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設事業資訊化與新型工業化的思考
一、資訊化與新型工業化的理解
1、新型工業化的含義:
(1)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即是發展高新技術(包括資訊科技)和優化產業結構。
(2)新型工業化的五個要素,即:①科技含量高;②經濟效益好;③資源消耗低;④環境汙染少;⑤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其中,科技含量高是指高科技作用的充分發揮,它統率其他四個要素:①要使經濟效益達到較高水平,必須充分應用高技術改造原有產業,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②要降低資源的消耗量,必須改造原有的生產工藝和技術,這也必須依賴高新技術作用的發揮;③要減少環境汙染,不僅要靠治理汙水、廢氣、廢物的高技術和新工藝的發明和創造,而且要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和流程,減少生產過程的“三廢”的產生量和排放量;④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同樣離不開用高科技內容來武裝勞動力和管理人員。
事實上,在新世紀,對於高新科技的掌握、創新和應用程度將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強弱的主要標誌。因此,新型工業化必須緊緊抓住高科技這一主導工業化發展的“總綱”,從而為新型工業化確定更加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2、資訊化的含義:
(1)資訊化是由計算機、資訊科技、網際網路等生產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業經濟轉向知識(資訊)經濟的一種社會經濟過程。
(2)資訊化包括資訊科技的產業化、傳統產業的資訊化、基礎設施的資訊化、生活方式的資訊化等內容。
3、資訊化與工業化的關係: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
(1)資訊化是手段,目的是要加快提升我們的工業化水平。離開了工業化之本,資訊化就會成為空中樓閣,資訊化只有和產業結合,在工業化程序中發揮其高效率的優勢,才能真正發揮出威力來。
(2)資訊化覆蓋工業化的整個程序,伸展至經濟社會發展的每個角落,賦予工業化以嶄新的內容和現代化特徵,並以資訊科技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廣度和深度為主要標誌。
4、資訊化與高科技的關係:
(1)資訊化是高科技的基礎,它提供了高科技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資訊化構建的網路科研平臺,高科技的發展不可想象。
(2)高科技又源源不斷地為資訊化輸送更加新鮮的血液,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
5、資訊化、工業化、城鎮化之間的關係:
目前我國“三化”水平:
(1)資訊化水平(NIQ):38.46%(2000年);工業化水平:51%(2001年工業產值);城鎮化水平:37.7%(2001年)
(2)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完成工業化的標準:
國際上有三個最重要的結構性指標:農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必須降到15%以下;農業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鎮人口上升到60%以上。
(3)我國工業化現狀:
在我國,1979年的GDP總量中,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28%、48%和24%.到了2001年,這三個數字已變為15%、51%和34%.所以從產值指標看,我國在上個世紀末已基本實現了工業化。
但是,從更為重要的就業和城鎮化指標看,我國的工業化之路才剛剛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3.65億,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仍然高達50%,高於20%的國際工業化標準;而到2001年,我國城鎮人口所佔比重為37.7%,也低於60%的國際標準。
二、資訊化與建設事業
建設事業涉及的領域多,對於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住宅與房地產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城鄉規劃關係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關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質量等。所以重視和加快資訊化與建設事業的結合,改造和提升傳統的建設行業,推動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以上分析和建設事業發展要求,以資訊化帶動建設事業的發展,應重點開展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1、積極推進建設事業電子政務,提高政府監督管理水平、決策水平。加快政府對企業和社會服務的數字化、網路化程序,加快建立政府資訊公開制度,發揮政府資訊的導向作用。
2、積極推進建築業、住宅產業資訊化,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
3、積極推進給排水、供熱、燃氣、環衛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以及房地產等領域資訊化,提高服務水平。
4、科學、有效地推進建設事業各類企業資訊化,加快企業資訊化發展步伐,以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使企業適應新的技術、市場、體制環境,成為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
5、積極推動數字社群建設,提高社群資訊化水平。
6、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這也是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新的國際競爭環境,根據企業對電子商務的要求,積極開展電子商務試點,探索電子商務發展策略和路徑,為電子商務發展創造各項必須的基礎,包括信用、法制、物流、觀念、體制的基礎等。
7、大力發展資訊服務業,加快資訊資源商品化程序。在實施資訊化帶動工業化戰略中,發展資訊服務業,加快資訊資源商品化具有雙重意義:通過創造資訊資源市場化的環境,使資訊化帶動工業化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通過資訊服務業的發展,更多地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對知識、資訊的需求,為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產業基礎、就業基礎。如建設領域的GIS資料的開發應用。
8、構造完整的建設事業資訊化支撐體系,從裝備、技術、市場、管理、執行
機制到人員培養等各個方面努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為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創造良好的資訊化環境。
三、推動建設事業資訊化與工業化應注意的問題
1、關於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問題。在前面論述中,我們知道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是發展高科技和優化產業結構,事實上,我國面臨著既要完成傳統工業化,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產業革命的雙重任務,從全域性看,要發展那些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戰略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目前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呈現多層次性,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有很大需求和發展潛力。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特點,既形成了低勞動力成本的國際經濟競爭中的獨特優勢,也對就業造成了巨大社會壓力。比如,建築業是典型的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擁有一支龐大的產業隊伍,但長期以來,勞動生產率較低、效益也不高。在利用資訊等高新技術手段提升建築業勞動生產率和效益的同時,解決好就業問題致關重要。
2、關於建立建設事業資訊化標準體系,實現資訊共享問題。
標準化是資訊化建設中的一項關鍵性基礎工作,對於資訊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建設事業涉及的領域多,業務跨度大,情況複雜,所以,建設事業資訊化標準化建設直接關係到建設事業資訊化建設的成敗。人們常講改造和統一已有的多個應用系統比新建一個統一的、新的應用系統要困難得多,這個問題是由於原有各系統標準不統一或無標準造成的。標準不統一就無法實現互聯互通,資訊共享。過去我們對規範化、標準化重視不夠、工作滯後,造成了行業內各自為政、遍地開花式的開發,導致重複勞動、資源浪費以及通用性差、生命週期短等一系列弊端。所以在新一輪的資訊化建設中,首先要重視標準的制定工作;第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第三、制定的標準要具有開放性、相容性和公正性,應使其成為市場發展的原動力,並能引導技術的發展方向,但不應使標準變成技術壁壘或成為技術發展的阻力。
3、關於總體規劃、分類指導、政府推動、需求牽引問題。
建設事業資訊化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技術和資金密集的系統工程。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龐雜,概括起來說建設事業資訊化內容包括:電子政務、行業資訊化、企業資訊化三大方面;二是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眾多,各地資訊化水平,經濟條件迥異。所以為確保建設事業資訊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和整體效益的正常發揮,應首先制定出總體的資訊化建設規劃,其次根據不同的工作內容和行業情況,進行分類指導,第三本著實用為本、急用先上的原則分期分批開展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政府的推動和組織協調非常重要。
4、關於提高認識與人才培訓問題。
目前,部分地方和企業對國民經濟資訊化建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行業資訊化意識不強,重視不夠。資訊資源作為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發展的戰略資源的重要性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資訊和資訊服務的價值還沒有得到社會普遍承認,所以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認識和開展資訊化工作的自覺性。
另外,加速人才培養也十分重要。抓好建設事業資訊工作人員知識化、專業化建設,加強業務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建設一支既懂資訊科技,又懂建設事業專業知識,安心工作,樂於奉獻的資訊化工作隊伍,這是建設事業資訊化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
太陽能建築的發展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