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的寫作動機
引言:《漢書敘傳》中,班固曾述其撰書的主旨:“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後揚名於後世,冠德於百王”,故班固編撰《漢書》有歌頌漢朝的功德之意。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寫作動機
漢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止於漢武帝太初時期,太初以後的史實便闕而不錄。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
班固的父親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認為這些續篇多鄙俗失真,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採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列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年僅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鉅作。同時班固以班彪所續前史未詳,因“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究,欲就其業”,遂本其父所作,潛精研究,續成其書,繼先人之業。
《漢書敘傳》中,班固曾述其撰書的主旨:“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後揚名於後世,冠德於百王”,故班固編撰《漢書》有歌頌漢朝的功德之意。
體例結構
《漢書》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的記載,以西漢一朝為主,上起漢高祖元年,下終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全書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凡一百篇,共八十餘萬言。
到了唐代,顏師古認為《漢書》卷帙繁重,便將篇幅較長者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為現行本《漢書》一百二十卷。
《漢書》的史料十分豐富翔實,書中所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漢書》的這一部分,多用《史記》舊文,但由於作者思想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動。
漢武帝以後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遺書和當時十幾家讀《史記》書的資料外,還採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類似起居注的《漢著記》、天文曆法書,以及班氏父子的“耳聞”。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錄入書中,因此比《史記》更顯得有史料價值。
清史稿的歷史價值