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類的相關論文
自建國以來,我國銀行體系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一個多元化、開放競爭並向商業化轉變的基本格局。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我國國有銀行的國有獨資發展
一、四大國有行股改上市歷程回顧
***一***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引進外資銀行
1980年以後,為改變建國以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單一銀行制度,國家重新組建了交通銀行,這是全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之後,又陸續建立了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國民生銀行等十餘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儘管它們在資產規模、機構數量和人員總數等方面遠不能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比,但其資本、資產及利潤的增長速度並不遜色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呈現出較強的經營活力、強勁的增長勢頭和良好的經營效益。這些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創立和發展,不僅引起銀行體系數量和結構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探索中國金融制度改革和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道路,為推動和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開始引進外資金融機構。進一步打破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格局,對引進競爭機制,促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回顧這一階段的改革,最大成就是實現了國家專業銀行與中央銀行的分立,打破了一家國有銀行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創了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局面。但另一方面,國家專業銀行仍然實行行政性的管理體制。儘管銀行一定程度上擁有了自行融通和運作信貸資金的權力,但這一“權力”的行使只能在國家下達的信貸計劃這一“籠子”裡行使,是否遵守和完成國家下達的信貸計劃,仍然是考察評價銀行和銀行管理者的關鍵。
***二***組建三家政策性銀行,推動國有商業銀行商業化改革
應該說,在當時中國金融市場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專業銀行制度是適應我國銀行體制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而產生的一種過渡性體制,作為國家巨集觀金融調控的主要傳導渠道,它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由於專業銀行是全國性的銀行,既要保證國家重點建設資金的需要,執行國家信貸計劃,發放政策性貸款,又要承擔執行國家巨集觀政策調控的任務,因而難以充分實現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化經營。當時,中、農、工、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表現的最大問題就是政策性信貸與商業性信貸混淆經營的問題,這既不利於銀行貫徹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原則,也不利於國家政策性業務的開展。為此,1994年國務院先後批准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將原來由四大國家專業銀行承擔辦理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剝離,推動專業銀行向真正的商業銀行轉化。
***三***補充資本金,剝離部分不良資產
1998年8月,中央財政發行了2700億元人民幣的特別國債來補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在充實國有商業銀行資金實力的基礎上,增強了銀行抵禦風險的能力。1999年又相繼成立了信達、東方、長城、華融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利用其專業優勢和特殊的法律地位,通過債務重組、上市、拍賣等市場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價值回收,以改善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1999年至2002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向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約1.4萬億元左右的不良資產,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歷史包袱,為其進一步改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004年3月,中國銀監會下發了《關於加強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不良資產監測和考核的通知》和《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監測和考核暫行辦法》。規定從2004年起,銀監會各級監管部門將建立對工、農、中、建四大行不良資產的全面監測和考核制度,對四家銀行不良資產進行持續監管,以促進四家銀行各項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建設,強化資訊披露
1998年1月1日開始,我國正式取消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管理,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2001年,中央銀行正式釋出《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決定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中國銀行業全面推行貸款風險分類管理,即貸款的五級分類方法。它根據銀行收回貸款的可能性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類,並將後三類視為不良貸款。五級分類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辦法,它能強化信貸資產質量的資訊披露,更準確地識別和顯現貸款的潛在風險,及時跟蹤貸款質量。
二、股份制改造是銀行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是股份制改造的重要前提
依據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市場型金融執行機制,即建立符合市場化要求的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和調控體系,使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國有銀行商業化是國有銀行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按市場化要求重構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是銀行商業化改革的核心和關鍵。如何理解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與股份制改造?筆者認為,應抓住以下幾方面要點。
1.股份制改造將促進商業化改革程序
通過股份制改造,重構國有銀行股權機構,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進一步優化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從而為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創造條件。在進行一系列的國有銀行公司化改組、商業化運營、法制化監督之後,推動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將國有銀行的經營運作定位為一種市場行為或商業性活動,加強股份制改造對銀行商業化改革的促進作用。
2.股份制改造與商業化改革相互滲透
一方面,股份制改造是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達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只有在國有銀行成功進行股份制改造完成之後,才可能說銀行的商業化改革是成功的。總之,股份制改造與商業化改革二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共同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經營理念。 ***二***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發展借鑑
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國有獨資銀行不同,其資本是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的;在經營管理上也是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模式對銀行進行經營管理。可以說,在銀行經營模式上要比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先進,是國內銀行中比較有活力的商業銀行,具體的先進之處則體現為:
股份制商業銀行具備一套有激勵、有約束、高效率的企業經營機制。產權的多元化比產權的單一化更有利於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更有利於建立起經營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約的機制。即使是在國家控股的條件下,由於其他股東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中對企業經營影響的存在,特別是有權轉讓股份,這對企業的控股者***國家***也是一種制約。
***三***股份制改造是國有銀行改革的主流方式
1.完善銀行資本結構和治理結構
在既定的制度條件下,資本結構是企業治理的基礎和依據,企業治理結構是資本結構的體現和反映。治理結構是通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個經營管理概念,一般表現為企業所有者、董事***含監事***與經理人員之間的權利制衡關係,重點是股東與管理部門的關係。
國有商業銀行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規則進行市場化經營,需要具有健全的企業治理結構,而維護銀行資本結構的良性發展正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為了優化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保障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我國採取了多種措施促進國有銀行制度和管理創新,如債轉股、銀行表外業務拓展、降息鼓勵儲蓄分流等。以上這些措施的順利開展,需要在一個良性發展的體制平臺上進行,因而需要通過股份制改造完善銀行內部治理結構,使資本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實行股份制,通過調整資本所有權結構,有利於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優化資本配置,有利於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
2.實行企業化改革增強競爭力
多年來,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真正按照完全企業性質的實體來運營,不存在一個清晰的現代銀行企業盈利模式。打破行業壟斷,實行遵循市場經濟體制運作規律的銀行企業化改革,雖然短時間會涉及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將有利於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及國有商業銀行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競爭實力的提高。股份制改革的內容是要明確界定銀行資本的數量、增資渠道和方式,同時建立董事會和總經理職位,明確各自的職責,以此為基礎,充分提高銀行資本運作的透明度,服從公司嚴格的法律規範。
3.非銀行類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的好處
實踐證明,非銀行類的國有企業在進行股份制改造後,能夠理順產權關係,明確資產經營責任。在產權明確的情況下,有利於激勵企業精心經營,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使國有資產保值和增值。企業在實現產權多元化的同時,有了真正的經營自主權,企業“自主經營”的核心是資金,而股份制則擴充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企業實行了股份制,不靠政府撥款,而是靠自己的發展,建立產權清晰的平臺,能夠較好地實現經營機制的順利轉換。
國有商業銀行也是國有企業,也可以借鑑其他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可以說,股份制是明確企業產權關係和改革國家所有制的最好形式。
>>>下頁帶來更多的
銀行類的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