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社會科學的數學方法和其他定量方法以及計算機已廣泛用於科研和教學之中。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社會科學正規化初探

  摘要  科學 哲學 歷史 主義學派認為,科學進步的基本單元是“最大的 理論 ”,為此,他們提出了“科學正規化”等概念思想。本文認為,科學正規化也是 社會 科學理論體系和 研究 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構成要素。社會科學正規化是指隱含在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中的一組基本觀念,這組觀念包括本體論社會歷史觀觀念、認識論 方法 論觀念、最基本的理論假設、研究主題以及基本政策綱領等五個因素。這五個因素按一定結構組成有序的整體。正規化與具體理論既有聯絡又有區別。本文認為,將正規化的思想擴充套件至社會科學領域,它對於社會科學研究同樣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關鍵詞 正規化 社會科學正規化 正規化結構

  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認為,科學知識進步增長的基本單元不是具體理論,而是“一般理論”或“偉大的理論”。為此庫恩在本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了“科學正規化”的概念和思想,七十年代,拉卡託斯提出了“科學研究納方法論”理論,勞丹提出了“研究傳統”的概念。 現代 西方科學哲學主要研究物件是 自然 科學,但我認為,若獎“正規化”的思想觀點擴充套件至社會科學領域,它對於社會科學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科學進步和知識增長 問題 是現代科學哲學的重要主題。庫恩認為科學進步是常規時期和革命時期交替出現的過程,其中核心的概念是科學正規化。“正規化”***Pardign***原意是指語法中詞形的變化規則,可引伸為模式、模型、範例等意思。庫恩對正規化有許多解釋。英國的瑪斯特曼認為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至少以二十一種不同的意思在使用正規化,這二十一種含義可 分析 為三種主要意思:***1***形而上學正規化或元正規化:正規化是一種信念、一種有效的形而上學的思辯、一個新的觀察方式、一個指引感覺本身的有條理的原則,是某種決定廣大實際領域的東西等等。***2***社會學正規化:正規化是一個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象一個公認的 法律 判決等。***3***人工正規化或工具正規化:正規化是教科書或經典著作,是一些供給的工具等等[1]。拉卡託斯認為,科學總是以研究綱領的形式向前 發展 。研究綱領由三部分組成:***1***“硬核”。“硬核”是相對穩定的,是作為研究綱領未來發展基礎的最普遍的基本假設和基本原理;***2***保護帶。硬核外部是柔韌多變的保護帶,它是由各種輔助假設構成,遇到反常時可通過調整保護帶以保護硬核;***3***方法論規則。包括反面助發現法和正面助發現法。反面助發現法告訴我們應當避免哪些研究途徑,禁止將矛頭對準硬核。正面助發現法體現長期研究方針,提示、暗示如何改變、發展該研究綱領的“可反駁”的保護帶。正面助發現法還提出一個綱領,此綱領開列一系列模擬實在的越來越複雜的模型,科學家遵循這個模型進行研究。[2]勞丹在其《進步及其問題》一書中認為,每一門科學都有一部充滿研究傳統的歷史。“一個研究傳統就是這樣一組普遍的假定,這些假定是關於一個研究領域中的實體和過程的假定,是關於在這個領域中研究問題和建構理論的適當方法的假定。”[3]

  不僅自然科學存在科學正規化,在社會科學領域,正規化也是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過程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構成因素。美國社會學家D.P約翰遜認為:“社會學理論象任何其他科學的理論一樣,它的巨大基礎是未說明的假定。……這些假定包含社會學家對他們的主題的基本意象、他們用以描述和分析這一主題的概念選擇、為調查而對具體問題的挑選以及在分析過程中所運用的策略。……也可包括理論家的基本價值前提。”[4]我們認為,所謂社會科學正規化,是指隱含在社會科學基本理論體系和研究過程中,關於研究物件和研究活動的一組基本觀念。這組基本觀念包括:

  [1].關於研究物件屬性和作用過程的本體論社會歷史觀觀念;

  [2].關於如何認識和把握研究物件的認識論方法論觀念;

  [3].由[1]和[2]所 影響 決定的作為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出發點的最基本的理論假設;以及

  [4].研究領域和理論的興趣主題;

