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武術的書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7日

  武術與書法,術指藝術,法也指藝術,比如兵法就是用兵的藝術,書法就是書寫的藝術。中華民族起初為了生存,以武力狩獵,後來逐漸發展演變成了武術藝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在生活中為了記事、交流創造了文字,發展了書法藝術。武術是東方明珠,書法是中華的國粹藝術。書法與武術同時構築了空間藝術和造型藝術,它們二者有著共同的生活需要,有著共同的流動美和節奏美、意象美,有著共同的自然之美,有著共同灌注浩然正氣的尊嚴。它們的表現總則都是變化莫測,縱橫交錯,彼此呼應,相互影響,相互兼別,相互促進,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相互發展,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支柱。

  偉大的武術家李小龍先生說:功夫的原理核心就是“道”。其實,書法的原理核心同樣是“道”。書法和武術的理論基礎都是起源於道家的陰陽動靜、對立統一的五行學說。尤其是太極拳,它直接運用道家的思想理論而形成了陰陽相生、動靜相間、虛實相伴、內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剛柔相濟、前前後後、左左右右變化無方的周身一體的太極之象,渾然一圓的藝術境界。

  書法與武術,音樂、舞蹈一樣有著共同的感人之處,有著共同的文化內涵:“天人合一”。它們是以“陰舒陽慘,本乎天地之心”的思想,以自然與人為整體的觀念,辨證施法,來指導書法、武術、中醫學的。

  書法與武術所不同的是:書法是凝固的音樂,武術可以格鬥防衛。美國人認為太極拳是“中國古代傳下來的自衛藝術”,是“一種移動的沉思”。書法與武術所追求的境界都是神采、氣韻。所行使的都是起、承、轉、合;所表現的都是襯托、對比。它們都是在陰陽互補,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快慢交替,方圓變換,輕重緩急,開合收放,氣血共溶,剛柔兼施,欹正有致等等的哲理中一層功夫,一層體會,一層修養,一層境界地發展壯大起來的。

  狂草書法家張旭,路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意於章法的狂氣、狂勢。狂草書又如同打醉拳,看似醉的顛三倒四的,其實拳法不亂,心境明晰,醉而不醉,神不散失,正可謂醉由意運,招招式式均擊力敵;狂草書也為“一筆書”看似連綿纏繞,筆法詭譎,縱橫多變,其實哪,規矩謹嚴,狂不失理。總之,書法與武術是同出一轍。陳式一路太極拳是柔多剛少,張旭的《古詩四帖》也是柔多剛少;陳氏二路拳是剛多柔少,懷素的《自敘帖》又是剛多柔少,非常默契。

  書法有《書譜》,武術有《拳譜》。書法講“錐畫沙,印印泥”,如同形意拳的“邁步如行犁”;書法講“折杈骨,屋漏痕”,如同形意拳的“落腳如生根”。書法是以意取象,武術是象形取意;書法是“八面出鋒”,武術是“七拳並用”;書法講“筆、墨、紙外三合”,武術是“意、氣、力內三合”;書法以意象為最高境界,武術模似龍形、猴象、虎坐、鷹翻。書法講“先入法,再出法,後變法”,武術是“定架子,活架子,變架子”;書法講“心不厭精,手不忘熟”,武術講“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書法講“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安山”,武術說“動如風,穩如釘,起勢好似卷地風,落地如同樹栽根”。書法講“重若崩雲,輕如蟬翼”,武術說“重如鐵,輕如葉”,書法講“一氣呵成”。武術曰“一氣貫注”。書法有詩云:“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武術也有詩曰:“快如閃電勢猛虎,內外生慧一拳倒”。書法要求“無往不收”,武術同是“無往非勁”。總之,書法與武術發展到了高階階段就是“形神合一”,以意識導引動作,重意輕形了。

  書法與武術對人體的作用都是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神”就是“心性”。“心性”是中國文化藝術的核心,只有掌握了正確的修心修性,才能深層次地理解“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的道理。儒家講“正心誠意”,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練心養命”,三家皆以“心”著眼,皆以“修心”為修養的總綱。書法與武術,發揮最好的時候就是“心無雜念,精神集中”的時候。古言道:“心無其心,法無其法,即為心法”。書法是一種生活方式,越純正的愛好,越接近靈魂。
 

關於武術的文章
關於武術的手抄報
相關知識
關於武術的書法
關於武術的經典個性句子語錄
關於武術的經典個性名人名言
關於武術的經典個性詞語
關於武術的圖片
關於武術的童謠
關於武術的黑板報
關於武術的勵志小故事範文
關於武術的作文
關於武術的小說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