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年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作為一種公開傳播資訊的手段,新聞傳播是人類謀求發展的重要的構成之一;作為一種社會的文化現象,新聞傳播在它特有的文化圈內孕育成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文化秩序與新聞傳播價值研究 》

  摘要:新聞傳播有著傳遞社會文化和資訊的作用。它不僅能讓人們對社會事件有著清晰的認知,還能滿足人們自身的各種期待。本文首先描述了文化秩序的含義,其次講述了帶有傾向性的新聞傳播行為,最後提出了要在新聞傳播中把握現實的文化秩序這一思想。

  關鍵詞:文化秩序;新聞傳播;社會事件

  新聞傳播不僅是社會資訊在人群之間的傳遞,還是對該社會的社會文化的傳播。新聞傳播中要牢牢把握現實的文化秩序,因為文化秩序是社會和諧穩定必不可少的因素。這樣才能表現出新聞傳播最根本的價值,滿足人們各方面的渴望。文化秩序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所必須遵守的,是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質必要的行為。

  一、文化秩序的含義[1]

  社會文化秩序是維持該社會和諧穩定必不可少的東西。它是由社會很長時間累積的文化價值所表現出來的人們行為上的規範。文化秩序作為維持社會和諧穩定必不可少的因素,所具有的約束力也凌駕於該社會人們的自我思想之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化秩序要比法律更具有規範人文思想、行為的作用。它是社會特有的文化產物,是衡量地區不同人思想行為的一個準則。一個良好的文化秩序能夠帶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也是提高該地區社會文化價值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傾向性的新聞傳播行為

  傾向性的新聞傳播行為是指新聞傳播方在進行新聞傳播時把傳播內容按照自我的文化價值和思想意識進行報道。這種傳播行為某種程度上會扭曲事件本身的現實情況,而且會誘導人們對新聞事件不同方向的認識。一個傾向性的新聞傳播行為不僅會扭曲新聞傳播的意義,而且會為社會文化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一***對人物的傾向性傳播

  對人物的傾向性傳播是指新聞媒體主觀意識塑造出的新聞人物。新聞媒體根據自我的意識給予人物的不同評判,更有甚者為了讓自我意識在人物上體現得更形象具體,而刻意隱藏或誇大新聞事實。雖然人物行為沒有受到最根本的改變,但閱讀人群在閱讀這些新聞時會帶著新聞媒體賦予的主觀意識,從而會導致閱讀人群忽略人物的行為本質等。誇大和減小人物行為,加大或減輕人物罪惡,是常見的傾向性新聞傳播之一。例如,在傳播某一人物的不良行為時,並不對人物行為做出公正的概述,而是不斷強調罪惡感以及人物行為帶來的惡劣影響。這容易導致閱讀者也受到這種思想的侵蝕,不能正確地對人物行為本身進行評定。

  ***二***對社會事件的傾向性傳播

  對社會事件的傾向性傳播也是傾向性新聞傳播行為的一種。對社會事件的傾向性傳播主要是指在進行社會事件報道時,附帶傳播方自我的感情色彩,對社會事件進行主觀意識上的評價,從不同方面上來扭曲社會事件的本質,給社會文化秩序帶來破壞。在對社會事件進行傾向性傳播時,真正報道社會事件本身真實情況的少之又少。傳播方通常為了利益以及自身思想,誇大事實。就閱讀者而言,他們期待的社會事件的報道是有現實意義的,是真實還原社會事件本身的,而不是附帶強烈感情色彩的報道。

  三、在對新聞的期待中把握現實的文化秩序

  ***一***對社會重大問題的未決所形成的期待[2]

  對社會重大問題的未決所形成的期待是指人們期待那些關乎自身的社會重大問題的發展,但這些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很長的週期。新聞媒體報道時要把握現實的文化秩序,不能憑藉自身的主觀意識來對這些社會重大問題加以評判。這種期待從某種角度來說加強了人們對自身的思考、對社會現象的總結和對未來的憧憬。