  [5].***某些學科中的***基本政策綱領。

  無論科學家是否承認或有沒有意識到,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哲學思想和方法論觀點對研究工作具有重大影響。雖然某些人宣稱拒斥形而上學,然而實際上哲學從前門被趕出去又從後門或視窗偷運進來。社會科學領域存在著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基本研究正規化,它們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兩者在關於社會歷史現象的基本性質以及認識論方法論觀點上具有不同的信奉傾向。科學主義以實證哲學、經驗主義為哲學基礎,把人的認識侷限於人的經驗所及的領域。在認識論方法論上,受自然科學的強烈影響。他們認為社會歷史現象與自然現象一樣,具有一般性的普遍 規律 ,社會科學的任務就是要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和比較法等,從觀察到的經驗事實出發,描述社會現象的外部聯絡,研究和發現社會歷史領域的普遍一般規律。人文主義研究正規化以新康德主義、現象學、釋義學等哲學思潮為理論基礎,認為社會歷史現象是人的主體精神的外化,是精神世界、價值世界。社會科學研究物件是“一種個別的、……僅僅一度發生於一定時間內的事件。”與自然科學追求“普遍的定然判斷”不同,社會科學的目標是“單稱的實然判斷”。因此,社會科學是運用“個別化方法”去研究物件。[5]狄爾泰把解釋學方法擴充套件為社會科學的一般方法,韋伯則提出了“移情式領悟”的理解方法。如果說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更多地表現為對自然與人的關係的不同認識,那麼,與此相聯絡的方法論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的爭論則由主要反映在對人與社會關係的不同看法。方法論整體主義以新黑格爾主義為哲學基礎,以迪爾凱姆客觀社會學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本身是一個整體結構和有機系統,它不能夠還原為個人或以個人為單位的現象或活動。社會規定製約著個人的活動。一個社會事實只有通過與其他社會事實的整體聯絡才能得到解釋。因此,他們主張應該通過社會的整體來研究社會的理論,對社會進行分析、研究的基本物件不是個體或個體現象,而是社會的法則、傾向和運動等等。他們強調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客觀性,社會科學能發展客觀規律進行科學預言。方法論個體主義受到霍布斯等“社會契約論”社會歷史觀的影響,以新康德主義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潮是其哲學基礎,以韋伯的社會學理論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個體的存在、活動必然先於、高於社會整體的存在和活動,這種個體及其屬性又往往歸屬為某種特定的永恆不變的人性,所以,現代個體主義往往表現為心理主義。他們認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單元是個人活動,而人的行為受動機支配,所以,應從主觀動機、人的人性等著手去解釋和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社會關係、社會制度等只具有從屬意義,應從個人行為、個人心理動機出發去建構社會整體。兩次大戰以來,社會科學正規化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很主要的 內容 是研究方法論的變化,由以前的定性方法為主發展為定性定量方法相結合,由以前的分析歸納為主轉變為走向系統綜合研究。總之,本體論社會歷史觀和認識論方法論觀念是社會科學正規化的基本成份。

  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從感性認識中抽象出反映物件的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著名物 理學 家海森堡談到科學抽象時說:“抽象使我們能夠從一種觀點觀察一個物件或一組物件,而拋開物件的所有其他特性。”[6]社會科學研究中,這種抽象過程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研究物件提出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假設,作為科學研究的出發點。符合科學條件和要求的假設條件,往往構成理論體系的基礎和核心。一般地說,各種理論之間的區別往往是基本理論假設的區別,而新舊理論的更替也首先表現為基本理論假設的變化。例如,在 經濟 學發展史上,亞當·斯密的古典 政治 經濟學理論體系是以經濟自行調節、自動均衡等人們擁有完全知識能進行理性預期這些最基本的理論假設為基礎的,而所謂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摧毀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這些最基本的假設。對此西蒙說:“研究綱領的轉變已成為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在經濟學中,人們開始在更加廣泛的領域裡利用更為現實的***和心理的***假設,即承認人類理性的限度以及這個限度對人類經濟行為的影響,以取代傳統經濟學中過於簡單化的假設。”[7]在社會學領域,G.裡茨爾認為社會學有三種基本正規化:社會事實正規化、社會定義正規化和社會行為正規化。而這些正規化的區別的基礎是基本的理論假設的不同。例如,功能理論和衝突理論的基本理論假設是認為社會與有機體一樣,社會制度和過程都有它們的生命。而互動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同,他們認為社會和社會現象是人們互動過程的產物。可見,最基本的理論假設是研究正規化的重要因素。

