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學當老師感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感悟,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孔子不但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至聖先師”,今天也同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在《跟孔子學當老師》一書的卷首語上這樣寫到: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 在本書中作者用清晰活潑的筆調,對孔子的教學及《論語》給出了自己的解讀。其間旁徵博引,用錢穆、章太炎等學術大師關於孔子的研究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給人印象深刻,讓人在會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靈之旅。

  “大教教心”;學第一,教第二。對學生的愛,盡在“授之以漁”。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讓我們有機會跟隨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時空來審視自己從事的職業—當老師,以及怎樣才能做一名好老師。

  “心中有愛”。人活在世上,只要心靈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做自己所愛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處他竟然將自己的生命之愛獻給了被許多人忽視的教學,竟通過教學找到了讓其心動的歸宿。從三十歲執其教鞭開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教學。他對教學無限的愛超越了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段本身,讓眾多的弟子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努力求學。

  “學”仍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學”才會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養學生學習,教師自己首先要學習,並隨時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體會和自己的學生交流。“學而時習之”決不僅僅是讓學生好學,而是需要教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詮釋如何“學而時習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學和不息探索,為學生的求學、正心做榜樣和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人生道路。這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終身求取學問,端正品行,從而將教學引入“教學相長”的正確軌道。孔子快到五十歲時依然真誠地對學生說自己還沒有明確人生的真諦,仍會犯錯,所以要再積累幾年,準備從五十歲的時候鑽研沒有幾個人能夠讀懂的《易》,使自己能夠成為“在《易》裡面讀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國曆代優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良傳統之一。雖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這樣的說法,但孔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體貼“仁心”。培養“聖人之心”正是朱熹為什麼從事教學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學是從師生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為基礎,發生共鳴,才會發生真正觸及師生心靈的教學。

  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為他是“聖人”,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先祖,更因為他的精神可以成為我們這些中國教師的“根”。我們以他的精神為“根”,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箇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的薰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麼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根”。

  篇2

  首先感謝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了這本書,開學以來我斷斷續續的讀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它是一本從教師的角度解讀《論語》的書籍,要想把它讀通透,對我來說是件難事,寫讀後感更是絞盡腦汁,努力捕捉盤旋於腦海的思考。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不同的社會制度、教育體制下,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我們能向孔子學習借鑑什麼?也正是這些讓我對孔子產生很大的興趣,特別是書的封面印著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

  一、治學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對“因材施教”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做法:孔子注意瞭解學生情況,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論語》中記載著一個孔子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的經典例子。子路問:“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說:“家裡有父兄,怎麼能自己做主張呢?”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當然應該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很不理解,認為老師講話前後不一致。孔子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去做。” 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師,他能夠對接受教育的物件進行分析,並根據分析的結果確定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因為如果不分析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籠統地灌輸道德、知識和學問,就無法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 孔子只是坐在家裡學習,沒打招生廣告,卻有很多學生不遠萬里來到他的身邊。是什麼力量所感召?想想我們現實中有的老師為了帶生掙錢,卻不則手段…忽略了很多平凡普通的孩子…我們應該是幹一行愛一行,你們要向孔子學習,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教育要促進青少年的協調發展。首先,學生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人。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能夠從思想上寬容學生,並積極引導學生改正錯彌補不足。學生的發展潛能是不可估量的。要把學生看成發展中的、可以培養和塑造的個體。其次,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人。不論生理的還是心理的,都是一個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整體活動過程。我國的教育方針所指的全面發展,是使學生各方面素質都能獲得正常、全面、健全、和諧的發展,學生的腦力與體力,做人與做事,繼承與創新,學習與實踐同樣不可偏廢。教師的教育行為必須體現學生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再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活生生的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不是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只有通過學生,通過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才能實現,也才能收到積極的教育效果。教師應尊重和信任學生,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即便是學富五車,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學問,尤其是教了那麼多學生之後,在顛沛流離中賣力求學,近50歲攻克天書《易》。所謂“教,然後知困”。學生不僅明白什麼叫謙虛,而且立志與老師一樣好學上進。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 “學”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沒有淵博的學識,交給學生什麼?如果教師擁有豐富的學養,哪怕沒有孔子及弟子的“從遊之樂”,也能存天地於心中,講出學生喜歡、愛上的課來,讓學生養成近乎天地的浩然之氣。