  ***二***因人的感知和想象所形成的對藝術資訊的期待

  人的感知和想象隨著人類漫長的發展已經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層次。它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對藝術資訊的期待是因人的感知和想象的發展所形成的行為。通常來說,人渴望得到精神層次的交流,並且通過感受不同的藝術資訊來達到自身的精神需求。新聞傳播要把握現實的文化秩序,為人們提供不斷創新的藝術表達形式。要結合該社會的精神文化,給人帶來精神層次的享受。

  ***三***渴望對他民族社會的理解所構成的期待[3]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不僅渴望瞭解自身的社會文化,還渴望瞭解他社會的文化,這樣也形成了一種期待行為。人渴望得到精神的交往,不侷限於自我社會人員的交流,更渴望和世界其他社會進行交流,瞭解其他社會的文化和社會事件。在進行新聞傳播時,需要還原他社會事件的本質,描述他社會的文化秩序。只有客觀地分析其他社會的社會秩序,才能給自身和其他社會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合作帶來幫助。

  四、結語

  新聞傳播是為了滿足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渴望。在新聞傳播中,一些不正當的帶有傾向性的傳播行為會影響到人對社會事件和人物行為的直觀看法,阻礙閱讀者瞭解事物本質,影響人對事物的判斷等。新聞傳播要把握社會的文化秩序,在滿足社會文化秩序的前提下進行傳播。這樣不僅可以還原社會事件的真實情況,還會對社會發展帶來積極的作用。而且把握現實的文化秩序進行新聞傳播還可以滿足人們對社會重大事件、藝術資訊的期待,為社會的人文發展以及思想程度的提高帶來重大幫助。

  參考文獻:

  [1]馬克斯•H.布瓦索.資訊空間——認識組織、制度和文化的一種框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12-14.

  [2]周曉明.人類交流與傳播[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50-51.

  [3]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2:12-17.

  篇二

  《 民辦高職院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策略 》

  [摘要]本文通過對民辦工科高職院校辦學主體、教師隊伍、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調查分析,探討新興的網路新聞與傳播專業的課程建設機制和專業發展模式,以“特殊性”為抓手,憑藉學校的優勢資源,挖掘學生的優良潛質,推動教學相長,為建設高職特色專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民辦高職;工科院校;特殊性;新聞傳播

  《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民辦高校728所,比上年增加10所;在校生587.15萬人,其中高職***專科***在校生212.28萬人。民辦高職院校已初具規模,開設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專業成大勢所趨,具有廣泛就業前景的網路新聞與傳播專業成為熱門。科學認識民辦高職工科院校的特殊性,探討課程建設機制和專業發展模式,對於打造網路新聞與傳播特色專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民辦高職工科院校建設新聞傳播專業的特殊性

  ***一***辦學主體特殊性

  1.工科優勢明顯,對人文學科相對重視不夠民辦高職工科院校偏重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過於強調學生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人文課程學時少、規模小,加上缺乏文、史、哲、經、法等文科專業的依託,使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堪憂。然而只有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的學生,才有望成長為優秀的新聞傳播人才。

  2.大多迫於經營壓力,注重短期經濟效益相對財政投入日益加大的公辦教育,民辦高職院校存在著較大的生源壓力,一些高階技工學校和成人高校也在爭奪生源,因而,民辦高職院校會更傾向於投入到能夠很快實現經濟效益的工科類專業。而目前傳統媒體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媒介市場日益細分化,網路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短期內難以實現規模化發展,只能以特色化發展求突破。

  3.對新聞傳播專業的認知不夠全面新聞傳播作為一門實操性極強的專業,近年來逐漸從本科走進民辦高職院校,規模較小,畢業生供不應求。但一些辦學主體對該專業的認知卻不夠全面深刻,聽說新聞人才要做“雜家”,就請中文老師教新聞寫作,計算機老師教攝像剪輯,藝術系老師教設計製作等,使得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雜色”有餘而“本色”不足,培養出來的學生什麼都懂一點,新聞傳播理論的學習積累卻嚴重不足,專業核心競爭力欠缺,到職場上很容易成為“四不像”。

