛站管理至清代已臻於完善,並且管理極嚴,違反規定,均要治罪。到了清代末期由於有文報局的設立開始與驛站相輔而行,繼而廢除了驛站,同時有文報局專司其事,以後又設郵政,而文報局也逐漸廢止。

  地位作用

  驛站在我國古代運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訊手段十分原始的情況下,驛站擔負著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資訊傳遞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資訊的一部分,也是一種特定的網路傳遞與網路運輸。我國古代驛站各朝代雖形式有別,名稱有異,但是組織嚴密,等級分明,手續完備是相近的。封建君主是依靠這些驛站維持著資訊採集、指令釋出與反饋,以達到封建統治控制目標的實現。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侷限,其速度與數量與今無法相比,但就其組織的嚴密程度,運輸資訊系統的覆蓋水平也不亞於現代通訊運輸。可以說那時的成就也是我們現代文明的基礎的一部分。驛站與當今的郵政系統、高速公路的服務區、貨物中轉站、物流中心等等,是否有異曲同工之美?

  大家也許有所不知,瀋陽市從其歷史發展來看,它就是由古代驛站起家,逐步進化到當代這樣一個的大都市,我們不能忘記千餘年的歷史,在我們的身裡身外到處有著古人的印記,要善於發現和挖掘古代的優秀遺產,傳承文明,揚長避短,為弘揚優良歷史,開拓新世紀,多下苦功夫,贏得社會新的進步。

歷史上忽悠高手是哪些人
考古發現古墓紀錄片慈禧太后
相關知識
古代驛站的由來
古代詩人的別稱及由來
古代脫帽禮的由來
古代結婚禮服的由來
古代結婚禮服的由來
國際古蹟遺址日的由來和主題
世界郵政日的由來和宗旨
出自古代名著的歇後語
古代流行的童謠
春節紅包的由來傳說是什麼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