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養牛創業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1日

  大學生創業無論成功與否,積累經驗是人生最重要的財富。關於那些大學生養牛創業故事你看懂了什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別看我的養牛場這麼大,我只聘請了一個工人,加上我的老婆,3個人就能輕鬆管理。可是以前,規模比現在小得多,卻要聘請3個人才忙得過來。這全靠買的粉碎機、小貨車等幫了我的忙啊!”回顧創業史,李成敏感慨萬千。

  李成敏多年在外打工,收入頗豐。想到在外打工不是長遠之計,2009年,他放棄高薪返鄉創業。當時,豐都縣各級政府都在發動群眾養牛增收致富,還出臺了獎勵扶持政策。多方考察後,他決定興辦養牛場。

  第一年,他投資15萬元,購進牛犢40多頭,和本鎮另外兩個養牛大戶一道開始了創業之履。由於事業剛剛起步,資金短缺,無力購車等工具,他只能用闆闆車和摩托車運酒糟、玉米、牧草等飼料,人工切草。

  “當時路不好,我騎摩托車不知摔了多少次,受了多少次傷,但我都咬牙堅持著!”李成敏說,用闆闆車和摩托車運飼料,工作效率極低,聘請的工人也比較多。

  由於無經驗,購進的牛犢品種差,加上無養殖技術,一年下來一算賬,他和其外兩家養牛大戶一樣,都虧慘了。

  面對嚴竣現實,另外兩家養牛大戶都偃旗息鼓了。李成敏的親戚也勸他剎車,但他性格犟,認定的路就要走到底。

  以後的日子,鎮上凡是舉辦肉牛養殖培訓班,他都積極報名參加,而且如飢似渴地從書本上學技術,經常思考琢磨。

  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他掌握了牛犢選擇、飼料搭配、疫病防治等關鍵技術,養牛場的效益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養牛的規模也如滾雪球般發展。

  “養牛效益起來後,我把闆闆車換成了機動三輪車。後來,又換成了小貨車。” 李成敏說,他把外出打工農民撂荒的土地利用起來,種了80畝草。飼料的運回、牛糞的運出,都用貨車。“這為我節省了不少勞力和成本,收入也隨之提高了。2012年我出欄肉牛200多頭,收入200多萬元。”

  篇二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沈秀華是遷安市的一位農民,上世紀90年代曾經開過飯店、辦過超市,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但他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帶動農民致富。

  2007年,沈秀華參加了黃台山職校的創業培訓班,培訓班是市政府補貼1000元的免費培訓班,如果一年之內創業成功將獲得創業資金3000元。在那裡沈秀華學到了很多創業方面的知識,政府也非常支援農業養殖,他看到了養殖業的前景。

  說幹就幹,沈秀華開始籌措資金,買建材、購裝置,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一個佔地12畝、年存欄400頭牛的遷安鄉夏農業生態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他先後從內蒙古、吉林、河北承德等地引進了300多頭肉牛,經過飼養人員的精心餵養,很快就吸引來了很多客戶,有時候一天就銷售二三十頭。周邊地區農民也看到了養殖業的豐厚利潤,紛紛到沈秀華的牛場購買種牛。一段時間以後,沈秀華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決定幫助本村養殖戶養牛,於是,他便成了當地養殖戶的技術指導老師。在他的指導下,村民養殖技術不斷提高,買牛客戶源源不斷,村民也開始富裕起來。

  鎮政府也給予沈秀華大力支援,投資幾萬元幫其擴大養殖規模,畜牧水產局也為沈秀華提供鍘草機、打包機、打料機等裝置。在各方的幫助下,沈秀華的公司在當地建成了以養殖、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基地。

  篇三

  對於一些想走捷徑的人來說,來看故事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壞處一堆。

  也許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創業故事,確沒想過這些成功的朋友之前有幾次是失敗的,或者是在創業之前他們的徘徊。創業故事給你的只能是一個參考,一個啟示,確不是都可以複製的。記得有人說過,成功最有效的模式是複製,但是並非所有的複製都能起到效果。

  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後”大學生賀根,是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的畢業生。大二時,賀根在學校的數控銑床技能競賽中奪得亞軍。幹過班長、學生會副主席。剛剛入黨的賀根,很快通過了學校的層層挑選,破格成為了該校的外聘教師。然而,在老師和同學的驚呼聲中,他懷著對未來生活的遐想、輝煌事業的憧憬和燦爛人生的構想,賀根擺脫當地世俗觀念的束縛,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擾下,他毅然的放棄了大學教師這份穩定的工作,果斷選擇回到農村,回到羅田白蓮河鄉覆鍾地村的老家,在山溝裡專門養起了黃牛。