  ***二***教師隊伍特殊性

  1.教師結構不合理,隊伍不穩定。

  2.民辦高職院校普遍實行“全員聘用制”,作為後起之秀的新聞傳播專業優勢不明顯,難以吸引“三高人才”和業界中高階人才。現有師資或來自企業不熟悉教學,或剛出學校不瞭解業界,或學科背景不同,成長需要較長的時間。教學經驗豐富、熟悉業界情況的中年教師嚴重缺乏,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教師隊伍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加上民辦高校編制缺乏、職稱評定難,不少教師很難安心開展教科研工作,隊伍不夠穩定。

  3.教學任務重,科研條件差壓力大。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保障生源可持續增長,不少民辦高職院校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檢查及考評措施,並將其與績效工資掛鉤,加上師生比例嚴重失調,使得教師的教學課時多、任務重。在科研方面,國家政策多向公辦高校傾斜,導致民辦高校科研立項、課題申報機會較少。民辦高職工科院校的科研課題更是嚴重傾斜到工科專業,文科類機會更是渺茫。

  ***三***學生群體特殊性

  1.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綜合素質偏低民辦高職錄取批次為3B,分數線偏低,集中在200~400分之間。廣州城建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城建學院”***門檻相對較高,但工科優勢突出,新聞傳播專業錄取人數不多,多數存在偏科現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2.學習好奇心濃厚,自覺性、主動性、持續性欠缺不少學生出於對網路小說以及文學的濃厚興趣而報考,對新聞傳播專業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自我約束能力差,淺學、厭學思想嚴重,易受社會負面思想影響,更有甚者認為進了大學就萬事大吉,學習自覺性嚴重不足。

  3.心理素質差,渴望被認可,對就業前景存在認知誤區進入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少人在中學階段備受否定或歧視,心理脆弱敏感,想上進但動力不足,渴望被認可、被讚揚、被關愛。另一方面,不少學生認為民辦高職院校的文憑不值錢,且工科院校的新聞傳播專業也並非學校的優勢核心專業,市場就業前景不明朗,因此在校學習不安心、不用心。

  4.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系統思考抽象、思維弱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鮮有“書呆子”,具有多方面能力,尤其是組織管理和動手能力強,這與實踐應用型學科新聞傳播不謀而合。但對理論學習的排斥態度,卻令學生們系統思考和抽象思維嚴重不足。

  二、民辦高職工科院校建設新聞傳播專業的對策探討

  網際網路時代,民辦高職工科院校開設網路新聞與傳播專業進行跨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可謂順勢而為,然新聞教育正處在十字路口,想脫穎而出並非易事,走特色之路方為上策。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更新職業教育理念,推動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的融合

  當今社會,企業更需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夠迅速適應環境,有成長潛質的現代職業人。這就需要辦學主體逐漸重視學生的通識教育,在這方面,德國、臺灣新的職業教育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借鑑,破除急功近利的辦學理念,關注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培養。城建學院近年來加大力度完善提升中文、思政、數理等公共基礎課程,還結合禮敬傳統文化、模擬法庭、數學建模大賽等活動大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作為校級特色專業的網路新聞與傳播多次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在專業課程設定中體現通識教育意識,使學生能夠進行溝通協調、經驗整合等訓練,提升職業道德素養。

  2.強化人本管理思維,引培並舉強化組織隊伍保障

  有效地進行人本管理,關鍵在於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機制和環境,激勵員工奮發向上、勵精圖治的精神。而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引領下,社會各界對民辦教育越來越重視,民辦高職工科院校可藉此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辦公條件、社會地位、退休保障等,優先培養和引進有一定影響、能引領課程團隊建設的帶頭人,引導和激勵教師投身教學科研工作。城建學院除了不斷完善人才引培機制,落實相關政策實施人本管理,還特意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旨在整合資源不斷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建成促進教師全方位發展的專業化服務性機構。

