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欣賞教學和審美評價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一、美術欣賞教學的特徵
許多教師有這樣的體會,欣賞教學難於藝術實踐教學,而現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的再現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代表現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並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並不是說對再現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後者。曾在上海舉辦“法國250年繪畫作品展”會上,從男女老少、  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發現,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這類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我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的學生都向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裡?”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麼”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麼再現性作品欣賞和表現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
我們已經知道,欣賞教學具有三個主要功能——認識、教育、審美。然而,這個屬於審美範疇的教學離開了審美功能,專注於認識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賞教學的要求?假如,我們從倫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銅盔的金屬質感,能否成為幫助學生認識某種物理屬性的輔助教材;假如,一幅畫講述的是某些倫理道德、社會思想和時代精神性的內容,是否可以作為一種傳達思想觀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問,欣賞教學本身的特徵是什麼?也許我們教學最終都是一種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並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過藝術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審美體驗是欣賞教學的主要特徵。從欣賞中不斷獲取多種功用是審美欣賞中繼發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學科教學中,偶爾得到一些類似藝術中審美感知的內容一樣也是繼發性的作用,並不是該教學的主要特徵。
二、藝術的審美價值與評價
1.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在欣賞中,由於地區和民族等文化差別,會出現價值觀的差異,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但這不意味審美價值無客觀性,因價值不等於評價,它們之間可以統一,也可以對立。文化習俗和個人特殊經驗是造成不統一的主要原因。在對某一作品實際判斷中,不同主體會出現不同感受。如,一個人在喪失親人時,熱烈歡快的形式也不會被其感知為愉快的東西。反之,一個時逢喜事的人,在陰雨連綿的天氣裡也會感受到歡慶的氣氛。由於文化習慣的差異,一幅山水國畫也難以被一個西方人所接受,主體的評價與價值客觀性符合與否,還要看主體所操持的欣賞媒介是否符合主體的欣賞習慣,一個不會下圍棋的人,無論其有多少美學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也很難感知到棋盤中形式之美。同時,還要看主體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將普通情感昇華至審美情感。一個具有欣賞水平的人,能感知和體驗各種媒介的審美現象,甚至能將日常資訊轉換成審美資訊進行體驗。從中我們看到,減弱客體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審美資訊和壓抑主體的非審美情感是評價符合審美價值的客觀性的重要條件。所以在教學中,欣賞材料的選擇和教師的講評是極為重要的。倘若欣賞材料選擇不當,教學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在學生鑑賞力尚處於低水平時,讓他們欣賞人體藝術,可能使教學無法開展。同時,需要教師在課前查閱多方面的史論資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從中抽繹出普遍性的規範和準則,這樣才能使評價標準更符合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2.審美評價的功利性
在美術欣賞中,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具有社會功利性。一方面,審美意象和資訊在激發主體審美經驗的同時,也可能激發起個人的現實意識,即審美判斷中潛伏著利害判斷。如,對畫中蘋果的色彩和形狀產生美感時,也可以作為“望梅止渴”的情感體驗。即是純粹幾何形所傳達一種普遍情感也能激起個人無意識的利害判斷。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著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如果將壯觀的戰爭場面看成是一種總體藝術,那麼人們是不會想往那種藝術的。因為審美價值的判斷要受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的制約,即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制約著審美價值判斷。如,有時代和地區風格的作品或為某集團的個人情感所認可的形式規範,都可以作為審美評價的標準。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昇華至審美的判斷。
3.審美評價是主客觀的統一
審美價值的客觀性並不排斥主體感受在審美現象上的多樣性。欣賞是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成份,這些成份造成欣賞活動的複雜性,也造成評價難於統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作內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份。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並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於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覆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衝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一。
誠然,教師對作品的評價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並在教學中表現為一種灌輸性。但任何評價都是對客體價值的主觀選擇和解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灌輸”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質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種培養審美鑑賞力的教學,離開主體從個別至一般的評判過程,任何定性的灌輸有可能造成學生在欣賞上的“偽敏感”,即缺乏主見的泛泛而談和人云亦云的假象。這是教學另一個偏頗之處。
三、繪畫欣賞中的評價
1.作品內容與形式