  2011年11月份賀根開始建造牛舍、購買土黃牛,添置養牛必備的車輛和用具。每天早晨5點半,賀根準時起床。伺候一百多頭牛“過個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漢高校的大學生到賀根家中體驗,5個同學喂完60多頭牛,用時1小時26分。平時,賀根一個人完成這個工作,也就兩個小時。

  喂完牛,匆匆扒幾口飯,賀根開著剛買回來的二手小貨車出門,去26公里外的縣城河道割草。一天下來,賀根和同伴兩個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還得一擔擔從河道里挑出來。50多公斤重的擔子壓在肩上,賀根體驗到了鑽心般的疼痛。摸黑趕回家,還得給牛喂水,整理牛舍,準備第二天飼料……忙完這一切,深夜 11點多,覆鍾地村已看不到農戶的燈光。

  賀根的雙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長滿了老繭,雙臂、雙腿滿是***割傷的血印。最讓他受不了的,還有來自四周的“負面輿論”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這些都沒能擋住賀根堅持做“大別山黃牛”養殖專案的決心。每天各種繁重的體力活,賀根都獨自承擔。一個月下來,他的體重減了7公斤。第一批黃牛出欄,銷路成了問題。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賀根開著農用車沿街叫賣。牛肉很快賣完了,不過他回家算了賬,一頭牛除去成本,大概賺了兩三千元。賀根意識到,必須擴大養殖規模,以降低成本。

  經過發展,合作社社員從5名發展到如今的117名,養殖規模已達1200頭。賀根還開門店銷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黃岡開了5家門店,今年,他的黃牛肉還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養殖規模也由開始的14頭土黃牛發展到個人存欄120頭、農戶存欄80頭;合作社的社員從5戶發展到63戶,2013年的產值超過600萬元。

  從這時起,賀根原本一年賺個20萬元小富即安的“小夢想”變成了投身現代養殖業的“大夢想”——創辦農業合作社,建立“大別山黃牛”養殖基地,做與牛相關的系列深加工產品。

  可是,事業做大做強要靠人才、靠團隊,而覆鍾地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農門”的老同學,一聽要合夥養牛,都沒多大興趣。雖然有幾個從電視節目中看到賀根的故事後慕名而來的青年,可幹了幾天也都離開了。理由很簡單,吃不了這份苦,也受不了這份寂寞。

  今年春節,賀根一天也沒有休息。從小年起到除夕,賀根根據訂單先後宰殺了37頭牛,因肉新鮮且品質好,拿到市場上很快就銷售一空。節後在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新開張的“賀根牛肉”專櫃,當日就賣出牛肉100多斤。

  事業的發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尋找“創業合夥人”的想法愈加強烈。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賀根,將這樣一條簡訊息發到了自己的QQ空間:“有沒有願意回農村創業的兄弟?”資訊發出後,在賀根的QQ空間,這幾天不斷有年輕人和他探討如何一起創業。

  賀根的兩位高中同學——長江大學畢業的王河兵和張謙最近以股份參與的方式加入了賀根的團隊,王河冰甚至為此放棄了縣林業局的正式崗位。而用什麼辦法來尋找“創業合夥人”、留住“創業合夥人”,也成為賀根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新問題,“一般的勸說恐怕吸引力還不夠,應該考慮通過市場的方式、利益共同體的機制把大家聯為一體”。

  賀根說自己命裡註定就是屬於農村的,在他眼裡,除了有綠水青山,農村更有一片廣闊的發展空間。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綜合發展專案可行性報告》中,他把理想寫了進去:公司將形成大別山黃牛養殖、研發、加工、銷售於一體,業態上形成良性互補的綠色生態產業鏈。發展目標是:將本專案打造成“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產業化第一品牌”“國家級大別山土黃牛養殖示範基地”“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生態綠色農業產業樣板工程”“大別山農林觀光休閒度假第一站”。

  無論您看的是哪一個故事,都是一種對您自己的提升,至於在其中領悟和借鑑了多少,這個就是您自己平時知識的累積了。

大學生微信創業故事
大學生校園創業故事
相關知識
大學生養牛創業故事
大學生養豬創業故事
大學生養牛創業計劃書
大學生微信創業故事
大學生校園創業故事
大學生致富創業故事
大學生另類創業故事
大學生個人創業故事
大學生初次創業故事
浙江大學生成功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