  二、教學

  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教學中倡導“有教無類”、“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啟發誘導,循序漸進 ”的教學原則。孔子愛教育、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正確地認識學生,因材施教。孔子將畢生精力貢獻於後一代的教育工作, 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1、誨人不倦:其本質內涵是教學雙方的“心意”——誠意和正心。孔子認為對於顏淵式“聽話”肯學悟性高的學生,應以最大的耐性去教,這樣的師生互動,才能體驗到教學的幸福。而於原壤式的“朽木”則不用雕琢,對他們的教育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可以了。由此可見,教師要把有限地教學精力,投放到有收益回報的學生身上,而別一味的付出。

  2、因材施教:孔子對自己的學生很瞭解,他能夠說出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智力水平,並且針對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各種不同的人才。

  3、教學之戀:孔子對教學一往情深,“孔子式的愛情”是指對教學的無限愛戀,他痴戀著教學,教學也沒有辜負他的痴戀。孔子所以成為聖人,是他終身對於教學的堅持,是一種信念的支撐。倘若有幸成為孔子式的教師,便可以體會到飽含人間至情的教學之戀,那是至高境界,做教師的終極命運。雖不能及,我心嚮往之。

  三、我們的使命

  身為教師,必須具有成熟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精神園地”。有的時候我在那裡想教師的教育的使命是什麼?——是培養人才,還是首先培育人?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培養成突出的人才,還是努力讓所有的受教育者“學會發展”?我們關注學生學業的發展,關注學生能力的提高,關注學生智力的發展,然而我們對學生成長的精神需求又有多少關注?在全球化時代到來的今天,學生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生長的空間卻越來越小。面對望子成才的父母們的拳拳之愛,學生心理的“沙漠化”日益擴大。他們需要成長的空間,他們有強烈的精神需求,渴求成長的體驗、思想的交流、心靈的慰籍。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我們要學孔子的精神:潛心自己的事業,用純淨的良心成就一份責任,用艱苦的跋涉讓教育多幾份人性和溫暖。真的希望素質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實的棲息;學校教育能應抹去追名逐利,呈現出生命的潤澤。在我們教師真誠的微笑裡,蓄滿教育的陽光,讓我們一起蹲下身子,彎下腰桿,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吧!

  篇3

  這一段時間周勇博士的著作《跟孔子學當老師》。周博的這本書寫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動情地抒發自己對孔子和與後世孔子般的老師或研究者的讚賞。這種筆法很容易閱讀,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歷。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才成為可能。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孔子不但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至聖先師”,今天也同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認識到,要使學生獲得廣博的知識,就必須依靠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教師只是從旁加以點撥,起指導和促進作用。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他主張把“學”與“思”結合起來,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思考,才會不斷有所收穫。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是說當有人向孔子提問題時,他並不是馬上將答案告訴提問者,而是從問者的疑難處出發,從正反兩面展開反詰,弄清問題的性質與內容,然後使提問者通過積極的獨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

  怎樣當一個好老師?可以說一直是做為老師的我思考的話題。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當教師把教學當成一種愛戀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謀生工作時,你離好老師的距離就不遠了。而把自己的所有都獻給教育,留給學生的老師。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學生使之從中受益的老師才是優秀的教師。我們不僅應該踐行孔子的教育觀,更應該把他當作一個普通的教師仿效。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為他是“聖人”,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先祖,更因為他的精神,他的教育理念。孔子總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為他們的未來著想,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這些理念是如今提倡的“賞識教育”的思想精髓。我們真的應該從孔子思想中汲取營養,並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讓他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總之,這本書,真真正正的點醒了我,把教學當成是精神上的戀愛。真正的去愛這份工作,真正的去享受這份工作,那麼我就能真正的提高我的教學水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關於四好老師心得體會
跟車老師心得體會總結
相關知識
跟孔子學當老師感悟
學校老師感謝信
孩子寫給老師感恩的話
學生老師感謝信
跟孔子學說話有道的技巧
小學生老師感謝信最新精選五篇範文
小學生老師感謝信最新精選五篇範文
入黨積極分子黨章學習心得體會_入黨積極分子學習黨章感悟
瑜伽老師感悟
瑜伽老師感悟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