  社會科學的一個特點是“正規化的多重性”或者說是存在著許多“不可完全通約的”正規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研究者所持正規化中上述[1][2][3]三方面的區別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研究者的著眼點和理論興趣主題的不同。例如:在社會學理論中,社會現實包括個人層次、人際關係層次和社會結構層次等不同層面。不同的正規化往往關注不同層面的社會現象。象徵互動理論和交換理論主要關注人際關係層面的問題,而功能理論和衝突理論的興趣主要放在社會結構層面的問題。在經濟學領域,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邊際革命”的邊際效用學派與古典經濟學研究正規化的重大區別,是研究重點或興趣的轉變。他們一反傳統經濟學著重研究供給***生產***的傳統,轉而注重研究經濟現象的需求消費效用方面,主要研究經濟主體在經濟生活中的個人行為如個別的消費行為等。同樣,在凱恩斯革命中,也包括研究主題的變化,從傳統經濟學視野中的個人、廠商的經濟行為以及個別市場、個別商品的經濟問題等微觀分析,轉變到全力考察整個國民經濟的總體分析上,開創了巨集觀經濟學。在歷史學領域, 中國 近代史學發展史上,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之所以“新”,重要原因在於他們突破封建傳統史學以帝王將相為中心和以政治史為基幹的研究主題,把史學研究領域擴大到人類生活和各個方面,特別是重點研究與現實生活聯絡更為密切的史學問題。英國著名史學家巴勒克拉夫在論述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世界史學研究正規化的轉變時,把研究興趣的變化列為重要方面。[8]英國經濟學家W.哈奇森分析社會科學革命構成因素時認為:“興趣或研究重點的變化理所當然地也應該算做革命的一個構成部分。”[9]所以,正規化應包含研究主題這一因素。

  在一些 應用 性鮮明的 社會 科學 如 經濟 學、 政治 學、社會學、 法律 學等學科中, 理論 研究 往往與政策研究密切相關。理論研究為政策綱領提供理論支撐,而政策綱領的 實踐效果則檢驗其依據的理論學說。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布勞格認為:“大多數經濟學說不僅是拉卡託斯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綱領,而且也是政治行動綱領。”[10]例如凱恩斯經濟理論。他在理論上否定了傳統經濟學,在經濟政策上也堅決反對自古典學派以來一直信奉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大力鼓吹只有國家干預經濟才能確保資本主義的生存和 發展 ,提出了赤字 財政、通貨膨脹等具體經濟政策。政策綱領是應用性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因素。所以,社會科學正規化也包含基本政策綱領。由於社會科學正規化包含政策綱領,這就給評價正規化帶來特殊困難。社會科學理論會 影響 人的意識和行動,特別是轉化為政策綱領加以推行,其本身成為改變社會現象和運動程序的重要因素。仍以凱恩斯理論為例。兩次大戰後,凱恩斯經濟理論和根據這一理論提出的政策綱領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經濟政策,在整個社會推行,從而大大地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使得經濟週期的頻率和幅度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出現了象滯脹這樣前所未有的現象。隨著這種政策的宣傳推行,公眾對國家政策由開始時的毫無預期逐漸轉變為理性預期,結果導致了凱恩斯理論和政策綱領的失敗,公眾和國家對經濟學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凱恩斯理論本身雖不是唯一因素卻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正因為如此,在社會科學領域,有可能出現一個正規化既是“進步”的科學正規化又是“退步”的政策綱領,或者出現相反的情況,從而使得社會科學正規化的評價更為複雜。

  社會科學正規化是上述五個方面按一定結構組成的有序整體。本體論觀念和 方法 論觀念是正規化的核心,它們影響決定著其他因素,而理論假設、研究主題和政策綱領則體現著本體論和方法論思想,表徵其特徵。正規化中本體論與方法論觀念對基本理論假設具有更直接明顯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例如,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正規化是以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唯物主義 經驗論為 哲學 基礎,以伏爾泰、愛爾維修、邊沁等人的“社會契約論”、“功利主義”的社會 歷史 觀為理論基礎。洛克從感覺論出發,認為經驗的標準是歡樂和痛苦。愛爾維修宣稱人的永恆不變的本性是趨樂避苦。在方法論上,他們受到方法論個體主義思想和實證主義思潮的影響,正是在這些觀念的指導下,斯密、李嘉圖等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了作為他們經濟理論基礎的基本假設:無數自私自利的“經濟人”,在一雙無形的手的指揮下,從事著對整個社會有益的活動。斯密說:每個人“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的促進社會的利益。”[11]