一般認為,再現性作品形式服務於內容,而表現性作品內容往往體現於形式的本體之中。儘管二者的側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繪畫都具有表現性和再現性的多重性內容。在具象繪畫中,再現性內容處於顯處,而表現性內容處於隱處。如,達芬奇和丁託萊託所創作的《最後的晚餐》,其再現性的內容相同,但因形式處理(構圖、人物造型、透視等)不同,就有了隱藏著的另一種不同的內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給觀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試想,讓一個不知此聖經故事的人去欣賞這兩幅畫時就出現這樣的情況,達芬奇的畫透視焦點居中,呈一種對稱式構圖,加之空間處理的平板裝飾性,給人一種平靜穩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動態變化,略使畫面產生從靜到動、從安穩走向騷動之感,使觀者體驗到一種事物處萌芽狀態,但預示著即將來到的運動最普遍的經驗。而丁託萊託的畫,由於透視焦點偏向一邊,長形餐桌向縱向消失產生傾斜的縱深感。不對稱的畫面失去了穩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後爺相互重疊,以及畫面上方飛動著的小天使,更加劇了動盪不安的感覺,使觀者體驗到事物發展中矛盾對抗即將解體的一種普遍經驗。而在表現性繪畫中,表現性內容處於顯處,再現性內容則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的爵士音樂》,乍一看,使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理性秩序下的歡快氣氛。這種錯落有致的點線面構成失去了現實形象的支援,使我們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運動中處於一種均衡縝密的網路系統監控下的普遍經驗。在冷色調中透出澄黃的直線;線上與線之間點綴著大小不一的深紅、深藍的色塊,彷彿象五線譜上的音符,給人一種機械性跳躍的節奏感。對這些表現性內容的體驗,只要放棄從畫中索取現實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種再現性內容通過想象也時常從畫中迸發出來。如井字形直線象街道、大小色塊象建築物等。由於繪畫具有多重性內容,在教學中必須分清它們的主次關係,使我們的感知和評價有的放矢。

2.欣賞與形式分析
在這一階段的評價,需要我們把注意力比較長久地固定在作品上,並試圖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著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蘋果與桔子》,產生順暢、和諧及愉快情緒的形式機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線條是流暢的、形狀是柔滑圓潤的、色彩是暖調的;靜物在大面積白襯布映襯下,整個明度是高調的。構圖是由各種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組成,變化而統一。桌面向左傾斜造成圓滑的果子不穩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傾斜的果盆強力牽制下取得了平衡。這樣畫面既有歡快的動感,又有祥和定靜的均衡感。但這些定性的分析必須後於學生的評價,教學應當首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因為對形式因素的剖析是勝不過對形式的直覺,直覺是對形式全面綜合性感知,是動態的。而剖析是將形式分解後逐一定格,是靜態的。在教學中,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們需要直覺形式,但不能把直覺神化。另一方面,直覺後的理性分析幫助我們瞭解所能直覺的東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們要求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儘管對形式的剖析會使欣賞失去了愉悅性,但對提高形式的直覺水平是極為重要的。整個教學是一個從引導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迴圈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的直覺水平從感性階段發展到理性的高度。
對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學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對作品分析時所使用的語言、方法及教具還需要進一步探究。如,在構圖分析時,可將相似和相反的作品進行比較,卡爾夫的《有銀水壺的靜物》是一個“金字塔”形的構圖與塞尚的靜物畫不同,具有穩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將色彩強烈的作品製成黑白燈片或教具畫進行對照,使學生體會色彩在畫中的作用。如果要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構圖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畫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進行試驗。這種視覺實驗性教學對高中生來說,是不會感到枯燥和乏味的。當然,教具的設計必須是經濟又合理的。隨著教學不斷深入,形式的分析從籠統簡單向細微複雜發展。可以說,對整體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對區域性形式因素的體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學的意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對作品的分析和評價應該是一種建設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時代和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反映,作品審美價值的各種現象都有其侷限性,或側重於技法、或側重於觀念;或側重於唯美性、或側重於文學性等等。只有用歷史的辯證唯物的態度,才能較全面而客觀地評價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種現象背後的審美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的過程就在於使學生成長為具有審美鑑賞力的評論高手。
綜上所述,使我們明白了欣賞教學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性活動。教學的開展都必須依據學生前一階段的基礎,提出具體教學目標的側重點。儘管教學活動的各階段和各層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須圍繞著以提高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為宗旨。對實際作品進行多維的和有效的審美評價,是達到這一宗旨的唯一途徑。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列·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托馬斯·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
閻增武《美學原理導論》黃河出版社
高中美術選修課(實驗本)《欣賞基礎》、《美術欣賞》人民美術出版社

城市大眾美術與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
談徐渭的大寫意畫
相關知識
高中美術欣賞教學和審美評價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審美教育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計劃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的快展以及方法
中學美術鑑賞中抽象藝術欣賞教學的方法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反思
人教版高中美術鑑賞教學計劃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的目標以及意義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的問題及前提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的問題及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