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分數怎麼算_高考分數計算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高考結束以後,我們如何預測計算自己可能會得到的分數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考分數計算方法,供大家參閱!

  2017高考分數計算方法

  考試結束了,學校裡論功行賞頒發教學獎,獎勵的依據就是學生在考試中的平均成績,結果,教數學的周老師以他的學生平均考分112.5分拿到了最高獎金。這下辦公室裡炸了鍋。

  “我的語文學科平均128分,為什麼不能得最高獎?”

  “我的外語學生平均考了114分哩,比112分還多2分哩。”

  “我們科學考得好,為什麼最高獎不給我們?這是明擺著欺負人。”……

  是有點“欺負”人,在五門學科裡取得128分的最高平均分,任課教師為什麼不能得最高獎?科學學科為什麼也不能拿最高獎?

  我從教師們寫在臉上的問號裡,知道他們遭遇了一個悖論。

  不錯,單純從絕對值的角度看,114與128確實比112.5大,可是如果將這幾個數學放在特定的情境裡來比較相對大小時,結果會不會顛倒過來?而什麼又是特殊的情境?在轉換座標的前提下來比較各學科教學水平的相對高低,就是這種特殊情境。其實,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在進行考分處置時就是這種特殊情境。

  今天,我國的高考依然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考試,在實踐新課程時,研究這世界上影響最大考試中的考分處理,有沒有意義?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即使今天許多地方將升學成績換成位置值的中考,這種特定情境還是存在的,因為位置是考分的二次處理結果。這樣,一個在教學管理中亟待釐清的概念——“有效分”就浮出了水面。

  霧裡看花

  辦中學,離不開升學率,只是不要片面追求。在全面發展的前提下,學校的升學率越高越好,這是硬道理。要升學,就不能不談考試;要談考試,就避不開甄別與選拔。只要考試的選拔功能不喪失,有效分就始終存在,而且有自己特定的價值。要說明的是,儘管許多人久經考場,儘管許多教師百戰不殆,儘管許多教學管理幹部滿口科學規律,但是對於什麼是有效分,卻總是霧裡看花。許多區縣教研員也老以有效分來分析轄區內的教學現狀,然而遺憾的是,他們手裡的權威大棒卻常常包含著一個核心錯誤,那就是他們的“有效分”其實不是有效的。

  例1:某學校在下列20名考生中依據考試成績錄取其中的前10名,教研員劉老師在分析這次考試結果時是這樣標定有效分的。***如下表1***

  表1 學生某次考試的成績一覽表

  有效總分為445,就是從高到低的第10名學生的考分,這就是錄取的有效分。

  依據“從高到低取第10名”總成績同樣的方法,他也給出了各科有效分:語文為98;數學為97;外語為99;科學為101;政治為62。

  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這樣處理的結果是,各科有效分之和為457,遠遠大於445分。

  這又冒出了一個悖論。

  眾所周知,悖論是不能服眾的。如果用悖論來指揮教學,那還是科學嗎?豈不是在誤人子弟?然而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如和尚頭頂蝨子般的悖論卻偏偏被絕大多數教師接受了。

  這又是一個悖論,一個認識學上的悖論。

  咬分嚼數

  什麼是“有效”?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能實現預期目的的”。什麼是“有效分”?顯然是“能實現預期目的的考分”。結合當今具有明顯選拔功能的高考***中考也一樣***來看,所謂有效分就是按政策劃定的最低錄取分。這樣,有效分就可以分解為“有效總分”和“各科有效分”了。有效總分是大概念,各科有效分是小概念。大概念是管小概念的。全部小概念的內涵加起來就是大概念的內涵,各科有效分之和就是總有效分。這是一個極簡單的道理。

  教研員劉老師之所以犯了錯誤,就在於忽視了後面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機械地套用尋找總有效分的辦法來確立了各科有效分。

  各科有效分應該怎麼求?它需要經過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求錄取人數***本案例中有10人***的平均總分,再除被錄取的人數***10***,這可以用計算機資料庫的求和與除法功能很快取得。其數學計算式為。

  ***564+522+503+488+479+479+476+466+465+445***÷10=488.7

  第二步,求出被錄取人數的單科平均分。

  通過計算機,我們能很快得到:語文為109.6;數學為113.4;外語97.3;科學105.6;政治62.8,和為488.7分***平均總分***。

  第三步,求出有效係數。

  445÷488.7=0.9106

  第四步,求出各科有效分。

  公式為,被錄取人數的各科平均考分×有效分系數。於是就有——語文有效分:109.6×0.9106=99.8數學有效分:113.4×0.9106=103.3外語有效分:97.3×0.9106=88.6科學有效分:105.6×0.9106=96.2政治有效分:62.8×0.9106=57.2這五項加起來,99.8+103.3+88.6+96.2+57.2=445,而445分就是第10名學生的總考分,也就是被劃定的錄取最低分。