  正規化中的基本理論假設,對研究主題具有更直接明顯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基本理論假設規定了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的基本特徵和邏輯起點,因而常常邏輯地包含著理論的主題和研究方向。例如,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無數個“經濟人”的自私自利的活動構成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因此,他們的研究主題是個人、個別廠商的經濟行為。凱恩斯認為人們不能完全預期經濟現象,否定了供需自動平衡的伊森定律,由此出發,他 自然 要把研究視線投向國民經濟的總體巨集觀 問題 。如前所述,社會學中功能理論、衝突理論與互動理論的基本理論假設不同,因而它們關注的問題也不同。互動理論從社會現象是人們互動的產物的基本假設出發,把理論視點集中在人與人的關係層次的問題。

  政策綱領是以整個理論學說為基礎,因而正規化中其他四個因素對它都有影響作用。由於政策綱領與理論的具體觀點 內容 聯絡緊密,而基本理論假設和研究主題對理論的具體內容觀點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相對地說,基本假設和研究主題對政策綱領更具影響。以上分別對社會科學正規化五個基本因素的相互關係作了 分析 。其實,在實際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中,正規化的五個因素的相互聯絡、互為影響是錯綜複雜的,每一因素還受到其他條件比如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科學家的氣質、個性等等的影響。因此,正規化五個因素之間,不存在有什麼樣的本體論就一定採用某種方法論,而這種方法論又一定提出某種理論假設這樣簡單的推衍關係。

  社會科學正規化與具體理論有著密切的關係。每種正規化都與若干具體理論相聯絡。正規化體現在存在於這些具體理論中,這些具體理論則說明或部分構成正規化,例如:科學主義正規化,在社會學中包括孔德的實證社會學、迪爾凱姆的功能理論、衝突理論等,在歷史學包括結構主義史學理論、科學主義史學理論,在經濟學中包括亞當·斯密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 現代 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絕大多數流派等等。正規化對具體理論具有一系列作用。正規化規範著具體理論的研究範圍,指明哪些理論和問題是恰當的,哪些觀點和問題是不恰當的等等;正規化對建構具體理論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能為具體研究 工作提供思路;正規化對具體理論還具有辯護作用,從更高的層次說明具體理論的合理性,提供理論基礎。正規化的轉換是社會科學理論演進的主要模式。

  正規化和具體理論也有區別。首先,兩者的內容結構和表現形式不同。具體理論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絡並系統地加以陳述的命題所構成的系統,它既概括地描述和解釋某些社會歷史現象及其 規律 。在具體理論的各種載體***如理論論著***中,理論的具體內容被明確地詳細加以表述和論證。而正規化是由一組基本觀念組成,它本身不是對具體社會歷史現象的陳述和解釋,在具體理論的載體中,這些觀念常常沒有被明確地加以陳述和討論,而是作為科學共同體“理所當然”的自明公理而隱含在具體理論中。其次,兩者的作用目標不同。具體理論對具體的社會歷史現象問題的描述和解釋,為人們認識、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因而,具體理論原則上是可以直接檢驗的。正規化則不同,它不是對某些具體問題的解釋,也不預測未來的經驗現象。如上所述,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具體理論和研究工作的影響上。因此,一般不能用某些經驗現象直接地檢驗正規化。

  綜上所述,社會科學正規化是由本體論社會觀觀念、認識論方法論觀念、基本理論假設、研究主題和基本政策綱領等五個因素,按一定結構組成的整體,是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構成因素。

  注:

  [1][2]拉卡託斯等《批判與知識的增長》,華夏出版社,1987年10第1版第76—84頁、第171—178頁。

  [3]拉里·勞丹《進步及其問題》,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81頁。

  [4]D.P約翰遜《社會學理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2月第1版第61頁。

  [5]文德爾班《歷史與自然科學》,見洪謙主編《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上海商務印書館,1993年8月第1版第67—68頁。

  [6]轉引自科普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導論》,求實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209頁。

  [7]轉引自W.哈奇森《經濟學的革命與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71頁。

  [8]參閱傑弗裡·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12—15頁。

  [9]同[7]第368頁。

  [10]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第1版第257頁。

  [1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務印書館,1972年第1版第27頁。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競賽的實踐與思考
哲學社會科學類論文格式範文
相關知識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報告三千字範文
大學生社會實踐發傳單心得範文
大學生社會實踐發傳單心得範文
社會實踐部自我介紹範文精選
關於社會工作獎的申請書範文
街道社事科年度工作總結範文
社會實踐的總結報告範文
社會人員入黨申請書範文
社會人士入黨申請書範文
社會群眾入黨申請書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