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建築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中國的建築和中國的歷史一樣的悠久,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下,不同的時代人們的建築美學觀大相徑庭。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中國建築之意匠

  摘要:通過一個學期對中國建築史的學習,基本瞭解了中國各代建築的特點和發展。對比西方建築和東洋建築,中國建築歷史的悠久是他們不可比擬的。但是他們的建築的歷史延續性是我們更應該著眼的。本文通過淺述中式建築的三個精神特點來談它的發展,博大精深的中式建築在現代該怎麼延續古代的輝煌……

  關鍵詞:中式建築人本主義氛圍和諧

  人類歷史上的一些很基本的技術正是從這塊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只要深入發掘,還可能找到更有價值的東西。

  ——李約瑟

  死生是相對的,不知生,焉知死,反之亦然。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建築史,因為無古不成今。

  中國有五千年的悠長曆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文化從未中斷的存在。中式建築從《易經》記載的“上古巢居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發展成現在人們心中固有的中式建築的形象。不論是大屋頂、木結構、中國紅的皇家建築,還是小青瓦馬頭白牆的江南小品,經歷了數以千年的進化,中式建築讓人驚歎的形體和結構,已經成為了中國在世界上的一種文化地位的體現。

  然而,中國古式建築的發展止步於清代,現代建築又很快遭受外國建築風格的入侵。近代外國設計師有發起一次中式建築復興的熱潮,也隨之崛起產生了中國固有形式——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平面按功能要求設計,外觀以大屋頂、斗拱等表現的建築形式,造就了一批現代主義和古典主義結合的產物。大出簷和斗拱似乎成了中國建築裝飾藝術的代表,隨處可見。對這些我雖然不能全盤否定,期間也確實誕生了許多的好作品,但是那形式上的相似我相信並不是最好的。

  中國建築那麼多年發展出來的絕不是隻有外觀,它所包含的精神層面的意義應該更被人們重視和理解。

  一、人本主義

  全世界的建築者都越來越欣賞中國式的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各種方法的水平方向上相關的較小空間的重複比獲

  取巨大寬廣空間合適得多。

  ——李允鉌《華夏意匠》

  中國歷史上少有神本主義,物本主義的出現,而常有人本主義。中式人本主義不同於歐洲文藝復興時的外國人本主義喜歡拿人體比例作為設計依據。中式建築不高大,鋪開面卻很廣,平面上追求小而豐富的空間變化,特別是中國園林對於空間趣味的探索到達了極致。我們所熟知的留園就是玩味空間的高手,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虛實相間,各種形式的空間幾乎都能在留園中找到。這就體現了中式的人本主義。外國建築給人的感覺很開闊,什麼都一覽無遺,就如同外國開放的個性。而中式建築很矜持。步移景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中式建築給人最強的感受。建築隨時給人不同的感官,就是一種人本主義。內斂相對於開放並不是不好的,相反,更有意境。就建築學來說,這種中國特有的謙虛內斂的品質就應該通過現代中國建築師的設計來傳承。把建築做得具有人的性格,這也是人本的所在。

  現在建築多提倡以人為本,它與讓人們更好的使用建築有關,更與讓人們更好的體驗建築有關。所以通過研究過去的建築的內涵,才能啟發建築人本主義的進化。

  二、氛圍營造

  上古時代崇尚天,人們對於未知的茫茫蒼穹感到敬畏。古代研究星宿,研究天象,為建築物該建在哪裡找到了充分的理由。然而現在這種理由少了,被更多的理由取代。但是卻少有跪在天壇可以感受宇宙萬物,默默聆聽天語的那種氛圍存在了。

  行走於武則天陵的神道上,會讓人產生對逝去皇帝的崇敬與心悸。神道依山勢而上,坡度雖緩,爬起來卻很是讓人疲憊,道路兩旁高大石像再加以烘托,一種讓人窒息的肅穆氛圍就產生了。近代南京中山陵對古代陵墓的形式進行了模仿,石牌坊、神道、寬大臺階和建築主體,掩映在兩旁暗綠色的松柏中,顯得十分莊嚴。雖在建築主體上有異於傳統的改造,但是那種氛圍完好儲存,精神意義更勝於物質意義。

  好的建築,就是應該站在其中就能感受到它帶來的感情傾向。在園林中可以感受出園林的輕巧可愛,讓人心情舒暢,在故宮太和殿前可以感受到一股雄偉莊重,讓人為之臣服。氛圍,並不是中式所獨有,但是中式建築無疑是無人能出其右的,應被我們所沿用。

  三、和諧

  學習建築史經常提及天人合一和物我一體。中式建築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建築要融入自然之景,使人與自然可以產生對話。古代建築修建要擇址,為什麼避暑山莊要修建在承德,那是因為那邊風景獨好。然而風景優美,如果建築產生在其中而破壞了它那不是可惜。所以,建築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和諧,得益於雙方,自然不必受到破壞,人也可以享受自然的美。我們總羨慕外國有流水別墅,不曾想我們有那麼多的經典。去武夷山走一趟,任何一座建築無非都像是從山中長出來一樣。中式建築的特點在於此,和諧,是一種精神態度,也是一種十分值得建築師借鑑的狀態。現在講的和諧不止是狹隘的拘束於人與自然,建築與自然,而是應該放大到建築與建築,建築與城市。時代變遷得太快,這種態度和狀態是應該保持的。

  四、結語

  外國人在設計上海金融中心的時候,受到中國密簷式塔的啟發,情不自禁地說:中國人有那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會用呢。在中國古代就有因為建築只是一門經驗學科,沒有書籍記載,而使桁架、大跨度拱結構的雛形——叉手和拱券,長期停滯在它們的最初形態上的遺憾。在現代我們應該著眼於為數不多的建築遺蹟和文獻來延續中國建築的命脈。不要讓遺憾重演。

  確實,中國建築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時期。一方面,新的功能要求,新的技術,新的材料層出不窮。要使中式建築在這樣快的發展潮流中從重新生長出來並不容易。另一方面,現在學生大多學習的是西式的建築方式和風格。要在對中式和西式風格都瞭解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新的思潮,產生這樣的人才也不易。可是這並不代表不可能。

  已經有人能做到知死知生。死生包含的意思並不只是古代與現代建築而已,而是一種傳承和進化。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齊康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很多作品都在人本主義,氛圍和和諧方面到達並超越了以往的建築。不再是對西方一味模仿的方盒子,也不是沒有靈魂的混凝土。為何它們能有靈魂,因為設計師瞭解了過去,瞭解了“死”,瞭解了傳承的含義。它們是中式建築的“生”之所在,必為我們所借鑑。

  參考文獻:

  [1]《華夏意匠》李允鉌.

  [2]《中國建築史》潘谷西.

  >>>下頁帶來更多的

試論大體積砼施工裂縫控制對策研究
有關工程管理方面的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中國建築的論文
關於綠色建築的論文
關於城市建築的論文
關於中國武術的論文
關於美術建築類論文
關於中小企業的論文
關於中國哲學史論文
關於中國夢政治論文範文
關於中醫臨床的論文
關於中國漢字的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