  有效分的意義

  有效分的第一個意義,在於它出現的過程是一個教師研究自己工作的過程。雖然教師們進行的課程傳遞中有許多學習,也有許多研究,但是,那些學習與研究常與各自擔任的學科教學內容相關,與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相關,與那些專科知識的傳授相關。從實際情況看,沒有幾個人會將教育統計學應用於教學實際,來定量指導自己的專業發展,尤其是文科教師,而對教育統計學進行創新就更是少之又少。有效分的出現,實際上是教師的教學分析從質性走向量化,是精細化分析的結果。從這一角度看,平日裡所說的教學常規“備—教—批—輔—考”五大環節,再也不能統括今天教師們的專業化活動,而必須添上“析—研”兩環,構成“備—教—批—輔—考—析—研”這樣一個完整的序列。顯然,這是新課程實踐中所需要的,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邏輯性。

  有效分的出現,確立了各學科進行比較的邏輯起點。因為它在換算的過程中,以一個數據群內的屬性為基點,以“有效”為基本尺度,在衡量各種因素的影響時,只以數為據,這樣,求算出來的各學科有效分實際上是等值的。以上面的分析為例,也就是說這次考試成績中語文的99.8分、數學的103.3分、外語的88.6分、科學的96.2分與政治的57.2分一樣大。各學科考試成績比自己的有效分低時就無效,大於或等於時就有效。顯然,判斷分數的大小,已經從純數值的大小走向是否“有效”,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就不難理解文章開始時,為什麼數學平均考分112.5比語文平均128分要高,為什麼周老師就能拿最高獎。

  如果我們將有效分作為一個基本尺度,還可以用來衡量學生各科成績的平衡情況,我們就以前10名學生為例,看這些孩子的學科成績是否均衡。***如表2***

  表2 前10名學生成績與有效分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儘管上面這些學生能夠被錄取,但是,楊靜的科學,何亮的外語與政治,彭淑萍的語文、數學,龔婷的語文、數學,何璇的數學,汪夢的語文、外語,趙芳的科學都是跛腿學科,因為這些學生的這些學科成績都沒有達到有效分,尤其是何璇,數學只有62分,離有效分的距離太大,如果採用位置值來錄取,她就會被淘汰。顯然,有效分能從微觀上指導學生怎樣抓學習平衡,而這一點,恰好是新課程實踐和考試、錄取制度改革中十分關注的焦點。由於對“數學只有62分,何璇會被淘汰”等現象的研究,促進了學習均衡發展的探討,“位置值錄取”成為考試改革中的寵兒,而這寵兒的催生婆就是“有效分”。

  如果考試成績是我們使用的第一代資料,那麼有效分就是我們開發出來的第二代資料。依據有效分,我們還可以開發出第三代資料。

  例2,判斷各學科教學總體水平的高低。***如表3***

  相對差怎麼求?

  相對差%=***本學科有效分-學科平均分***÷本學科有效分×100%

  語文學科相對差=-***100.15-99.8***÷99.8×100%=-0.3507%

  相對差越大,說明以有效分為參照系的學科成績離標準越遠。

  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總分的相對差是-0.809%,而數學竟然為7.89%,遠遠大於總分的相對差,是本次考試中的拉腿學科。外語***-4.0068%***、科學***-4.0021%***與政治***-6.8182%***的相對差比總分的相對差小許多。這說明,這些學科是真正做出了貢獻的學科。資料越小,做出的貢獻越大。這麼看來,本次考得最好的學科是政治。

  這裡的“相對差”就是開發出來的第三代資料資源。

  如果我們知道了一個地區多所學校某一次考試中上面的各種資料,再與我們自己的學校進行比較,就很容易發現自己的學科優勢,也很容易治理學校的跛腿學科,促進學校內部的均衡教育,指導不同學生的均衡發展,點亮許多家庭的希望。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就用這有效分的規律,指導過幾十所學校走出困境,其中就有好幾所學校從零升學率的陰影裡突變為升學的黑馬;其中就有許多校長與教師,藉助這個規律,成為專業化發展中的佼佼者,成為口碑頗好的學科帶頭人。

  遺憾的是,至今仍然有許多學校、許多教師卻不能這樣分析成績,只能依據別人提供的資料,人云亦云。

  在教師的職業難度越來越大的今天,這種人雲亦云是否可以搶佔制勝的高地?

  我突然意識到,焦裕祿說過的一句話實在高明,那就是: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我又想,這種吃法何止是沒味道,簡直是令人作嘔啊。

  考試有效分的計算方法與價值分析

  一、單科有效分怎麼求?