  3.以“特殊性”為抓手,突破文理界限,推動教學改革

  沒有綜合類大學的品牌影響力,也沒有文科類大學的人文底蘊,民辦高職工科院校開設新聞傳播學有著先天不足,想要快速脫穎而出,只能找準優勢追求特色。可借鑑一下本科類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的做法,與具體的行業結合,如華中科技大學與數字資訊科技相結合,上海理工大學與印刷出版業相結合,中國地質大學與自然遺產、風景旅遊業相結合,均走出了有特色的新聞專業發展模式。城建學院的省級重點專業建築工程技術優勢明顯,新興專業網路新聞與傳播在考慮特色建設時不妨以此為切入點,在教學課程設定上突破文理界限,引導學生跨學科選修學校的優勢課程,培養學生的理工科思維,為城市建設培養新媒體傳播複合型實用人才。

  4.突出靈活優勢,深化校企合作機制

  與公辦學校相比,民辦學校特別注重學生的就業情況,尤其是高職工科院校,旨在培養現代技能型人才,要求突出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的結合,因此格外重視開展校企合作。網路新聞與傳播專業的產教融合資源相當豐富,正在轉型的傳統媒體,新興發展的新媒體公司,正在建設的服務型政務機構,推動“網際網路+”的傳統企業,均可成為合作物件。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民辦工科高職院校,城建學院的校企合作經驗豐富、機制靈活,可進行專案合作,互派師資培訓交流,開設訂單班,頂崗實習等。新建的網路新聞與傳播專業更是“不拘一格納企業”,已和數家網際網路整合營銷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也和天適集團等致力於“網際網路+”的傳統公司進行了合作。

  5.結合網路傳播人才需求趨勢,打造特色專業

  隨著網路傳播技術的推陳出新,網路新聞傳播學作為人文學科中側重應用性的研究分支,逐漸發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融合專業。而隨著人們對政治、經濟、科技、金融、體育等各方面的資訊需求劇增,資訊傳播市場日益細分化,媒體對專業性記者的需求成倍地增長,不僅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還要求他們具備一定領域的專業知識。人民群眾需要的不僅是簡單的資訊傳遞,還渴望看到有指導意義的分析評論等。人才需求也隨著進入高度細分趨勢,呈現出“多品種、小批量、有特色”的需求,專業培養模式應順勢對接由單一到多元的變化,變被動為主動進行訂單式差異化發展,探索“現代學徒制”培養,打造網路新聞傳播特色專業。城建學院計劃嘗試與建工類媒體進行聯絡,深入瞭解他們的人才需求,之後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定等方面進行完善,提煉辦學特色,打造特色專業。

  參考文獻:

  [1]龔芳敏.新聞傳播教育綜合改革應堅守的四條原則[N].光明日報,2015-07-18.

  [2]樊水科.理工科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的現實困境及其反思[J].新聞知識,2010***3***.

  [3]莫繼嚴.理工類、專業類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育面臨的若干瓶頸[J].新聞界,2008***2***.

  [4]張梅珍.談理工科院校培養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1***21***.

  [5]鄒武健.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在校狀況調查報告[J].考試周刊,2011***33***.

  [6]申凡.我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現代傳播,2003***3***.

有關推薦:

新聞傳播碩士畢業論文
有關新聞傳播論文範例
相關知識
新聞傳播學年論文範文
新聞傳播學術論文
淺談新聞傳播學位論文
新聞傳播學學年論文
有關新聞傳播學論文發表
新聞傳播學論文範文
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
關於新聞傳播學論文範本
新聞傳播學自考論文
自考新聞傳播學論文範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