  它需要經過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求出被錄取人數的總分平均分;

  第二步,求出被錄取人數的單科平均分;

  第三步,求出有效係數;

  公式為:被錄取人數的最低分÷被錄取人數的總分平均分=有效係數

  第四步,求出各科有效分;

  公式為:被錄取人數的單科平均分×有效係數=單科有效分。

  二、有效分的意義

  第一個意義在於,它出現的過程是一個教師研究自己工作的過程。雖然教師們進行的課程傳遞中有許多學習,也有許多研究,但是,那些學習與研究常與各自擔任的學科教學內容相關,與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相關,與那些專科知識的傳授相關。從實際情況看,沒有幾個人會將教育統計學應用於教學實際,來定量指導自己的專業發展,尤其是文科教師,而對教育統計學進行創新就更是少之又少。有效分的出現,實際上是把對教師的教學分析從模糊走向明晰,從質性描述走向資料量化,是精細化分析的結果。從這一角度看,平日裡所說的教學常規“備—教—批—輔—考”五大環節,再也不能統括今天教師們的專業化活動,而必須添上“析—研”兩環,構成“備—教—批—輔—考—析—研”這樣一個完整的序列。顯然,這是新課程實踐中所需要的,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邏輯性。

  第二個意義在於,有效分的出現,確立了各學科進行比較的邏輯起點。因為它在換算的過程中,以一個數據群內的屬性為基點,以“有效”為基本尺度,在衡量各種因素的影響時,只以數為據,這樣,求算出來的各學科有效分實際上是等值的。比如說某次考試成績中語文的99.8分、數學的103.3分、外語的88.6分、科學的96.2分與政治的57.2分是等值的。各學科考試成績比自己的有效分低時就無效,大於或等於時就有效。顯然,判斷分數的大小,已經從純數值的大小走向是否“有效”,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

  第三個意義在於,有效分還可以用來衡量學生各科成績的平衡情況,看學生的學科成績是否均衡。

  第四個意義在於,有效分不僅可以用於高考、中考這樣的選拔性考試的成績分析,也適用於對不同學段、不同層次的各種考試成績分析,尤其適用於一定區域內的統一檢測類考試成績分析。

  高中月考或期末考試成績有效分分析,我們只需把“被錄取人數”這個數字更換為學校計劃本年級高考目標人數即可;初中月考或期末考試成績有效分分析,我們只需把“被錄取人數”這個數字更換為學校計劃本年級中考上重高線或一般高中線目標人數即可。

  三、有效分資料的進一步開發利用:相對差

  如果考試成績是我們使用的第一代資料,那麼有效分就是我們開發出來的第二代資料。依據有效分,我們還可以開發出第三代資料——相對差。

  相對差怎麼求?

  相對差% = -***本學科有效分-學科平均分***÷本學科有效分×100%

  特別注意,“學科平均分”是指校或班單科平均分,而不是錄取學生的單科平均分;一般保留到小數點後四位。

  相對差數值越大,說明以有效分為參照系的學科成績離標準越遠;相對差數值越小,說明以有效分為參照系的學科成績離標準越近,學科做出的貢獻越大。有了相對差,我們可以精確找到每一個學科在參加考試的所有學科中的位置,精確定位每一個教師教學的效果。

  如果我們知道了一個地區多所學校某一次考試中上面的各種資料,再與我們自己的學校進行比較,就很容易發現自己的學科優勢,也很容易治理學校的跛腿學科,促進學校內部的均衡教育,指導不同學生的均衡發展,點亮許多家庭的希望。

  高考標準分怎麼算的

  標準分其實是一個排位分,先計單科,在計總分。比如有10000個考生,考第一的就是900分,如果是單科,那麼他就是單科狀元。但高校錄取是看總分的,即3+X+綜合。計出5科單科標準分後,在把5科單科標準分相加得出個3位數字,再來全省排名,就可以得出總分標準分。

  不過每個標準分分數段都不同,大概成函式影象分佈。當然900分滿分名額有限,所以每年能拿900分的人都是那麼幾個。而且如果當並列同一個原始分數的人過多,那麼那個分數段的標準分就有可能沒有。例如,同時考第一的有100人,那麼那年就會沒有900分,第一名的可能會是860、856也說不定,化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500分段的人相對集中,800,900又是那麼少。

  其實每年都有一條大概的公式可以計的,不過,也挺複雜的,且年年不同


看過2017高考分數計算方法的人還:

2017高考化學得分方法
高考數學怎樣能及格高考數學考及格的方法
相關知識
高溫瑜伽怎麼練習有哪些練習方法
高考語文怎麼提高分數
半命題的高考作文怎麼拿高分的技巧
高考作文怎麼提高檔次
託福口語能快速提分嗎怎麼提高
高考前要怎麼提高記憶力
2019備考期間怎麼提高語文複習效率
2019備考期間怎麼提高語文複習效率
學習高中物理怎麼提高學習興趣
怎麼建立或加入計算機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